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140工程 / 编辑:冷小军
63式履带装甲输送车作为我国第一款拥有完整知识产权的装甲车辆,在我国陆战装备发展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其演化为了庞大的63式家族,不但为解放军机械化步兵提供稳定的装甲作战装备,还成为多种指挥车、自行火炮、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等等,并大量出口,在海外也为中国制造积攒了不错的口碑。
1958年,国家机关下达文件,要求北方车辆集团(当时称为长辛店南厂)为主体,辅以研究机关、大中专院校的科研力量,研发装甲运输车,代号58-72。设计人员在比对苏联K-61和美国M-59之后,提出全封闭、水陆两用,战斗全重不超12吨的战术技术指标。
美国M59
该指标提出后,前苏联顾问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认为“全封闭”与水陆两用两者无法兼得。在技术人员的讨论下,认为美国M-59通过大量使用铝制材料实现了全封闭与可浮渡,而且在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中,敞篷的BTR-40被高层建筑投下的爆炸物袭击,造成大量伤亡,说明封闭式乘员舱是必需。因此无视前苏联专家的意见,走自主设计制造的道路。
苏联BTR-40
设计方案确定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北方车辆集团的技术理论十分薄弱,只有一个技术科,且技术人员大多也不知道如何绘制设计图,绘制的图纸问题百出。工厂组织一些专家和工人技师,手把手传授铸造图、加工图的绘制方法,使设计图达到“工人能看懂”的要求。就在各种磕磕绊绊中,时间来到1959年,首台58-72开始总装配,并于同年3月18日,58-72下线,标志着样车试制成功。
58-72下线后,前往大宁水库进行浮渡实验,然而58-72并没有如想象中一样浮起来。在研究所的建议下,车首临时加装了大浮箱,使其实现了浮渡,并完成了500多公里的试验。随着试验的进行,北方车辆集团生产了多辆58-72同时试验,通过试验结果进行改进,然而,就在加装螺旋桨推进的水面高速行驶试验中,防浪板突然故障,车体进水,造成车体沉没,试验人员一死一伤的惨剧。
1959年5月,鉴于58-72出现的问题,北方车辆集团决定以58-72为原型,重新设计,代号531。531设计的把浮渡能力作为重点改进的方向,调整车辆重心,重新设计发动机、传动系统的位置,同时进行减重。1961年,531被列为国防科委坦克装甲兵领域的4个主抓项目之一,研制进度加快,原型车于同年下线。下线后,531先后前往岱山、太湖等地试验在不同地质地貌条件下的性能。最终于1963年3月18日正式定型,名为63式履带装甲运输车。
63式装甲车
1969年,珍宝岛事件爆发,对履带式装甲车的需求激增,63式的年产量要达到1000台。当时的北方车辆集团还是总装厂的模式,生产63式的零件都是其他工厂生产好后运至北方车辆集团总装,产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下游工厂,甚至出现过为了赶工期把几吨重的装甲板空运到集团的“超高待遇”。
不光是零件的供给问题,零件的再加工也是问题。还是以装甲板为例,每块装甲板都需要调平才能使用,调平是由工人用大锤一下下敲击而成,效率很低,而一辆63式需要15块装甲板焊接而成,产量可想而知。
当时国家财力有限,依靠“等、靠、要”,可能永远也无法达到产量目标。北方车辆集团决定,自行制造相关生产设备,走自力更生道路。装甲板是生产的基本材料,北方车辆集团自行研制制造油压机、调平机的设备,完成一整条装甲板压形淬火流水线。不光是装甲板,北方车辆集团相继完成了铸造工艺的一体化生产流水作业线,对锻造、焊接等工艺进行改进,也自行完成多种专用机床的制造,打通上下游环节,顺利达到年产千台的“千台规划”。
63式有众多改进型、变形,也大量出口国外。63式基本型主要是531、531A、A531三个型号,其中531是最早的量产型号,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基本全部升级为531A,在今天已经很难看到了。
531A与A531的区别主要在车载机枪上,一种是7.62毫米口径机枪,一种是12.7毫米口径机枪。到了八十年代,我国军工产品实行新编号,531数字前增加了WZ,后面加入了工厂产品序列G,被命名为“WZ531G”。
与此同时,63式也是多型自行火炮的底盘,其中最早的是70式122毫米履带式自行榴弹炮与70式130毫米自行火箭炮,是由54式122毫米榴弹炮与63式130火箭炮的火力单元分别移植到63式底盘上拼接而成。
70式自行火炮
虽然设计理念差距不大,但这两款装备的命运大相径庭。70式自行榴弹炮首批生产交付部队试用后,发现问题很多,被军方全部召回,要求北方车辆集团“修改设计,逐项攻关,重新试制”。北方车辆集团对火炮进行改装,改用五对小直径双轮缘负重轮代替原先的四对大直径负重轮(B531底盘),解决了63式底盘行动部分承载力不足的问题,重新生产了一批70式自行榴弹炮。
然而,由于火炮是直接固定在车体上的,火炮的射界、调平、弹药装填都不是很理想,随着83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的大规模生产服役,70式再没有成规模装备部队。
与自行榴弹炮不同,70式自行火箭炮的口碑要好不少,先后参加了华北大演习与对越自卫反击战,部队反应这款装备“跟得上,打得准”,受到不少好评。
70式火箭炮
除去自行火炮外,还发展出了自行迫击炮、指挥车、救护车、抢险车等,种类繁多,并大量出口国外。同时,本来用于出口的救护车车型WZ751,凭借优秀的性能大规模装备解放军,成功出口转内销。一直到1998年,代号531的履带式装甲车,累计生产近9000辆。
63式服役后,参加了大量演习与国内外战争,其中规模最大的两场战争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与海湾战争,充分证明了63式是一款靠得住的装备。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我方从云南、广西两个方向向越南进攻。云南方向由于地形过于险恶,该方向没有63式参战。在广西方向,63式编入坦克部队,作为为坦克提供掩护的机械化步兵载具。也有部分63式充当机械化部队指挥所和通讯节点。
越南北部的地形崎岖,很多地方还是土路,一些路段非常陡峭狭窄,上下坡坡度很大。在实际作战中发现,63式不算太重的车体,外加良好的履带抓地力,在泥泞的越南土路上也有很好的通过能力。相比之下,63式水陆两栖坦克就不行了,经常无法爬上一些陡坡。
由于时常有小股越军的袭扰,全封闭式装甲乘员座仓的作用就凸显出来。63式有装甲,有火力,能在遭遇越军攻击时保护成员,展开反击。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分配给步兵的63式数量不多,只有少量步兵能坐上63式实现机动作战,在实战中机械化作战的最大作战单位为连级。
以63式为底盘的WZ751装甲救护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大多数作战区域路况极差,轮式车辆根本无法通行,重伤员的转运工作大多由WZ751来完成。同时在WZ751上可以对伤员进行临时手术与创伤救治,减少了伤员的阵亡率与致残比率。
在海湾战争期间,63式的外贸型号YW531C参与了伊拉克陆军发动的唯一一次较大攻势 -- 海夫吉之战。在战斗中,大约有40辆YW531C参与了正面进攻沙特边境小城海夫吉的战斗。在战斗中,伊拉克陆军凭借机动优势迅速突破沙特国民卫队防线,占领海夫吉。
海湾战争中的63式
然而,虽然伊拉克陆军的机械化水平达到苏军标准,但训练水平很低,占据海夫吉的部队很快在有美军支援的沙特陆军的攻势下瓦解,大量YW531C被丢弃。在战后美军检查这些YW531C而提交的报告显示,它们在多国部队的12.7毫米机枪面前“中弹无数”,但“没有迹象表明上述打击是导致伊军弃车的原因”。这说明了63式各个方向的防护能力还是不错的。
经历50余年的风风雨雨,63式已经逐渐从各国部队里退役。它的故事也许比较平淡,但在中国陆战装备史乃至世界陆战装备史上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我军机械化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