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一)
对中国科学家来说,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重大好消息。
一些人用“梦想成真”四个字来形容!因为一项总投入达100亿元、面向基础研究领域的社会资助项目——“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正式发布了。
谁出钱?
腾讯。
根据新闻稿,腾讯将在未来10年,为该项目投入100亿元人民币,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
谁主导?
科学家主导!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在人才遴选方面,严格遵循“科学家主导”的原则,设立科学委员会作为核心机构,首届科学委员会主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担任。
施一公是谁?我想就不必多介绍了。
当然,这个科学委员会,也不仅仅有施一公,还有潘建伟、谢晓亮、张杰等科学大牛。
投入这么多钱,组建这么高规格的团队,目的是什么?
更精确地说:专注支持基础研究,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设置两大领域,数学与物质科学(Mathematics and Physical Sciences)和生物与医学科学(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并鼓励学科交叉研究。
资助类别也分为两类:实验类不超过500万元每人每年,理论类不超过300万元每人每年,并连续资助5年。2022年度“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计划资助60人。申报人可通过项目官网进行申报。
连续五年,最高就是2500 万。
5年期满,经过评估通过,还可以延期。
谁是最大受益者?
“雄心勃勃、年富力强、敢于担当,敢于在人类未达之境中全力以赴探索,这就是我们要支持的科学家。”这是担任“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主席的施一公的说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同时也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委员的张杰,则发出邀请:“科学家实现梦想需要机遇和支持。‘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就在这里,你的梦想够不够大?”
梦想足够大,基石帮你忙。
也难怪科学家如此兴奋,这确实是一次着眼未来的投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也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委员之一。他认为:“这一项目响应了科学界长久以来的期待。自由探索瞄准不确定性,往往难度大、风险高、耗时长,社会资金更具有灵活性,能够为专注自由探索的科学家雪中送炭。”
当谈及初次听说“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时有何感想,张杰院士脱口而出:“终于来了!中国正处于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这个阶段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以人为本’的科研资助环境。”
请注意,科学家的这些用词:
雄心勃勃、
年富力强、
敢于担当、
人类未达之境、
实现梦想、
终于来了、
长久期待、
以人为本……
100亿的资金,就这样投向基础研究,确实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二)
为什么是基础研究?
看到《科技日报》有篇文章这样分析: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技术的源头。过去几十年,中国基础研究尽管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我们也不用回避,“从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潘建伟院士就感慨:“原始创新是基础研究中最难的工作,自由探索难以预测、难以规划、风险极高、耗时漫长,往往不容易得到稳定资助。科学界一直期待,有强度足够的稳定资助项目,支持科学家长时间专注自己的兴趣,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探索有风险、有希望的方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科技要继续向前,仰赖于基础研究的突破,归根到底,仰赖于人才和投入。
投入,政府投入为主,但这也是不够的,需要动员所有社会力量,一起来努力。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科学基金,我总觉得,对科学家来说,也是越多越好。
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突破。
比如,2018年,中国“科学探索奖”的创立。这是腾讯联手10多位中国科学家发起的公益奖项,每年50位青年科学家获奖,获奖者在未来5年内,每人获得腾讯基金会颁发的总计3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至于奖金用途,他们完全自由支配。
300万,50个人,那就是1.5个亿。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国人的奖项,对象限于青年科学家,这将极大缓解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更全身心地投入科学研究。
现在,又是基础研究,更大笔的投入,在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两大领域。
让科学家们很兴奋的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最鲜明的特色就是:“选人不选项目”。
和任务驱动的项目制研究不同,“选人不选项目”意味着不对获资助科学家设置明确的研究任务,不考核论文数量,也不限定必须拿出成果的期限。
没论文?
可以!
暂时没成果?
也没问题。
就是看中了你这个人的潜力,就是为你提供长期、稳定、灵活的资助,就是让你们静下心来“十年磨一剑”。
谢晓亮院士就感慨:“‘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在这些方面的设置十分重要,就是为了科学家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到科学研究上,不必为寻找资源疲于奔命。”
资助很丰厚,但如何确保公平?
我相信,这也是很多人的疑问。
施一公就表示,将确保评选过程的充分监督,请每一位申报人放心。
他的原话是:
好事,就一定要办好了。在讲究人情的国度,科学就是科学,不是人情。千万千万,杜绝打招呼。
所有人的信誉,绝不能辜负。
而这样的大手笔,或许也跟马化腾的科研情结有关。
(三)
作为理工男的马化腾,在谈到基础研究重要性时,曾发出这样的警告:
不得不说,随后几年的国际形势,我们就见证了挑战。
居安更必须思危,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我们更不能有侥幸心理,必须扎实做好基础研究。
所以,又是100亿的投入,又有施一公等高规格的把关人。
什么是真公益?
我觉得这才是真公益。
受益的不仅仅是个人,对中国科学、中国未来而言,也都功德无量。
坦率地说,当初设立探索奖时,我在赞赏的同时,也有一点隐隐的担忧。
很简单,探索奖,奖励的是45岁以下的年轻人。
在当时的文章中,我说:
现在,我看到,腾讯至少在基础研究领域,补上了这一环,而且,力度更大。
看“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申报人应同时具备以下所有条件:
(1) 申报时未满55周岁(即1967年7月1日(含)之后出生);(2) 担任博士生导师5年以上;(3) 在中国内地或港澳地区全职工作(国籍不限);(4) 每年投入科研工作时间不少于9个月;(5)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并仍处于研究一线;(6) 未申报2022年度“科学探索奖”。
放宽年龄,国籍不限,在中国工作的一线科学家。
这就对了。
当然,腾讯还可以做得更多,我相信还有不少科学家,哪怕过了55岁但仍值得资助。我也期待更多的实业家,像马化腾一样,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银,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这是公益者的境界。这其实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最后,我有一点小小的呼吁。
希望所有的获奖者或受资助人,不管是年轻的探索奖,还是专注于基础研究的新基石,拿到资金的科学家,都要好好珍惜、好好利用这笔钱,投入到自身的持续发展和研究的深化中。
你最终成为大师级的科学家,就是对社会的最大回报。
马化腾说:“‘新基石研究员项目’专注支持基础研究,而不是偏应用或即将成果转化的科研领域,希望这个项目为我们国家的基础研究奠定一块‘新基石’,也期待‘新基石研究员’取得世界领先的原创性成果,成为一批新的学术领头人,乃至大师级的科学家。”
这才是腾讯资助基础科研的初衷,这才是基石的分量,假以时日,我相信,我们肯定会看到中国的大师级科学家。
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大批。
过20年、50年后回看,我们或许会感慨,今天铺就的一块基石,成就了明天的一栋大厦;现在被鼓励提出的一个科学问题,在未来深刻地改变了世界。这是我们今天努力的荣光。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