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劳动教育从书本上“搬到”田地里
劳动是创造一切社会价值和财富的源泉,也是一个人懂得感恩、知道珍惜、学会独立、成长成才的最根本、最核心要素。
一个不热爱劳动、不尊重劳动的人,不会懂得感恩,难以真正独立,对物对人都不珍惜,更不会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贡献、有价值、有成就的人。这不仅是一种常识,也是被例证反复证明的现实。
教育部日前发布了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把劳动课、信息技术课都从综合实践课程里面独立出来,单独设立劳动课。2022年9月开始,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们就要上劳动课了。
劳动课成为学生必修课,劳动教育短时化、集中化问题将得到根本改变。
开展劳动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也更为关键的是,劳动实践教育。脱离实践的劳动教育,往往会流于形式,教育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只有将理论知识与亲身体验劳动相结合、融合,才能使劳动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比如,现在的孩子很少知道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是通过哪些“劳动程序”,从播种、生长、到收获。这些“劳动程序”没有一道程序是“不劳而获”的,每一道程序都需要出力流汗、付出辛苦劳动,才能收获我们一日三餐饭桌上的米饭、面包。
孩子们可以将“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诗歌背的滚瓜烂熟,但如果不亲身去体验种田的“劳动程序”,就难以直观理解,农民种田为何会“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自然,对节约粮食的意识也不会有深入内心的强烈,由内而外的自觉。
劳动教育重在实效,贵在坚持。给学生布置劳动实践作业,定期让学生到田地里体验粮食播种、生长、收获的“劳动程序”,将劳动教育的课堂,从理论上融入到实践中,从书本上“搬到”田地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期开展下去,方能让劳动教育结出“累累硕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