业绩狂飙,但“高糖分”、大手笔分红、老股东套现立场,也备受争议。
©️懂财帝出品 · 作者|嘉逸
中泰红牛混战9年,两败俱伤,而被称为“山寨红牛”的东鹏特饮,却一路高歌猛进。
曾经,红牛是行业的“绝对霸主”,市占率一度超过80%。东鹏特饮仅“蜗居”东莞,默默无闻。
但如今,风水轮转,东鹏特饮站上了“C位”,市占率达到24.7%,距离红牛(31%),只剩6.3%的差距。
而按照销量计算,东鹏特饮早在三年前就已经超越红牛。2023年,东鹏特饮在中国能量饮料市场中的销售量占比进一步攀升至43.02%,稳居行业第一。
与此同时,东鹏特饮母公司——东鹏饮料(605499.SH)在资本市场更加迅猛,年内股价已涨超70%,达到历史新高,总市值超过1200亿元。
并且,据报道,东鹏饮料正寻求2025年在香港上市。如果成功,它将成为饮料行业中市值最大的“A+H”股上市公司。
01 | 「山寨红牛」的两次突围
2021年5月27日,东鹏饮料上市首日顶格大涨44%,市值超过266亿元。当晚的答谢宴上,创始人兼董事长林木勤动情地感慨道:
“我要特别感谢华彬集团的严彬董事长,他将红牛引入中国,培育了中国功能饮料这一品类的发展。”
当然,也顺势推动了“对手”东鹏饮料的崛起。
时针回拨到1997年。那一年,深圳市豆奶饮料厂日渐衰落,林木勤决定当“救火队长”,去这家老国企担任副总经理,负责销售。
但当时,厂里只做豆奶、菊花茶等产品,毫无竞争力。如果墨守成规,企业必然走向死局。
林木勤此前在红牛代工厂担任过厂长,决定“玩一把大的”——复刻红牛,推出类似的维生素功能饮料,东鹏特饮。
然而,首战即告负。他没想到,正是因为产品几乎和红牛一样,但品牌却远不及红牛,消费者并不买账。转型最终失败了,东鹏特饮也被嘲笑为山寨。
林木勤不甘心,2003年,他和另外19名员工一起凑了460万元,将濒临破产的深圳市豆奶饮料厂改制为东鹏饮料,并在此后5年,靠着1块钱一盒的菊花茶艰难续命,等待机会。
而这5年,也正是能量饮料的爆发周期。红牛席卷全国,家喻户晓,销售额从2003年的10亿元,飙升至2008年的55亿元。
如此爆发式的增长刺激了林木勤,2009年,他决定再山寨一次红牛:核心成分、口感和宣传语,都和红牛几乎一样。
但在包装上,东鹏特饮换成了塑料瓶,还加了个防尘盖,并且把250毫升的价格定在3块钱,仅为红牛的一半。
同时,林木勤还将“战场”下沉,选在了当时的“世界工厂”东莞。这里工厂众多,工人、货车司机等消费者数量庞大,距离深圳不到100公里,运输半径可控。
很快,东鹏特饮一炮而红。2012年,销量过亿。次年,东鹏特饮斥巨资请谢霆锋代言,开始进军全国。
但起初并不顺利。彼时的红牛实在太强了,在一二线城市近乎垄断,加上南北方口味差异,东鹏特饮一直都没能在北方市场掀起波澜。
转折发生在2016年,中泰红牛闹崩,诉诸公堂,官司不断,直接导致红牛在中国的产品体系、经销体系大乱。
看着主动送来的机遇,林木勤抓紧冲刺,推出了更大瓶装的500ml东鹏特饮,售价仅为4元左右,还加强了“广告轰炸”,赞助中超、花式篮球、世界无人机锦标赛等赛事,并在IPO后继续加注资源。
这使东鹏饮料成为了格局重塑期的最大赢家。
2016年,红牛市占率超过60%。 2017年,东鹏特饮市占率仅为10.3%,位居行业第四。
到了2023年,红牛市占率为31%,几乎“腰斩”,体质能量、乐虎两家公司的市占率分别为13.2%、7.7%,较2017年分别下滑了3.5%、8.9%。
东鹏特饮市占率则增长至24.7%,稳居行业第二。
02 | 1亿打工人「买爆」东鹏特饮
从“山寨红牛”到国民级能量饮料,难道东鹏特饮只靠模仿,就实现了逆袭吗?
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先来看产品成分,和红牛(维生素功能饮料)相比,东鹏特饮没有烟酰胺,其他成分如牛磺酸、咖啡因、肌醇、赖氨酸、维生素等,基本一致。
区别之一,在包装上。
源于林木勤在考察时发现,很多人一次性根本喝不完250毫升的分量,但易拉罐打开后,又很难携带、容易落灰。
还有些消费者爱卫生,每次喝易拉罐装饮料时,都要先用纸巾擦一遍罐口。
于是,他把铁罐换成了成本更低、更轻便、更易携带的PET塑料瓶,还特意加了个防尘盖。
无意间,这个设计也解决了消费者的其他痛点。社交平台上,一位货车司机分享,现在,防尘盖都被他用来放置烟灰了。另一位喜爱钓鱼的用户表示,他每次拿防尘盖来拌鱼饵……
区别之二,则是性价比。
一罐红牛的价格在5-6元之间,而东鹏特饮后来推出的500毫升金瓶的零售价仅为5元,笔者在淘宝(天猫超市)看到的售价更是低至3.75元/瓶。
相当于东鹏特饮只用了红牛60%的价格,就达到了200%的效果。对于长时间工作的蓝领人群来说,显然是物超所值。
区别之三,是消费人群。
红牛入华后,主要聚焦运动、冒险人群和白领阶层。
东鹏特饮的目标人群则是“五环外”的工人、司机等体力劳动者,他们收入不高,但工作时间长,有的甚至要上夜班,需要提神、抗疲劳喝快速恢复体力。
也正是因此,才让东鹏特饮吃到了经济变化周期的红利。
近几年,宏观环境剧变,白领加班越来越多,频繁裁员也导致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的数量持续增长。
据人社部统计,我国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数量已经达8400万人。再加上人数规模超过2000万的货车司机,意味着,能量饮料的潜在消费者规模至少1亿。
同时,打工人的工作强度也越来越大。中国网约车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约93.8%的专职网约车司机每天工作时长在8小时以上,其中,工作12小时及以上的专职网约车司机比例高达46.5%。
此前还有宁德时代的员工爆料,奋斗100天已经是常态,每天“896”,工作至少13个小时。奇瑞控股的内部刊物更是提到,“真正实现3个人干5个人活,拿4个人的工资”。
还有大学生在社交平台上表示,自己经常要熬夜做实验、写论文,科研压力巨大。
很显然,内卷加剧的环境下,抗疲劳需求正日益激增,且消费者已不仅仅局限于体力劳动人群。
东鹏饮料此前在投资者交流会上透露的信息也印证了这一点,“东鹏特饮的饮用群体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能量饮料的消费者似乎有重新蓝领群体过渡到了互联网、教培、广告营销等行业,群体逐渐有蔓延到白领人群的趋势。”
东鹏特饮被“打工人”们买爆了。2024年前三季度,东鹏饮料营业收入达到125.6亿元,同比增长45.34%,净利润达到27.0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3.53%。
而根据券商的预测,未来,东鹏饮料可能还将继续增长。
浙商证券分析师预计,2024—2026年,东鹏饮料营收将分别为160.49、210.99、263.09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2.50%、31.46%、24.69%。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1.62、42.51、56.5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5.03%、34.41%、33.10%。
这或许也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不论是白领、蓝领、大学生还是新业态就业形态劳动者,都得继续加班,靠咖啡、东鹏特饮“续命”。
03 | 饱受争议的「高糖分」和大笔分红
追求提神醒脑的打工人们或许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被东鹏特饮“背刺”了。
近日,《消费者日报》向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送检了12款功能饮料,包括红牛、东鹏、战马、力保健、魔爪、旺旺等多个品牌。
检测结果显示,每100克东鹏特饮中含糖量高达13.3克,远高于中国香港卫生署界定的“高糖”饮料标准。若以售卖标准规格计算,500毫升东鹏特饮的含糖量高达66.5克,约等于14.6块方糖,在12款参与测试的功能饮料中总糖含量最高。
而据公开资料,喝含糖量过高的饮料会让大脑“上头”,更偏好高糖食品。长期摄入,将引发肥胖,大幅增加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对此,尽管东鹏饮料的官方回应是:我司产品标签中明确,建议每日一瓶。
但在营销上,东鹏特饮、补水啦等产品今年推出的“扫码赢红包”活动中仍规定,消费者在24小时之内完成复购,才能将上一瓶中奖的红包提现到账。东鹏饮料还是在引导消费者“贪杯”。
其实,遭到“背刺”的不只是消费者,还有东鹏饮料的投资者。
2021年5月,东鹏饮料在A股上市时,募资规模是18.51亿元。此后3年,东鹏饮料共分红5次,累计派现金额超过40亿元,是行业中分红最高的企业之一。
看似慷慨,但实际上,林木勤及其家族共持有约67%的股份。据此计算,至少有超过26亿元的分红,流入他们的口袋。
另外,财报还显示,东鹏饮料的老股东、元老级高管和基金机构正纷纷减持套现离场。
仅2024Q3,东鹏饮料前十大股东中的天津君正创业投资合伙企业(第二大股东)、陈海明(林木勤配偶的弟弟)、李达文(原董事),就分别减持了436.45万股、8.7万股、154.81万股。
截至2024Q3末,第二大股东天津君正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已累计减持超2200万股,累计套现约42亿元。
同时,据同花顺iFind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9月末,重仓东鹏饮料的基金数量为88只,环比增长了29.41%,但持有股数却环比下降了18.96%,减持趋势明显。
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东鹏饮料仍谋求港股上市。
据媒体报道,东鹏饮料预计最快明年实现,集资最多10亿美元(约78亿港元)。
但账面上,东鹏饮料并不缺钱。截至2024年9月末,东鹏饮料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32.93亿元。
给自己大笔分红、老股东套现离场、充裕的现金流,这不由得让人们质疑起东鹏饮料上市的动机。
真是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出海发展,还是另有自己的“算盘”?
说明:数据源于公开披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END—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