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海归老爸:2024年高考和1993年高考第一天北京都在下雨

留学海归老爸:2024年高考和1993年高考第一天北京都在下雨
2024年06月07日 15:47 赵刚Andrew

2024年6月7日,北京一早就烟雨濛濛。不奇怪,从我的高考第一天1993年7月7日到现在,好像每次都如此。挺好,凉快。

1

三十多年前的那一天,爸爸骑车带我去了考场,那时骑车带人会被罚款,但高考期间,警察一般不管。多少年后,我听说安徽有个毛坦厂中学,高考考生乘坐专车直达考场,万人送行,警车开道,比北京参加高考的场面隆重多了。

升学在中国人心里,永远是个情结。即便是留过学、人到中年、而今也做了父亲的我,两天前看到孩子小升初的一派没被录取还是不由得捶了一下桌子——电脑派位、碰运气也不想输!现在想起来,好像留学也白留了,也算是接受了国外素质教育?也算是跳出了应试魔咒?也算是经历了思辨意识的训练?那一刻,还是为了升学结果而纠结,不纠结自己了,开始纠结孩子了?!

这证明我还是中国人,还是深受中国教育的一代又一代人中的一个。

2

中国人最务实,别扯什么接受现实、心如止水,2024年1342万高考考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总共就147所双一流院校,录取概率比哈佛、耶鲁高不了多少,很多时候比这些耳熟能详的世界名校还难,不着急行吗?不拍桌子行吗?

这与上车抢座、邮轮抢饭一样,中国人比其他任何民族都活得明白,这世界乌央乌央这么多人,机会凤毛麟角、稍纵即逝,不积极进取行吗?

中国人追求教育公平,但从不指望。别忘了,凭本事考上了又能怎样?还要分班考呢,还有精英选拔呢。孔子说“有教无类”,但从来没有实现过。

“少年班”不仅仅是中科大在搞,全国比比皆是,只不过名目不同,用途各异,到处都在拔尖、掐尖,但这些尖子生的锦绣前程不是远走海外名校,就是混迹在国内科研部门。对谁有用呢?

从小升初、中考、高考,到考研、考公、考职称,中国人从小就在战斗中成长,从小卷到大,早就习惯于拼个你死我活,不太可能抱团,身边都是对手、敌人。

3

记得1993年7月7日高考第一门我就考砸了。语文的波动性大,我隐约觉得自己的作文跑题了。后来高考成绩公布后,分数确实很低,150分的卷子,我只得了105分。

爸妈帮我做了心理疏导,他们隐藏起了紧张,给予我最大程度的爱与安抚。我与父母的沟通一直比较好,尽管原生家庭的问题也一直存在,但我温和、隐忍的性格配备了勤勉与坚韧,在半生的历练中,保持着积极的心态与强大的韧性。

不好斗、倾向于一团和气的我,终于还是战胜了自己,咬牙挺过了高考过程中的失落期、疲劳期,再加上1993年北京高考语文成绩普遍偏低,我的总成绩幸运地脱颖而出,进入北京市文科前30名,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录取。

4

在我们的应试文化环境中,高考成绩被人为提到当年科举的高度,它的“好处”竟然没有边际效益递减:我这个死读书的平凡人,在高考三十多年后,仍被夸张地介绍为“当年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容不得我做修正,便被所有人的褒奖、羡慕、叹服淹没了。

“高考门第”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被很多人认为是“真功夫”!而留学所得到的学位似乎没有高考成绩附加值高,难道留学是假把式吗?

至于“美国高考”“英国高考”更被国人嗤之以鼻,也难怪,中国高考成绩的决定性后果很上头!秒杀西方高考!

5

2024年北京高考第一天的雨还在下,据说已经达到中雨量级。高考就像这雨,在记忆中绵延不绝。

高考后又能怎样呢?其实,我的人生在高考前和高考后一样挣扎。很多学生时代就累积起来的问题需要在高考后一一解决,比如眼界狭窄、主观臆断、偏听偏信等等。

应试教育给每个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思维烙印,生命与高考紧紧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生活状态,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老师会说,“那是为了你好。”很难反驳,我们的生存环境决定很多操作的合理性和自洽性,很多由此养成的习惯,会被带到留学时、工作上、家庭里,慢慢地传承,像一条暗河,流向我们孩子的那一代,流向他们的高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