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商业银行何去何从?

全球商业银行何去何从?
2022年12月09日 11:19 投资者网

近期,市场上关于汇丰分拆的议论甚嚣尘上。这一话题早自2013年已初见端倪、屡被提及。2020年汇丰取消派息,此事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且关注度、持续度远超以往。随着国际局势、地缘冲突日渐复杂严峻,越来越多投资者与中小股东强烈呼吁,甚至结成联盟抱团喊话,要求汇丰分拆,大股东亦罕见表态支持。

面对持续升级、不容回避的压力,汇丰管理层明确提出反对,其理由之一,是分拆将破坏汇丰全球网络协同价值。然而,吊诡的是,近十年来,汇丰陆续退出多个国家市场,包括美国、法国、巴西的零售银行市场,今年更将俄罗斯、加拿大业务出售给了当地银行,据悉其新西兰零售业务也正待价而沽。汇丰之所以放弃加拿大业务,路透社分析,从资本市场对花旗、汇丰、渣打等全球化商业银行控股集团通常估值偏低来看,主要因为大型本地银行更具优势,“这也为汇丰的进一步分拆提供了充分理由 ”。

汇丰显而易见、难掩尴尬的言行矛盾,以及资本市场质疑声迭起的背后,是国际金融界对于全球化商业银行模式存在价值的思考。本文尝试从回顾全球化商业银行模式的前世今生切入,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分析其利弊短长,探究百年汇丰口口声声力图维系的全球业务网络将何去何从。

全球化商业银行模式的发展变迁

全球化商业银行模式,是随着西方信用制度的确立、世界市场的扩张逐渐发展起来的,最早可追溯至16世纪初大航海时代。二战后,欧洲失去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美国凭借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崛起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带动资本主义世界进入金融扩张的新周期,加上电子科技飞速发展的助推,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成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全球化商业银行模式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金融资本的跨国借贷融资活动,成为当代国际经济活动中的重要角色。

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花旗、汇丰、德银、渣打等为代表的大批商业银行,利用科技、人才、经验等先发优势,进行大规模全球扩张,成为全球化的大型环球银行,一度主导并塑造了全球金融业格局。据1980年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调查,1975年和1978年经营存款并在五个及以上国家拥有多数股权的分支附属机构的跨国银行共有84家,其中美国22家、英国10家、法国7家、联邦德国、加拿大各5家 。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发展壮大、世界从单极化走向多极化、全球金融危机沉重打击跨国金融体系、东西方地缘政治风险的持续加剧,全球化商业银行模式迅猛发展的历史土壤已不复存在,优势日益消退、劣势逐渐突显。

近三十年来,作为金融全球化载体的跨国银行,经营风险、操作风险等不断暴露,对金融市场风险、地缘政治风险跨国传递的负面影响持续加大。2002年,联合爱尔兰银行美国分行外汇交易员伪造期权合约,诈骗金额高达7.5亿美元,导致联合爱尔兰银行股票当天一度暴跌13.7%,震荡影响外溢至伦敦市场、纽约市场 。2008年,有着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告破产,全球金融系统出现大规模挤兑,共有24个国家受到沉重打击(其中大部分国家的经济活动至今未恢复正常),引发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 。

由此可见,全球化商业银行引发的跨国系统性风险传染,对全球金融体系的负面影响远超想象。

1997年、2008年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越来越多国际机构组织、政府及监管公开表示担忧、反感全球化商业银行带来的跨国系统风险传染。世界银行一项研究显示,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FSB)、G20以及多国决策者曾对全球化商业银行的跨国负面影响表示担忧。一项关于全球银行、区域银行影响力的统计显示,75%受访者认为全球化商业银行带来了跨国风险传染“惊吓” 。英国政府为维护金融稳定、有效隔离跨国风险,更是自2012年以来对银行业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围栏改革”(ring-fencing),要求全球化商业银行把英国的零售、投行业务单独隔离,保护英国客户免受全球风险影响 。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环境,不少全球化商业银行相继放缓全球展业步伐,选择退出区域市场业务。据中国银行研究院分析显示,近年来,跨国大型银行均有压降国际化业务的趋势 ,比如花旗退出亚洲13个市场业务、德意志银行逐步收缩境外业务规模、西班牙桑坦德银行缩减欧美地区市场业务、渣打银行退出非洲和中东地区7个市场业务、法国巴黎银行退出美国大宗商品融资业务等。

全球化商业银行模式的利弊之辩

任何事物均有两面性,抉择之道无非是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权从其轻。

论利的一面,全球化商业银行模式不可否认有一定优势。大型跨国银行拥有统一品牌价值,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规则,其分布全球的海外分支机构与代理行网络,能够为客户提供全球范围的现金收付、转账清算、金融咨询等服务,然而需要全球服务的客户群终归有限。分业务类别看,全球化商业银行模式对对公业务有所贡献但不大。据麦肯锡研报分析,多家全球化银行的贸易金融、跨境支付等主要国际业务,对对公业务平均营收贡献占比仅19% 。对于零售、同业等区域属性显著的业务,全球化商业银行在产品、风控、当地人脉资源等方面,远不及本地银行般优势显著。

与屈指可数的优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化商业银行模式带来的巨大挑战,从监管、经营、竞争的风险与成本,到不可控的地缘政治风险,每一点都需要耗费难以承受的庞大投入。

首先是监管风险与成本。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监管日益重视跨国系统性风险对本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对全球化商业银行的监管举措也显著趋严、处罚增加。据LexisNexis Risk Solutions统计显示,英国银行业每年用于应对反洗钱合规的成本高达287亿英镑,另有一项全球研究显示,1/3的全球化商业银行将年营收中的5%用于合规需求 。处罚方面,2013年,汇丰因反洗钱案遭美国联邦法院裁定罚款19.2亿美元 ;2020年,花旗因风险管理与内控体系“存在重大缺陷”,遭美联储和美国货币监理署罚款4亿美元 。

其次是经营风险与成本。全球化商业银行须兼顾不同地域经营要求,承担远高于本地银行的经营、运营成本及跨国关联交易风险。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英国巴林银行的破产案。英国巴林银行拥有230多年历史,曾是英国最大银行,在全球25个国家拥有55个机构网点,却因一位新加坡分行交易员长期造假期货交易,交易总市值远超巴林集团资产总和,最终将巴林银行推向破产,引发伦敦股市暴跌、纽约道•琼斯指数单日下降29个百分点 。

再次是竞争风险与成本。近年来,区域性本地银行、创新型数字银行强势崛起,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全球化商业银行的先发优势已所剩无几。2021年,《亚洲银行家》杂志评选的亚洲前十大银行中,超过一半是区域性本地银行(如: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日本邮政银行等) 。中国香港、东南亚也持续涌现创新型数字银行,如中国香港的8家虚拟银行、印尼的Akulaku等。

最后是地缘政治风险。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东西方对立仍将加剧,意识形态对抗难以调和,地缘政治风险将持续影响全球金融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曾表示,国际社会正加剧割裂成不同的地缘政治集团,各自具有不同的贸易和技术标准、支付体系、储备货币。这种结构性转变将带来痛苦的调整成本,国际供应链、产品研发和生产网络将被打破重建 。多项国际性研究显示,地缘政治风险的持续加剧,降低了国际商业银行为跨国大型项目提供融资的意愿,对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信贷业务萎缩、不良贷款激增等方面 。

权衡之下,弊大于利,全球化商业银行模式存在的价值昭然若揭,无怪乎曾经叱咤环球的跨国金融巨头,争相收缩全球版图,都在各自所深耕、熟悉的市场争夺、巩固各自的霸主地位。

汇丰未来何去何从?

汇丰拥有超150年历史,是享誉全球的百年金融品牌、全球核心要素资产,一直是国际金融业的标杆。多年来,汇丰以其“环球银行、本地智慧”的全球化商业银行模式著称,是全球知名的“The World’s Local Bank(全球的本土银行)”。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资本市场参与方和金融从业者对汇丰的“环球银行、本地智慧”模式提出质疑。某国际知名投资组合策略分析师认为,“早在五年前,汇丰已不再是‘The World’s Local Bank(全球的本土银行)’,它作为一家全球性银行的日子,可能连今年年底都撑不到” 。

汇丰作为其所号称的全球化商业银行,确实名不符实:

市场开拓方面,过去几年,汇丰持续收缩全球市场业务布局,包括退出美国零售市场、巴西市场,出售法国零售银行业务、汇丰加拿大业务、俄罗斯子公司等。今年以来,汇丰更是爆出或将出售新西兰零售银行业务。

经营业绩方面,汇丰的大部分利润贡献都来自亚洲市场。2019-2020年间,汇丰亚洲业务贡献了超过100%的税前利润 ; 2022年半年财报显示,亚洲业务税前利润贡献近七成,仅香港地区的税前利润贡献就有近27% ;从这个层面看,汇丰与其说是“全球的本土银行”,不如说是“亚洲的本土银行”。

管理策略方面,以亚洲为例,尽管汇丰大部分利润来自亚洲,但汇丰决策高层和核心中枢始终英国,遥控指挥亚洲、香港,就像“远离井市的盲人做买卖,必然会出错”。这不免让外界质疑,集团管理层在亚洲之外工作、生活,与亚洲存在时差,远离本地市场竞争环境,能否及时把握瞬息万变的本地市场、客户需求、同业竞争,做出最适合汇丰亚洲业务未来发展的战略决策?

不难看出,昔日的“环球金融、本地智慧”全球化商业银行模式已优势不再。汇丰现在最需要做的,是全方位评估该模式的整体价值贡献,尤其要判断在监管风险、跨国系统性风险、地缘政治风险等与日俱增的背景下,如何在价值与风险成本之间取得平衡,实现长期可持续稳定经营。

“互为代理”或可另辟蹊径

纵观历史,金融业一直随着工业化升级和经济的发展不断演变,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金融业变革升级的幕后推手。工业1.0机械化时代以蒸汽机为标志,彼时大量小型民间借贷资本相继涌现;工业2.0电气化时代以流水线、电力使用为标志,大规模的资本借贷融资活动应运而生;工业3.0自动化时代以产业链、供应链全球发展为标志,大批商业银行开启全球扩张步伐;工业4.0 智能化时代以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重构为标志,金融业朝着专业化、本土化、区域化方向发展。

随着工业4.0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全球银行业呈区域化、本土化发展趋势,单一银行已很难满足全球客户的所有需求。据了解,过去三十年,全球已出现多种战略重组模式,其中“互为代理”合作模式已成为主流。

日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与摩根士丹利的代理合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2008年9月,日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投资摩根士丹利21%股权,通过“互为代理”的方式形成全球战略联盟,在企业与投资银行、零售银行、资产管理等领域广泛合作 。

另一成功案例,是中银香港与中国银行。中银香港曾是中国银行的香港分行,后改组为在香港独立注册的实体并在港交所上市。上市以来,中银香港与中国银行在监管框架下签署服务与合作关系协议,长期利用中国银行的全球网络,分享金融机构中后台运营的规模、协同效益,实现了快速发展 。

通过构建大而全模式谋取红利的时代已一去不返,全金融功能、全世界覆盖的大型跨国银行已若明日黄花。面对工业4.0智能化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汇丰应如何抉择?

汇丰于十九世纪诞生于亚洲,深耕亚洲市场一百多年,亚洲哺育成就了汇丰过去的辉煌,也为其未来再续辉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假设汇丰通过业务拆分或战略重组的方式,让亚洲业务独立,并与远在伦敦的汇丰控股建立类似中国银行及中银香港的“互为代理”模式,不失为一个出路。如此既可以统一产品及服务标准,相互代理各自区域内的业务,又能灵活应对上述全球化商业银行模式的风险,抓住亚太区机遇,特别是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机会,相信汇丰凭借遍布亚洲的庞大网络与自身百年品牌优势,一定能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作者介绍:关照宇,系海颐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刘典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邀副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责任编辑邮箱:Tao.feng@ftchinese.com)

来源:2022年12月8日FT中文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