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面又出了一个小bug,那就是惠誉下调评级展望,注意是主权信用评级不变,评级展望从稳定转为负面,同样的动作去年12月穆迪也做过。作为投资人,关注宏观信息是必须的,但你也要清楚,评级机构的评级针对的是什么?
首先要清楚,评级机构下调评级是一个正常的现象,2023年穆迪也曾经下调了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也没出啥大事。
全球有三大评级机构,标普、惠誉、穆迪。如今两大评级机构对中国评级展望做出了负面,注意,并非评级本身。意思是现在看,中国主权信用是好的,但如果不采取措施,未来可能信用评级会下降,属于一个风险警告。而这个警告针对的是什么?评级机构针对的是主权债务,在中国语境下,就是国债和地方债。但从事实上看,我国国债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所以,评级机构展望的负面,针对的是明面上的地方债和隐性的地方平台债。而之所以展望负面,其实是评级机构想要通过施压来让中央兜底地方债。
情况说简单也简单,过去地方依赖土地财政,而随着楼市下行,土地财政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减弱,而为了拉动经济,地方还要保持财政支出来创造就业,这就让偏远城市和地区的地方债很难正常循环,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中西部地区,所以,很多人认为靠地方财政一分一厘省,是很难还清巨额债务的。而实际上解决地方债问题也很简单,比如之前两次发行万亿的特别国债,本质上就是地方债转嫁一部分给中央,由中央兜底。你说为什么中央不完全兜底地方债?因为有副作用,一方面,虽然内债不是债,但内债需要央行来消化,央行过度宽松会导致通胀和货币信用下滑,所以,内债要克制。另一方面,需要对地方花钱进行软约束。也就是那句名言“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如果没有约束中央完全兜底,地方政府就会大手大脚继续举债搞建设,既有了GDP,又有了面子,但最终是全民给负债省份买单。
综上,本质上看,评级机构只是给了一个警告,目标是让中央兜底地方债,但央地是存在博弈的,中央不可能替地方花钱背锅,所以,中央通过特别国债的方式,承担一部分,剩余部分地方债继续由地方自己消化,一步步的实现化债。而事实上,中央也一直对地方财政花钱有软约束,比如一个省,债务利息超过财政收入10%,就停止地方基建项目,等你财政健康。而今年财政其实也有几个明显的特征:
其一是中央财政加力提效,地方财政休养生息,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太关注“铁公基”股票的原因,其二是中央发行特别国债,不计入中央财政赤字,为地方财政减压,此举本质上就是中央在为地方背书,让那些财政流动性弱的地方恢复财政元气。有没有更快捷的解决方式,有,楼市复苏重启土地财政,但现阶段这条路径可见度不高。而如果不依赖土地财政,而依赖税收,依靠企业发展壮大发展地方经济太慢了,地方财政流动性复苏是个漫长的过程。
回到股市,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展望对大部分股票影响并不大,因为中国大多数公司不是发债融资,而是银行信贷,而银行信贷是内债,是跟随政策利率的,当前中国的银行利率极低,也并没有提高利率,所以几乎没有影响。但评级对少量海外发行的公司债有一定影响,体现为利率略微抬高,但个人认为,由于这只是评级展望,叠加当下全球无风险利率有下降预期,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客观上说,信用评级可能会有一个促进,那就是未来会有更多的特别国债发行规划,来帮助地方化债。另外,楼市政策还将继续松动,来恢复地方财力,土地财政如饮鸩止渴,一旦喝上瘾,地方政府不得不喝。
吕长顺(凯恩斯) 证书编号:A0150619070003。【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买卖依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