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金重回“非标”潜藏较大金融隐患

银行资金重回“非标”潜藏较大金融隐患
2020年11月22日 14:03 莫开伟

作者莫开伟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编者按:这是5年前撰写的文章,觉得依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今天再发布到平台上,以飨读者!)

据重庆、宁波等地银监局近日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当地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资产规模,均出现了一定程度下降;与此同时,不良贷款大幅上升,净利润负增长。面对逐步恶化的经营环境,银行贷款也变得更加谨慎。据业内人士介绍,为了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除了购买债券,银行非贷款资金运用又重新开始青睐非标、地方政府类资产(10月21日《第一财经日报》)。

经济是金融基础,在当下经济下滑、企业信贷有效需求不足状况下,银行不良贷款上升、资产规模收缩、利润下降已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应抱以平常之心。当然,面对“资产荒”危局,商业银行合理调整资产结构,增加盈利性较强资产配置比例,亦属正常经营之举,无可厚非;尚若依然沉浸对资产规模高扩张和利润高增长追求之中,不顾监管部门规章和经营风险,将大量资金转移到曾经带给过银行辉煌的“非标资产”领域,则有点本末倒置,且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举动,会因此诱发巨大金融隐患,这绝非危言耸听。

“非标资产”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等,对其监管,银监会早在2013年3月27日曾下发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所有非标准化债权类投资,并设订理财产品余额为35%上限,且不得超过银行上年度总资产的4%。银监会颁布此监管规定意在控制商业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交易平台等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业务的规模,遏制“非标”业务逃避贷款管理行为,及时隔离投资风险。经过近两年监管,商业银行“非标”资产规模得到控制,“非标”资产投资基本回归理性,也大大降低了“非标”资产风险。而如果商业银行在遭遇经营“寒冬”之时,把资金配置注意力再次转向到“非标资产”领域,至少会带来三方面金融隐患:

方面,商业银行会突破监管部门监管禁令,大打投资理财业务“擦边球”,有可能导致中间业务恶性膨胀。倘若商业都为着眼前短暂经营业绩,将资金配置到“非标”领域,会促使商业银行想方设法逃避贷款管理,将通过各种暗道注入“非标”资产领域,加剧商业银行之间“非标”业务不规范竞争,诱发中间理财业务不规范行为,滋生更多理财业务乱象。而且,商业银行为了扩大“非标”业务,会降低风险防范标准,使中间理财业务风险隔离机制成为摆设,最终不仅会导致中间业务再度恶性膨胀,还会诱发较大金融风险。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资金会过多配置到“非标”资产领域,不利于实体经济正常成长,会戕害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近两年,中央政府一再强调为实体经济提供宽松融资环境,且央行对实体经济也进行了多次定向降准降息。而目前中国经济要走出低谷关键靠振兴实体经济,中央还为此推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一切需求商业银行有所作为,把扶持实体经济发展、带动“双创”作为重要金融使命。尤其,目前经济正处于艰难“爬坡换档”期,更需银行部门发力。而银行如果把过多资金配置成“非标资产”,则实体经济获得的资金总量必然会减少;且商业银行扩张“非标”资产最终目标是获取巨额经营利润,如果中间业务得不到有效监管,则各种乱收费行为又会死灰复燃,必然会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侵蚀实体经济利润。这一切会使得本已融资难、融资贵的实体经济更加雪上加霜。

再一方面,商业银行大量配置“非标”资产,会诱使大量资金进入股市、房地产及政府债务类等领域,会加剧经济泡沫和大起大落,最终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首先,由于正常企业信贷风险大、获利薄,商业银行会把更多精力专注“非标”业务,必然疏于实体企业信贷管理,收缩实体经济信贷规模,会使大量中小微企业得不到及时信贷支持而陷入破产倒闭险境,反过来又加剧银行信贷资产风险,恶化银行信贷经营环境。其次,由于银行热衷“非标”业务,会诱使大量资金通过新的伞形信托、配资等业务继续大量涌入股市,加剧股市泡沫再现,上次股市暴涨亦属大量银行信贷资金注入“高杠杆”所至。而且,房地产业可能再度回暖,中国地方政府会回到依赖房地产支持经济发展的老路上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难度。更为严重的是,地方政府发行的各类债券由于有政府背书,会更受银行青睐,能使政府融资能力迅速扩张;虽然对化解地方政府眼前债务危机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又会加剧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从而推高地方政府未来更高债务危机。

因此,商业银行再次青睐“非标”及地方政府类资产,是个危险金融信号,监管部门应引起足够重视,加大监管与引导力度,重申理财业务监管规定,充分提示风险,使商业银行始终保持足够投资理性。同时,鼓励商业银行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存量资产、加大高新技术产业信贷投放及进行经营战略转型等方式来突破目前不利经营局势,使资金配置始终运行在既符合监管要求又能防范金融风险的健康轨道上。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