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银行不良贷款上升就怕数据反映不真

不怕银行不良贷款上升就怕数据反映不真
2019年08月21日 11:04 莫开伟

作者莫开伟系中国知名财经作家 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近两年, 银行不良贷款上升,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亦情理之中。毕竟经历过十年高速增长,创业了“躺着赚钱”的辉煌业绩,而当此之时,不良贷款上升、经营利润下降到个位数,不让人产生担忧是不可能的。而且,随着往后几年宏观经济持续下探,银行业不良贷款生成率依然难见拐点,银行经营环境还有进一步恶化可能,不良贷款还会继续攀升。有专家预测,由于小微企业、产能过剩行业、三四线城市房地产贷款和部分类信贷业务风险走势长高,加上去产能、去杠杆力度加大,会进一步增加银行不良贷款数量。

很明显,下一步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和处置力度,成了银行工作重心;目前就有不少商业银行反映:“很多银行的支行行长都下岗清收去了,不良压力相当之大。”从此可窥一斑。当然,在这种压力之下,也会让不少银行管理人员对不良贷款产生过度恐惧和担忧,甚至有不少银行管理人员对商业银行未来经营丧失了信心。对此,笔者认为大可不必,毕竟银行目前还没有到山穷水尽和穷途末路时,因为银行各项监管指标依然在较好运行区间。

从上述情况可看出,银行不良贷款上升是客观经济运行规律的真实反映,其上升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不值得可怕,因为中国银行业依然具有抵抗不良贷款上升的良好“消化能力”,如果通过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进行及时处置及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扩围,并执力经营转型战略,仍有度过低俗再次走向经营辉煌的潜力。

但现在笔者担心的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反映数据是否真实,既是否将所有不良贷款全部反映出来,是否存在为掩盖风险或表现业绩,人为将不良贷放隐瞒不报?如果这种情况存在,那就是最商业银行经营最大的风险隐患。而且据已有披露信息,商业银行确实存在隐瞒不良贷款现象,一些商业银行想各种办法腾挪,或让问题贷款先不入账,不体现在不良贷款统计中;或用创新方式处置已成“不良”的贷款。其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做大关注类贷款、借新还旧、贷款合同调整、资产置换等方式藏匿不良贷款;一种是通过信托、基金子公司、上市公司甚至资产管理公司提供不良贷款变通通道,帮银行将不良贷倒出表外,使表内不良贷款总额大幅减少。

至于商业银行为何不敢将不良贷款全部反映,原因其实很简单:首先,受上级行内部绩效考核逼迫。基层银行不敢将真实不良贷款全部反映,甚至对贷款五级分类流于形式,使贷款分类存在误差。其次,怕监管部门严厉追责,因为银监会对五级分类不严、藏匿不良贷款等行为,实施“零容忍”,虽对银行瞒报行为起到一定震慑作用,但又反过来加剧了隐瞒行为。再次,树虚假繁荣社会经营形象,千万百计压低不良贷款数据,以获取股东和存款人信任。最后,走正常核销途径存在条件严格、程序复杂、耗时较长等困难,倒逼银行不良贷款悬而未决。

如果商业银行隐瞒不良贷款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制止,将会带来严重金融隐患:一方面,会加剧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弄虚作假行为,导致信贷宏观决策数据失真,影响货币政策执行,会更加恶化银行信贷经营环境。另一方面,越累越多不良贷款被隐瞒而得不到处置,会促使整个银行信贷资产低效运转,不利于提高信贷资产使用效率,使银行支持实体经济信贷能力下降;且难以推动银行整体信贷资产优化。再一方面,会麻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决策,使风险暴露后移;会使不良贷款风险越累越高,最终引爆系统性金融风险。

因此,当前无论不良贷款金额有多大,监管部门都应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商业银行真实反映:一要改变不切实际的内部考核和监管部门过于严苛的问责措施,让基层银行敢真实、能真实反映。二要大胆进行不良贷款剥离,将不良贷款打包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三要积极探索不良贷款证券化,提高银行通过证券化处置不良贷款及变现融资能力。四要创造有利不良贷款核销的制度环境,简化不良贷款核销手续,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核销成本,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力度。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