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618已来,吃货们能否成就下一个茅台?

【福利】618已来,吃货们能否成就下一个茅台?
2019年06月17日 17:13 兴证全球基金

食品饮料领域常见十倍、百倍牛股

“成年人的世界哪有容易二字”

“有的,容易胖”

吃货们早早嗅到了618。上周,同事往办公室空投了一箱零食,你能想象拆包后空气都变成了香辣味——现代人美其名曰“肥宅快乐”。#每天一包,冲上云霄😁

食品饮料让人感兴趣之处,还在于经常出现十倍、百倍牛股。比如美国的“怪物饮料”公司,靠卖能量饮料,股价自2004年至今涨了360多倍,是纳斯达克近15年涨幅前三甲。在中国,还有超过万亿市值的茅台,十年十倍的伊利、古井贡酒。但细分行业也存在集中度低、同质化、竞争激烈的问题。

怎样的商业模式值得青睐?招商证券曾总结过一个公式:必需品

当吃吃吃遇上买买买,有一些有趣的现象共赏析:

1

每顿少吃

半碗饭

这是饥渴心灵取代饥饿肚皮的时代。

我们的人均粮食消费量在持续减少:1978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了28%,农村下降了38%。与之相伴的是另一种流行——“卡路里经济学”,比如牛油果进口量飙升、坚果流行、少食多餐导致的正餐零食化,都在显示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青睐。正如《卡路里》唱的:“每次多吃一粒米,都要说声对不起”。

最近,“人造肉第一股”Byond Meat股价飙升引起不少关注,它比5月初的IPO发行价上涨了468%。(截至6月12日)

经济学的一个解释是“收入效应”:收入增加会导致低档品消费减少、高档品消费增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消费升级。另一方面,你会发现必需品的同质化比较严重,可以轻易地找到替代品。能承受购物节打折、压缩利润的大企业,也更容易占据市场份额。所以越是低档品、小企业,竞争压力通常越大。

2

上瘾与文化的结合

投资中有种说法:“吃的不如喝的”。看看超市里的饮料,背后的公司规模往往大于食品企业。其中有什么原因?

有人说:“资本主义是一种上瘾哲学”,饮食商业也是。从生物学角度解释,上瘾是在刺激“中间边缘多巴胺系统”,简单地说就是让你产生快乐的感受,人们决定做或不做某件事的动机也是由此而来。

对于咖啡这样的轻度麻醉力也能有效,《上瘾五百年》一书提到过一项针对护士们的研究,发现每天喝2~3杯咖啡的人自杀率是完全不喝咖啡者的1/3。

喝快乐水,过快活人生

另一个经典例子是可口可乐。可乐刚被发明时的名字叫“彭氏法国古柯酒”,后来才被去掉了酒精、古柯的成分,并添加了咖啡因来维持提神效果。二战中,可口可乐公司的老板罗伯特·伍德拉夫不计代价,将5美分一瓶的可口可乐供应给世界各地的美国大兵,他们进而传播给欧洲、亚洲人,让可乐工厂遍布世界。

更大众化、销售范围更广是饮料的优势;还有一些饮料,厉害之处在于被赋予的文化象征和政治内涵。

3

618

行为品鉴

说回同事买的那箱零食,我查了下它在销售页的名称大致是:“XX辣条大礼包零食一整箱麻辣味小吃好吃的休闲食品520送女友男友饲料礼盒”。为了让亲们方便搜索到,商家非常努力呢。

这盒零食看起来不符合健康潮流。但人就是这么矛盾,买这箱零食的同事也在每天吃减肥沙拉、蹬椭圆机。就像网红明星Papi酱在《拜托了,冰箱》综艺节目里说的,虽然她对巧克力过敏,但还是会一边下单巧克力,一边买过敏药。

购物节的实质,是创造了消费行为在时间上的集中。在亢奋情绪的作用下,它成为了囤货者的必需品,一些人的上瘾品,大部分人的社交品,以及拆快递爱好者的信仰品。说白了,买得高兴最重要。

※ 兴全福来日 ※

填满胃口,也填满大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