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思+开源鸿蒙,发力可穿戴:赢在万物智联时代?

海思+开源鸿蒙,发力可穿戴:赢在万物智联时代?
2024年06月29日 17:43 黄海峰看科技

文/黄海峰的通信生活

一个生机勃勃的操作系统生态,需要软件应用的繁花似锦,也需要坚实的硬件基石。我在近日HDC2024见证了鸿蒙生态的软硬件之丰富。

特别是在海思的展台,我看到多款基于OpenHarmony(由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运营的开源项目,又被称开源鸿蒙)的产品。据悉,海思重点为开发者带来了鸿鹄、越影、穿戴、星闪、巴龙、凌霄与OpenHarmony融合的解决方案。

其中,基于海思+OpenHarmony打造的智能手表、助听器、智能耳机等生态产品,成为本次大会的亮点。可以看出,海思+OpenHarmony,正对穿戴行业和用户体验带来新的革命。

映入眼帘:海思+开源鸿蒙结硕果,可穿戴发展领先

走进海思展区,映入眼帘的是丰富的OpenHarmony产品,为现场参观者全方位展示了基于海思5+2产品解决方案的产品体系。

在展台墙面上,海思展示了康佳OH(OpenHarmony的简称)电视、新智联OH投影、海思OH机顶盒、康冠OH带屏音响等鸿鹄媒体产品;在另一端,海思展示了大华消费类PIC、智能安防套装、华为AI大模型套装、金三立安防摄像头等越影视觉产品。

在展区的桌面,海思展示了巴龙NB模组、应用于车载和物联的RedCap模组等巴龙无线产品以及PLC模组;OH路由等凌霄网络产品;采用海思OH智能穿戴解决方案的智能手表产品、助听器等产品。

除五大产品解决方案赋能的产品体系外,海思还展示了两大生态解决方案的最新产品。

当看到如此多的产品之时,我很好奇,这些产品能为用户带来怎样的差异化优势?我在现场重点了解了海思与领为、库觅、宜准等合作的智能手表产品。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智能手表采用了海思智能穿戴W610解决方案。而海思W610是业界首家支持OpenHarmony 的智能穿戴解决方案,基于性能强劲的双CPU+GPU+DSP的4核处理器,提供流畅UI显示和低延时视频解码播放,搭载Native / JS双应用引擎,支持支付、乘车、导航、大模型等多种第三方应用,实现了智能手表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飞跃,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近年来,智能穿戴设备以便携贴身的特性成为消费者的新宠,不断升级算力性能和联接能力,还日益成为独立于手机的智能设备,不仅有丰富的人机交互体验,还可以提供运动健康等功能。

海思W610支持扩展CAT1、Wi-Fi、NFC等连接功能,方便用户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在通话方面,海思W610手表方案支持1米远距离拾音、回声抵消、智能降噪,为用户带来更好的通话效果。其内置的AI处理能力,还可为用户带来离线语音识别控制,并基于神经网络训练的AI降风噪算法,可让消费者在4级风噪下,也能轻松实现语音通话。

最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该产品支持OpenHarmony系统,可与多种终端设备联接,让用户体验多设备协同场景。

除此之外,海思W610手表方案具备高斯模糊、无极秒针、矢量文字、矢量地图、贝塞尔曲线等高端智能手表才具备的能力,还率先支持低延时视频解码播放(500×500 30fps),以及8种音源格式随心播放,让更多消费者在手表上也能体验到媲美智能手机的流畅操作与音视频体验。

见微知著:海思携手OpenHarmony顺势而为

《孟子·公孙丑上》中的名句“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深刻揭示了成功的关键,要能够乘势而为,即善于抓住并利用有利的形势和时机,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笔者看来,海思积极布局OpenHarmony生态,便是顺势而为。这种顺应趋势,可以从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中窥见一斑。

首先,天时。万物互联时代,终端设备数量激增,体验整合是大势所趋。

一方面,我们看到,以手机为主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不论是用户体验,还是应用开发商及设备开发商均面临市场空间见顶的现状。国际巨头们也纷纷布局新的OS生态。

比如,谷歌布局Fuchsia并跟进跨设备互联互通技术,微软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物联网(IoT)和边缘计算等领域的OS生态发展,苹果统一芯片架构和OS架构,统一生态接口,带来多设备协同体验领先。

在国内,华为打造并发布HarmonyOS NEXT,构建操作系统+硬件万物互联生态。与此同时,海思携手OpenHarmony也将形成闭环的鸿蒙生态格局。

另一方面,万物互联时代,用户设备数量快速增长,业务亟需整合协同。据IDC预计,2026年中国物联网设备连接数量将达102.5亿台。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包括深圳、福州、北京、南京在内的全国先行城市率先出台推动开源鸿蒙产业创新发展相关政策。这无疑为海思这样既关注硬件又注重软件开发的企业提供了广阔市场。

其次,地利。在OS生态建设中,硬件厂商,特别是芯片厂商为OS生态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石。

回顾成功的OS生态,我们均能看到芯片厂商的身影。比如,称霸PC领域的Windows操作系统,就是依靠微软的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与Intel CPU所组成的软硬件优势,并在20多年的时间里垄断了桌面端市场,造就了微软桌面OS生态的繁荣神话。

又比如,ARM处理器架构与安卓打造的基于Linux内核的开源代码移动操作系统,让移动设备在性能和生态得到极大的提升。这也让安卓OS生态在移动领域占据统治地位。

此时,我们再看海思携手OpenHarmony,是不是能立马看到两者拥有的美好未来?这种硬件芯片厂商+软件开源操作系统的发展模式,将开启万物智联时代新操作系统的新传奇。

最后,人和。OpenHarmony生态成为众多厂商及开发者的共同选择。据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在大会期间介绍,目前已有超过300家合作伙伴加入OpenHarmony生态共建、7800多名共建者参与贡献,贡献代码1.1亿多行,在Gitee活跃度指数上排名第一,累计超过600款软硬件产品通过OpenHarmony兼容性测评。

回首过去,海思作为OpenHarmony的积极参与者,不仅贡献了大量的代码,还推动了OpenHarmony生态的快速发展。

推本溯源:海思携手OpenHarmony优势几何?

海思布局OpenHarmony,相比其他厂商拥有以下几点优势。

第一,海思在硬件及算法领域有着深厚积累。海思一直致力于为消费电子、智慧家庭、汽车电子等行业智能终端提供安全可靠的芯片与板级解决方案。比如,在穿戴芯片领域,海思是第一个通过OpenHarmony认证的芯片厂商。

海思还以全场景联接、全域感知等自有核心技术助力打造坚实的硬件底座,为各种应用场景提供了稳定的硬件支持。

海思依靠强大算法能力,可支持多种协议的实时编解码,以及高清视频捕捉等能力,为厂商在图像处理、识别等方面全方位赋能。

第二,海思助力开发者提升开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海思已实现从过去专注于特定领域或技术的单点布局,拓展到多个领域和技术的组合布局。

在海思推出的5+2产品生态解决方案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点。该方案整合了海思在音视频、视觉、联接等多个领域的硬件能力、AI以及OS系统等生态平台,形成了一套跨领域的套件解决方案,助力开发者跨领域、跨生态高效开发OpenHarmony应用,实现软硬芯一体优化的极致开发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海思的“5+2”多领域结合OpenHarmony系统布局,为开发者带来了全新、高效且统一的开发体验。未来,更多的海思解决方案将支持OpenHarmony。这些定制化的系统级方案,可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具体而言,无论开发者进行哪个品类的开发,都能在南向(即底层硬件接口)得到一站式统一体验,无需担心底层硬件的兼容性和适配问题。海思还基于OpenHarmony的统一底座,实现了华为系产品与开源鸿蒙软硬件产品的互联互通。

此外,海思不断改进自身开发套件。比如,海思针对Hi3861V100开发套件,进行了轻量级OpenHarmony代码仓的详细分析,极大裁剪了代码包,将开发套件SDK代码缩减至128M,使代码下载仅需2分钟。海思引入先进的研发技术和工具,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提高研发效率和质量。

再以上述提到的海思智能穿戴解决方案W610为例,该方案是率先支持OpenHarmony的智能穿戴解决方案,不仅拥有海思自研的GPU技术以支撑炫酷显示,有丰富音频算法和智能语音能力,还有丰富的扩展能力,支撑丰富外设。

可见,海思给OpenHarmony带来软硬芯端到端优化,带来极致的体验,以及多设备互联互通&智慧交互等能力。

笔者观察:海思+OpenHarmony带来三大价值

在万物互联的新纪元,构建一个宏伟的生态蓝图,软硬件的深度融合是关键。海思与OpenHarmony的携手,如同铸就了一把通往极致体验的魔法钥匙,为整个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对于开发者而言,海思的硬件解决方案和OpenHarmony的完美结合,不仅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更提升了开发效率,让创意与想法能够迅速转化为现实。

对于终端厂商而言,海思基于OpenHarmony的产品开发能力,让设备运行如丝般顺滑,通过打通HarmonyOS与OpenHarmonyOS,打开了通往更广阔市场的大门,释放出无限的发展潜力。

对于消费者来说,海思与OpenHarmony的联合,意味着华为系产品与其他智能设备能够无缝连接,开启智能化、个性化的全新生活体验。

我们可以预见,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慧出行、智慧办公……一切美好愿景都将在海思与OpenHarmony携手间变为现实。可以说,海思携手OpenHarmony,是一次技术的革新,更是一次时代的跨越!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