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胡同里的打卡地:法原博物馆

老北京胡同里的打卡地:法原博物馆
2023年06月04日 20:24 BRTV北京新闻

在北京东城区大江胡同的牌楼对面,有一个胡同里的打卡地——法原博物馆。在这里,你能找到许多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珍贵藏品,三十多年来,这些藏品都分散放置于收藏爱好者的闲置空间中,如今终于有机会集中于此面对热爱它的人们。

雀替、垂柱、挂落、悬鱼......在法原博物馆,你可以找到这些对应的藏品,它们来自中国的山西、陕西、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是馆长朱小地几十年来收藏的成果。

法原博物馆的名称取自清末营造大家姚承祖撰写的《营造法原》,这是少有记述江南地区代表性传统建筑做法的专著,虽限于苏州一隅,所载做法,则上承北宋,下逮明清。与大家熟知的宋代《营造法式》相比,“式”是官式建筑的样板,而 “原”则是向民间建造传统的致敬。

中国的传统建筑,无论各地差异如何,大都由基础、屋架、屋面、围合等部分组成,其中屋架包含大量复杂的木构,如柱、梁、斗拱、驼峰等,构成了传统建筑最鲜明的结构体系。与之相适应的木质围护构件,如门、窗、隔扇、天花、花板等,为传统建筑营造了统一的空间氛围。伴随着木雕技术的发展,一些木构同时承担了一定的装饰功能,如雀替、垂柱、挂落、悬鱼等,增强了建筑的艺术和文化属性。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依托榫卯结构,构件断面超出榫卯的部分主要起到稳定的作用,在这些部位施以雕刻装饰,既不影响构件的力学功效,又可提高审美情趣,还可减轻自重。同时对于构件审美的追求,也会影响着构件的形式变化。所以,木构与其上装饰是一个整体,并不能简单地分别对待。

朱小地是国家一级建筑师,他在全国各地工作和调研期间,目睹大量传统建筑失修、破败甚至被彻底拆除,很多精美的木构被丢弃角落任由风吹雨淋,于是他萌生了收藏的想法,至今有了几百件藏品。有些藏品的名称、年代、产地的记录还不完善,相关学术研究也一直在进行中。

除了常设展厅展示古建木作,法原博物馆还有临时展厅,目前正在展出的是2023年5月20日开幕的“文绿融合新旧共生——城市历史环境保护与更新设计之道”展览,展览集中展示了清华大学张杰教授及团队历经三十余年在历史环境保护与更新领域的实践探索。据悉,临时展厅的展览将不定期更换。在这里,观者可以欣赏木作、打卡小众博物馆,追寻城市记忆,也可以在二层的咖啡厅、建筑书房休闲看书,俯瞰前门的青砖灰瓦,享受胡同里的慢生活。

法原博物馆在东城区前门东路大江胡同85号,法原博物馆每周二至周日上午10时至17时开放,16时30分停止入馆,周一闭馆,公众可通过“法原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预约参观。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