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科技保险“赔本赚吆喝”还能持续多久?

太平科技保险“赔本赚吆喝”还能持续多久?
2024年11月08日 10:51 经理人杂志

来源:经理人传媒旗下《中国保险家》杂志融媒体中心 文:林森

曾经承载厚望,现今却显露力有未逮之态。

作为全国唯一的专业科技保险公司——太平科技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平科技保险”),虽顶着保险科技领域“独苗”的光环,但孱弱的业绩却撑不起这份沉甸甸的期待。

近期,太平科技保险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24年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据报告显示,该公司前三季度保险业务收入约1.1亿元,而净亏损额则高达2823.78万元。回溯至其二季度报告,截至上半年结束时,太平科技保险的净亏损已累积至约1260万元,财务状况堪忧。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在发布三季度报告的同月,太平科技保险还收到了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的两份处罚通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方网站显示,太平科技保险因因超经营区域开展保险业务、财务数据不真实以及未严格执行已备案的保险费率,被处以61万元人民币的罚款。同时,浙江监管局还对公司的相关责任人员实施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此次处罚是太平科技保险自成立以来首次遭遇监管罚单,这无疑为公司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六连亏,处境难

太平科技保险成立于2018年1月,初始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亿元。企查查显示,该公司由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浙江省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浙江沪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浙江省兴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恒华租赁、兴科科技、嘉兴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浙华投资有限公司共 9 家股东共同出资。太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和浙江省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目前各持股33.33%,并驾齐驱成为第一大股东。

今年6月,公司股权结构发生变动,第七大股东恒华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太平科技保险3.51%股权转让给了浙江兴科科技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此番转让后,恒华租赁悄然退出股东行列,太平科技保险的股东阵容缩减至8位。

在业务布局上,太平科技保险官方网站显示,公司专注于为“卡脖子”项目和“高水平国产替代”项目提供风险保障与综合金融服务,产品涵盖科技企业相关的企业/家庭财产保险、工程保险等。

尽管在科技保险领域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自2018年成立以来,公司始终处于亏损状态,未能实现盈利。据年报数据,成立首年亏损即达7,796.33万元,随后2019年至2023年间,年度亏损额分别为5,291.41万元、6,339万元、12,743.67万元、4,694.95万元和3,556.14万元。

进入2024年,亏损态势持续,公司实际资本由上季末的4.33亿元缩减至4.18亿元,减少额达1490.14万元。

亏损状况直接影响了公司的风险评级。2024年第二季度,公司风险综合评级(分类监管)结果为BB级,而第一季度则为B级。值得警惕的是,若B级继续下滑,将降至C类,依据监管规定,此类公司将被视为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有可能被亮红灯。

一般而言,保险公司亮起红灯,往往源于保费收入、成本控制或投资收益率出现问题。太平科技保险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摘要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的综合成本率、综合费用率、综合赔付率分别为147.45%、61.94%和85.51%,综合赔付率同期上涨27.87%,综合赔付率的大幅上升,无疑对公司的财务稳定性和持续经营能力构成了挑战,可能引发资金压力,影响赔付能力和企业信誉。

此外,与二季度相比,公司的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了73.96个百分点,进一步凸显了公司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

独占先机,困局待破

尽管尚未实现盈利,太平科技保险在科技保险领域仍抢占先机,成为该赛道的先行者。此前,也有其他科技公司曾试图涉足专业科技保险领域,如科畅财险,但因未获批准或被监管否决而未能如愿,使得太平科技保险目前依然保持着科技保险公司“独苗”的江湖地位。

按理说,作为“独苗”,太平科技保险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然而,从公司保险业务的表现来看,2023年原保险保费收入排名前五的商业保险险种——短期健康保险、货物运输保险、责任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企业财产保险,其承保利润却均为负值。这是否预示着公司需要调整其业务重心?

图源:太平科技保险年报

对于公司持续发展的困境,太平科技官网给出了官方解释,主要归因于科技保险市场的不成熟与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公司自身业务特色的缺失。当前,科技保险市场在国内外均缺乏成熟的发展经验,科技型企业资金紧张,投保意愿低迷。国内科技保险主要依赖政策支持,集中在集成电路、“三首一新”业务、知识产权类等领域。

同时,公司自身科技保险业务尚未形成独特优势,尽管在创新场景类业务上取得初步成效,但可复制性不强,且受承保能力限制,难以参与科技保费规模占比较高的业务。

从第三方视角审视,太平科技保险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业务范围狭窄以及作为子公司的固定成本较高。与大保险集团相比,太平科技在人力成本、精算、风控等方面均面临较高的固定成本,导致投资资金有限,投资端收益难以显著提升。

那么,太平科技保险如何在科技保险这一广阔赛道上有所突破呢?

业内专家建议,公司应坚守科技保险的主营业务,重点发展知识产权保险、科技企业财产保险、科技融资信用保证保险、科技产品质量责任保险和保证保险等,有效转移和分散科技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事实上,作为我国首家专业科技保险公司,太平科技保险已推出多个全国首单保险产品,从为卫星发射提供保险保障到推出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保险,再到科技项目研发失败费用损失保险的首单落地,以及联合颁发全国首张数据资产入表保险保单,均展现了公司在科技保险领域的积极探索。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公司成立时间尚短,经营科技保险的经验仍在积累中,业务力量需进一步充实加强。同时,科技风险中涌现出众多新型风险,行业缺乏足够的风险数据和业务数据积累,为保险产品定价带来难题。

在人工智能和数字化蓬勃发展的当下,科技保险是否能跟上步伐?太平科技保险虽备受关注,名气十足,却面临不赚钱的尴尬境地,此类公司如何破局重生?科技保险公司的未来之路,怎样才能行稳致远?这些问题值得全行业深思与探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