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理赔,如何不被拒?

保险理赔,如何不被拒?
2020年02月28日 13:48 力哥说理财

前些天没怎么写文章,主要是在处理微信私聊,同时面对大几千个人的产品咨询,那感觉一言难尽,真是恨不得有三头六臂。

在这段时间高强度密集的问题答疑中,小宝发现大多数人一方面对保险的需求非常迫切,特别担心意外不期而至,另一方面对保险理赔却有点忐忑,总是担心理赔慢、理赔麻烦、甚至被拒赔。

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哈~

为了消除大家的担忧,小宝潜心研究,花几天时间扒了近60家保险公司发布的2019理赔年报,手工整理了一个汇总表:

(上下滑动查看)

通过数据,揭秘几个跟大家心目中的常识相违背的保险理赔真相。

1

理赔率高

首先必须要指出的是,从这几十家保险公司公布的数据中可以看到,绝大部分保险公司的理赔率都不低。

基本都在97%以上,而且99%以上的也不少。

换句话来说,绝大多数人都能获得理赔,妥妥地打了坊间那句顺口溜的脸,“保险有两不赔,这也不赔那也不赔。”

对于如何捍卫自己的理赔权益,小宝只给大家一个建议,就是认真且如实地过健康告知。

确定符合要求了再去投保,后面只要达到了理赔标准,保险公司是不会惜赔滴。

精算师早在开发产品的时候就已经根据调研收集的大数据,计算过产品的理赔概率了,所有的理赔成本都已经被算在了大家的保费当中,理赔是很正常的事。

而恶意拒赔对于他们来说是风险与收益不对等的事,为了省那几十万理赔款,万一投保人不爽找银保监会投诉甚至跟他们打官司,不仅正常理赔后还要被处罚批评,而且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还会对品牌形象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这个损失可不是花几十万就能弥补回来的了。

感兴趣的可以去查查这些年与保险相关的理赔纠纷,往往即便是消费者带病投保不占理,结果还是保险公司倒霉认栽,选择赔钱息事宁人。

当然哈,小宝并不是建议大家带病投保,而是说只要我们尽到了如实告知的义务,是不用过于担心理赔滴~

2

品牌并不是关键

虽然小宝科普很久了,但现在还是有很多人比较关注保险公司的品牌,总担心小公司的资金不充裕,在理赔方面可能会卡得比较严格。

这点可以理解,毕竟大家不是业内人士,对保险公司的成立条件和银保监会的监管力度心里没底。

好在数据说明一切,无论大小公司,理赔率都不低,甚至有些名不经传的小公司,理赔率甚至比一些大公司的还要高。

比如交银康联99.93%的获赔率,比中国人寿99.4%的还要高。

还是那句话,赔与不赔并不是看公司的品牌大小、产品的保费高低,而是要把重点放在健康告知和理赔条件上。

诚如某安老大在2019年业绩投资者会议上所说,过去开发产品往往是从公司利益、股东利益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客户的需求。

比如早期的某某福,轻症不保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如果不幸得了这个高发轻症,不管我们花再多的钱买它,也是不赔的。

保费贵的产品不代表保障内容就更全面,反之便宜的也不代表就缺斤短两,“一分钱一分货”这句话在保险行业中并不是那么适用。

3

理赔时间普遍短

从上面那个表格可以看到,大多数保险公司的理赔时效都在2天以内,有的快的,理赔还不到半天,比如合众人寿0.18天。

当然,在小宝协助理赔的案件中并没有这么快,前后往往都要一个月左右。

为啥保险公司公布的时间这么短呢,是他们数据不真实吗?

并不是。

主要原因是保险公司算的是「理赔申请支付时效」,指的是从保险公司收齐理赔资料开始算,到打款支付的时间。

而在实际的理赔过程中,准备资料的过程往往是比较耗时的。

因此,小宝想借此提醒大家,在不幸降临需要理赔的时候,一定要留心收集理赔资料。

从踏入医院的大门开始,就保留好所有的纸质单据并及时报案,根据保险公司的要求收集理赔所需材料。

早提交早理赔,把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承担。

4

还发现了什么?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小宝在扒保险公司的理赔年报时还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1)保险公司正把理赔的重心往线上转移

过去互联网并不发达,很多信息材料需要人力转交,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信息的流通成本。

体现在保险理赔上就是,很多保险公司的理赔资料通过手机APP或者微信公众号拍照上传即可,不需要带着材料跑去分支机构提交。

比如太平洋的“太慧赔”、新华人寿的“AI快赔”、同方全球的“全球E家APP”、中国人寿的“寿险APP、微信理赔”,工银安盛的“满e保APP”等等等等。

虽然叫法不一样,但实质内容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线理赔。

如此一来,可谓是双赢。

对于消费者来说,不仅省了不少事不用跑腿,而且可以选择的产品也不再局限于当地有分支机构的品牌,什么产品性价比高就选什么产品。

同时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可以尽量精简分支机构数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工和场地开支,开发更具性价比的产品,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大部分人买的保额都偏低了

小宝在看这些理赔年报时发现一个问题,很多公司重疾人均获赔金额都不怎么高,只有10万或20万。

比如中英人寿,重疾人均获赔13.5万,泰康人寿12.3万、新华人寿7.3万、光大永明15.88万。

天啊,这些公司的产品保费可是动辄就几千上万块,理赔到手的保额却这么低。

而像一些主打线上产品的保险公司,比如推出了健康一生的弘康人寿,达到了29.15万的人均获赔重疾保额。

个中缘由,小宝认为主要是一些传统的保险公司,在开发重疾时并没有注重消费型产品,导致很多人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配置了不少带身故责任的高价重疾险,导致整体保额偏低。

而直到近几年,像弘康人寿、百年人寿这类近主打消费型重疾的公司的出现,才让消费者看到了配置高额保障的希望。

因此,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小宝更建议大家多多考虑消费型产品,尽可能把保额配置充足,否则面对花费动辄大几十万的重疾,十来万的理赔款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