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今日,孙中山先生溘然长逝,但他的思想与精神却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尤其与大武汉的联系,更是深刻而悠远。
孙中山先生,是武汉的总规划师之一。
在《建国方略》中,他为武汉的未来勾勒出宏伟蓝图,“大武汉”的称谓由此诞生。他极具前瞻性地提出,要将武昌、汉阳、汉口三镇连成一体,通过建造江上大桥或开凿隧道,实现三镇的紧密联络,这一设想在当时堪称石破天惊。
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孙中山先生对武汉的规划更加具体入微。他设想在京汉铁路线长江边第一转弯处,穿凿隧道过江底,联结两岸;又在汉水口以桥或隧道,将武昌、汉口、汉阳三城连为一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壮大,未来还可在多处建桥或穿隧道,以满足城市发展的交通需求。
如今,这些百年前的构想早已化为现实,武汉的桥梁与隧道纵横交错,成为城市繁荣发展的有力见证。
武汉,作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使命。
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高度评价了“武汉首义”的伟大意义,指出其引发了十余行省的先后独立,推动了辛亥革命取得成功,终结了清王朝的统治,打破了延续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孙中山先生在武汉留下了众多足迹,这座城市与他有着不解之缘。
铜人像、中山公园、中山大道、辛亥革命博物院、首义路、首义中学、首义广场等,都是武汉人民对这位历史伟人的深切缅怀。
武汉的三尊孙中山铜像,分别矗立在武昌阅马场、汉口三民路和汉口中山公园。武昌的铜像建于1931年,孙中山身着传统长袍马褂,手持礼帽,左手握拐杖,庄重而严威。
汉口三民路的铜像,建于1933年,是武汉市民熟知的“铜人像”,孙中山身着中山服,右手执杖,左腿向前,目光炯炯,凝视远方,仿佛在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指引方向。
中山公园,原为始建于1910年的私人园林西园,1927年被汉口市国民政府收归国有,改建为“汉口第一公园”。1928年,公园正式更名为“中山公园”,成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重要场所。
在抗战时期,中山公园更是成为了宣传抗日战争的重要舞台,张学良、郭沫若、冼星海等名人众多曾在此组织演讲与演出,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热情。
2009年,中山公园落成了国内第一座孙中山夫妇双人雕像,进一步丰富了公园的历史文化内涵。
汉口的中山大道,是一条贯穿汉口中心区的繁华商业街,其前身可追溯到1906年由张之洞拆除后城城墙后修建的“后城马路”。
1946年元旦,这条延长后的道路被正式命名为中山大道。作为纵贯大汉口东西走向的第一条近代马路。
中山大道见证了武汉的历史变迁,其沿线的老里份、老建筑、老字号,都是武汉城市灵魂的生动写照,承载着武汉人民的集体记忆与深厚情感。
文|杨光华(写字人)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