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的女儿两次垂帘,带来“成康之治”

姜子牙的女儿两次垂帘,带来“成康之治”
2024年06月26日 07:47 萧家老大

姜子牙的女儿两次垂帘,带来“成康之治”

姜子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他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后世儒、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皆追其为本家宗师,姜子牙也因此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子牙有一位女儿也很厉害,曾经两次垂帘听政,辅佐了两位君主。周武王姬发称姜子牙为“尚父”,相传,这一称呼,就源于他的女儿。

姜子牙的女儿叫邑姜,是姜子牙和桃花夫人所生。邑姜从小聪明伶俐,再加上姜子牙潜移默化的熏陶,更是智谋过人,长大后,又出落得貌美如花,到了适婚年龄,王公贵族登门求婚者络绎不绝,但是心气高傲的邑姜一概不许。

武王和邑姜早就相识,他要比邑姜大十多岁,他也向姜子牙请求把邑姜许配给自己,姜子牙征求邑姜的意见,一向能言善辩的邑姜脸竟红了,小声的说:“听父亲做主。”姜子牙一看就明白了,同意了武王的求婚。

武王于是向姜子牙鞠躬行礼,并说:“小婿拜见岳父大人,从今以后小婿改称太师为岳父了。”

姜子牙说:“不如这样,你就称老夫为尚父吧,尚是我的字,这样也可以区别君臣之礼。”

武王答应了,从此,“尚父”便变成了姜子牙的别称,当然这是民间传说,尚父这个称呼,还有武王对自己的臣子姜子牙的尊敬,有视之如父的含义。

邑姜嫁给周武王后,二人十分恩爱,当年便生下了世子姬诵,也就是后来的周成王,邑姜从小受到姜子牙的耳濡目染,才华过人,并且仁厚贤德,尽心辅佐周武王,把后宫治理的井井有条,使武王能专心于伐纣大业。

唐代的《艺文类聚》和宋代的《太平御览》都提到过邑姜,曰:“武王妃,太公之女,曰邑姜,修教于内,生太子诵。”

武王完成伐纣大业后,封赏功臣时曾说:“予以乱,臣十人。”这句话出自《伦语.泰伯》,是说周朝能夺得天下,与十个人的辅佐分不开的,这十个人中,就有邑姜,当然还有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等。

然而,武王灭纣之后,仅过了三年就死了,邑姜悲痛不已,世子姬诵年仅十三岁,继位为成王。当时,周朝刚建立,内忧外患,百废待举。武王有许多兄弟,当时还有兄终弟继的说法,成王的王位并不稳,邑姜只好走向前台,辅佐成王,直到成王能独掌大权。

邑姜松了一口气,认为可以好好歇歇了。不幸的是,成王又因病早逝,继位的是成王的儿子姬钊,是为康王,康王年纪太小,无法处理政务,历史又再次把邑姜推上了前台,邑姜只好以老太后的身份继续执掌朝政,教导康王。

周成王和周康王时期,是周王朝最为繁荣和强盛的时期,被史家称为“成康之治”,据史书记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这其中,就有邑姜很大的功劳。

现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晋祠中,还有一座圣母殿,就是为纪念邑姜的功绩,专为祭奠邑姜而建立的。

(本篇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