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下跌两成腰斩最大跌幅80%的新经济公司还有机会么?

九成下跌两成腰斩最大跌幅80%的新经济公司还有机会么?
2019年07月05日 02:11 郑重微言

郑重/文

2018年以来,中国新经济公司在资本市场可谓风生水起,从小米、美团等创业老将到成立仅三年的拼多多、刚刚一岁多的瑞幸咖啡,争先恐后抢滩资本市场,粗略统计至今已经有47家新经济公司在美股或港股上市。

不过,这些看上去风生水起的新经济公司正在遭受资本市场的严酷考验,大部分深陷股价下跌的泥沼。截至6月末,上市的47家新经济公司中,破发的公司高达35家,有15家股价跌幅超过40%,蘑菇街更是以80%的跌幅排在首位。

无疑,新经济公司股价大跌可以用惨烈来形容。

我们来看趣头条,这家公司上市后股价最高达20美元,如今为4美元。这意味着,如果有人是在最高点买入,那么他的账面收益为——浮亏80%。

五家“新型车企”也相当典型,平均跌幅高达50%。其中,优信以接近80%的跌幅领跑所有新经济企业。优信曾试图靠烧钱打广告,以亏损为代价来抢占市场份额,由此来支撑其估值。在IPO之前的最后一轮融资中,优信估值32亿美元,但在上市后,美国资本市场并不买账,上市首日优信就破发,并且迎来了“无止境”地下跌,如今市值还不到6亿美元。

为什么会如此惨烈?

泡沫!

上述47家公司,绝大部分都属于模式创新企业,许多新经济公司在一级市场融资时都给投资人描绘了一副美好的前景,但上市之后却未能达到预期;加上前一段时间所谓的新经济企业标的不再是那么稀缺,资本市场的情绪也没有以前那么高涨,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新经济企业在二级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

一个新的经济模式出来后,必然会经历泡沫到理性的反复过程,但最终企业价值还是会回归理性,这些企业也开始回归到能够反映自身企业价值的“正常价格”。

一级市场不透明,容易高价投资;二级市场太感性,容易被大市气氛迷惑,整体估值倒挂。

破发成为这一波新经济公司IPO的关键词,股价下跌和市值蒸发,则成为这些公司IPO后的常态。

对于最早期的风险投资机构而言,如果在IPO前没有退出,当项目进入二级市场,退出回报将取决于公司股价涨跌幅度。问题在于,风险资本推高了项目的估值,二级市场很难消化。

对于他们而言,过去上市退出就能大赚一笔的美好时光也似乎正在远离。即便是近两年在A股上市的部分带有新经济企业色彩的企业,这些企业从配售阶段开始至今,投进去的PE机构都仍是亏损状态。

比较典型的是投资了网红电商如涵的还有阿里巴巴。

如涵在赴美上市前,曾在新三板挂牌,阿里出资3亿元认购了9.58%的股份,如涵估值31.32亿元。随后如涵从新三板摘牌,转向美股,但因为持续亏损、高度依赖核心网红等原因,股价迅速跳水,市值缩水至2.85亿美元。

目前,阿里持有如涵7.52%的股份,价值折算为1.48亿元人民币。相比3亿元的投资款,阿里在如涵这笔投资上亏损惨重。

融资困难、估值倒挂、急于出手,参与这场资本游戏的玩家们,在新经济公司整体股价下行的趋势中,变得焦虑不安。

不过,把估值推高的正是他们。

在经济形势大好的前几年,国内模式创新初创企业层出不穷,O2O、共享经济、无人零售等先后登上风口行业,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初创企业估值也是水涨船高。正是诸多VC/PE机构迎着风口、慷慨解囊,才帮助一级市场塑造出了这些“巨星”。

此前,在投资者看来,只要企业实现IPO,投资机构就必然能赚钱。但随着企业上市后破发的现象频发,这个“美好愿景”也正在逐渐破灭。

这个现象更加验证了,技术创新才是未来,模式创新只是很好看的一幅画而已。

从这些新经济公司来对照一下这段时间火爆的科创板,疯狂打新的投资者们面对奇高的市盈率,还是谨慎些好。

(喜欢本文,请点个赞。)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