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姐访谈 | 对话长江证券王承军:注册制下券商更应提高定价和销售能力

伊姐访谈 | 对话长江证券王承军:注册制下券商更应提高定价和销售能力
2020年12月02日 07:31 投资者网

点击查看【伊姐访谈】视频

《投资者网》曹璐

今年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3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此之际,注册制改革在今年的疫情之中再度迈上新台阶,而作为资本市场的“看门人”,券商不仅在业务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市场也对其投行业务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从目前情况来看,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借鉴了科创板经验,那么,如何进行差异化定位?注册制改革后将对资本市场产生何种影响?给券商的投行业务带来了哪些改变?带着这些疑问,《投资者网》特邀长江证券承销保荐有限公司总裁王承军进行对话,不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同时也对新形势下采取何种措施融入改革浪潮给出了建议。

创业板VS科创板“差异”

作为资本市场近年来的重大变革,注册制改革已经成为市场的热词之一。若将科创板改革称作是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或许可以称作是资本市场进入了“深水区”。那么,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与科创板改革有哪些不同?

“各有侧重、适度竞争。”对于这一问题,王承军用简单的8个字来形容。他直言,“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并非是科创板改革的简单复制,而是与科创板各有分工,以推动形成了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适度竞争格局。”

那二者在定位上有什么区别呢?王承军向《投资者网》表示,科创板主要定位于服务“硬科技”类企业;而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则相对较为分散,主要服务于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

此外,二者在上市条件上也有一定的不同。例如,科创板发布了科创属性的评价指引,上市企业需要要符合营业收入的增长力、核心专利的个数及研发投入强度等“指标要求”;而创业板虽然没有这些“硬性指标”,但制定了负面清单,明确了哪些企业不能在创业板上市。

对此,王承军进一步补充道,虽然二者都是注册制改革,但不同于科创板注册制改革是增量改革,创业板改革是属于存量改革,在借鉴科创板改革成功的经验基础之上,还需要注意市场承受能力,顾及投资者的门槛和在审核企业中的进度等种种因素。

在他看来,注册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未来有望带来更大的市场蛋糕。王承军表示,“创业板改革可以说是科创板改革的升级版,随着创业板改革的成功,未来注册制也可能会向上海的主板、深圳的中小板去拓展延伸。”

券商投行业务面临的挑战

事实上,随着我国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的推行,企业上市流程大大简化,IPO规模也随之快速增长,券商的投行业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市场也对投行的业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王承军坦言,注册制下的上市流程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审核周期确实大幅缩短了,平均审核周期大概5至6个月。在注册制的改革背景下,审核进度和发行节奏有了一定的保证,中介机构的责任会越来越大。

作为资本市场的“看门人”,中介机构是对发行人核查验证、专业把关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各大“指导文件”的出台,也进一步在明确和压实了中介机构的责任。若中介机构未能勤勉尽责地履行保荐职责和义务,在面临监管措施和法律责任的同时,也会对品牌形象造成极大的损失。

对此,王承军表示,“对于长江保荐来讲,我们会建立好以‘三道防线’为主的内部控制体系架构,把好项目质量关,在信息披露和督导企业规范运作方面加强管理,做好券商在发行和持续督导中承担谨慎核查的责任。”

另一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券商在不同上市制度下的功能角色也有所不同。此前,由于23倍市盈率的发行价限制,投行的项目筛选主要以符合证监会审核要求为主要标准,疏于对客户和项目价值的判断。而随着注册制的全面实施,投行的定价能力也成为了投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投行目前最大的挑战,就是估值定价能力的提升。”王承军向《投资者网》直言。他坦言,投行之前在这一方面是不够的,因此对于估值定价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成为行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需求和任务。

“在注册制的大背景下,投行需要从之前主要关注企业的合法合规、财务信心披露的真实性等方面,转向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优势。”他补充道。

“事实上,估值定价能力也体现了我们如何平衡两类客户的利益关系。”王承军进一步表示,“发行人希望尽可能的发高价,而投资者则希望能够低成本的购买。作为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的桥梁,投行既需要了解发行人的行业和竞争优势,还要理解投资者的诉求及大概的估值区间。”

券商应提高定价和销售能力

2020年,随着我国各项资本市场改革措施的相继推出,上市公司的发行定价基准的放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加速、精选层、科创板和创业板的注册制的稳步推进,都在倒逼券商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从而进一步促进行业的良性竞争。

那么,券商保荐机构未来主要该往哪些方面去努力?在王承军看来,“只有企业的发展,才有投行的未来。”他表示,投行业务的战略布局方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王承军表示,随着新证券法的实施,保荐机构不仅需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未来有可能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此前保荐机构因前期调查不到位、信息披露不够真实而被监管部门处理的案例虽然并不多,但也足以震慑保荐机构和投行从业人员。同时,新证券法也将责罚精准定位到个人,例如,因为信息披露导致虚假上市的问题,会对主要责任人实施50万至500万的罚款等等。

因此,在王承军看来,保荐机构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如何确保一个公司真实、准确、完整的披露相关信息。除了按照证监会要求的投行内控指引建立起“三道防线”,还要对相关投行人员进行关键问题的培训,例如某些特定行业该如何核查和披露等。“如果没有准备足够充分、或者无法用替代问题进行稽查的话,应该要主动拒绝这样的项目。否则,也将对保荐机构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

另一方面,王承军也认为券商自身应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投行需要尽可能多的了解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和投资需求,保荐机构的定价和销售能力或许会成为未来的决定性因素。”

他强调,“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基础上,券商也要积极运用金融科技的手段进行智能纠错,减少重复劳动带来的心理上和体力上的压力。同时,也要迅速转变角色定位,全方面构建自身估值定价能力,提高销售水平。”

谈及看好的行业,王承军表示主要看好三大行业的未来,一是,和中国人口密切相关的生物医药、医疗大健康板块;二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国内外双循环的高科技行业,例如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三则是服务国家重大安全需求的行业,例如军工。(思维财经出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