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年前的武汉吗?

还记得,20年前的武汉吗?
2022年09月25日 20:04 杨光华

9月24日下午。

武汉天地壹方南馆五楼壹方新所。

我看了一场城市更新的展览:《复调·重影:武汉城市更新践行之路》。

多位摄影师拍摄的作品,让你回看20年前的武汉。

汉口中山大道、武昌昙华林、汉口里分,以及武汉天地的过去与现在;最早的亨达利钟表商店、武汉美术馆的前世今生;中山大道从1906-2016年的历史脉络;汉正街、中山大道与汉口老城的生长;汉口里分的分布情况......

这场展览回顾了武汉近二十年在历史街区改造、老建筑保护与利用、城市文脉传承和社区文化保留等领域的实践。

对于喜爱历史、文化、建筑与规划的人来说,这是一次了解武汉的绝好机会。

这场展览持续到10月31日,免费观展。

01

最近,多场论坛都在谈论同一个关键词:

城市更新。

如今的城市更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城市更新,不仅更新城市界面,更重要的是,更新城市动能、城市产业结构。

我们用20年的时间,走完了别人100年的路。欧洲的很多头部城市,都是城市更新的产物。

武汉三镇,三座古镇。汉阳,在消失;武昌,仅剩古城格局;汉口是保存最好的。

过去20年在武汉,作为一个房地产行业的见证者与记录者,我见过大拆大建,也见过城市的焕新。

对这座城市而言,房地产行业贡献了很多力量,城市的新生、居住的升级以及美好的生活,离不开房地产。

同时,也留下很多伤痛。很多老房子被拆掉,很多丑房子被建起。很多好地段,被人为糟蹋,留下一堆建筑垃圾。

我们的孩子,见不到这座城市昨天的模样,看到的多是摩天大楼。

2008年11月,我写过一篇文章《莫丢掉城市记忆》。

“如果武汉的优秀工业遗址都毁了,我们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如果有一天,当你给孩子讲武汉的故事时,除了黄鹤楼、长江大桥外,再没有什么值得说的话,你就懂得‘遗憾’的真实含义。”

城中村、老厂房、老里分消失,武汉的昨天,被抹掉一大部分。武重、武锅、汉钢、青山红房子、蓝湾俊园里的老钟楼,有的一拆了事,有的精心保护。

02

武汉,像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之前的城市更新,有过两个极端:一种是只爱追求新,另一种一味崇尚旧。

武汉20年的城市更新,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汉口的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更新。

第二个阶段,是武昌昙华林的传承。

第三个阶段,是汉阳张之洞板块的复兴。

2004年起,武汉启动城中村改造。到2020年,中心城区再无城中村。

除上海外,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武汉是全国专业能力最强的。

如今,到处是150米以上的超高层住宅,城市环线发达、地铁网络健全,但城市留有遗憾。

在城市更新的路上,既要保留城市独有的气质,又要导入新产业与新功能。

未来,武汉的老城将更精彩。比如,武昌湾地块(武昌造船厂原址),一个可能超越武汉天地的地方。

03

生活在武汉的我们,是交通、居住环境等城市更新的受益者。

对于武汉,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于生活的熟悉,陌生在于变化太快。

一个理想的城市形态,是工作与生活便捷,同时应该充满艺术的气息,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

武汉,不仅要有城市更新,更要合理利用城市资源,并经营好这些资源,经营好这座城市。

城市规划,是一个遗憾的工作。在武汉的规划师、建设者,在反思以往的遗憾。

地标与广场,并不是一座城市的归属感。

上海,是武汉城市更新的“老师”。上海新天地、大豫园片、外滩,都是成功的案例。

这些反思,就是武汉的希望。

武汉天地的最大特点是,包容。

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它不是城市精英的独享。武汉天地,修旧如旧,活化新生。

在展览现场,20多年前,武汉天地地块所在的那些老房子,残破不堪。

站在20多年前老照片前,我们无法想象今天的变化。

当年的铁路、货仓与棚户区,如今变成新天地。在武汉天地,昨天与明天,都相会在今天。

武汉天地厉害的地方在于,17年时间,坚持同一张蓝图不变。17年前的项目规划图,完整兑现,没有改动。

20多年,武汉很多项目,规划是一张图,交付是另一张图。中间反复改规划。很多当初承诺的配套,或没建,或少建。即使建好了房子,没有运营。

展览现场放了两本书,供人阅读。一本是《武汉·新视线(2016)》,讲述中山大道。另一本是《远见:武汉规划40年》,追溯了40年来武汉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

[后记]

武汉,像一张巨大的画布。

建筑、街道、房屋,以及我们,都在画布之上的主角。

如今,这座城市历经20多年的城市更新,开始反思,保护历史文脉,让城市焕发生机。

从最初的拆、改、留,到现在的留、改、拆,三个字的顺序不同,模式完全不同。

我们能否留下城市的老味道,改出城市的新配置,拆出城市的新天地,建出城市的新功能。

这是留给所有城市共建者的一道时代命题。

再等20年,复盘武汉城市更新的得与失时,反思与遗憾能少一点。

文|杨光华(地产写字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