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12日)下午,知名经济学家刘煜辉在一场线上交流中,对上午财政部新闻发布会提出的一系列政策进行了解读,并分享了自己对当前经济与市场的观点。
投资报(liulishidian)梳理了刘煜辉的专业解读,他表示,这一次发布会上所提出的一揽子反通缩计划,抓住了所有矛盾的“急所和腰眼”,直指背后低层逻辑的焦点——地方财政。
今天讲的所有安排的重心,都是围绕解决全局系统性风险、地方财政这个焦点来展开,
只有这个问题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通缩的困局,才可能盘活。
要解决经济的困境,不在于数字究竟有多大,关键是要精准,要直击靶心。
刘煜辉进一步表示,蓝部长在发布会上也有相应的表述,虽然没说数字——
但是我们从他的用词上面,应该说能够想象得到,这个规划一定是一个庞大的、整体解决问题的方案。
他讲,这一次化债,从规模上讲,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
所以你可以推想一下,从规模上讲的话,这个数字应该是比较庞大的。
当然,相应的,后面需要人大走流程,数字才会进一步向社会具体公开。
他提到中央财政加杠杆,它的债务率和赤字率的提高,都是有较大空间的。
回到专业的分析中,这个空间是现实存在的,
中央财政负债率只有60%,如果提升10个点就是10万亿以上规模,赤字率提2个点就是2.5万亿。
就市场而言,刘煜辉表示,现在市场从“疯牛”的第一阶段,逐渐过渡到理性逻辑为主的第二阶段;并对下周的股票市场保持良好的憧憬。
这个阶段的市场指数不一定有很大程度的涨幅,指数更多可能表现为宽幅震荡;
刘煜辉给出了一个预测区间,即上证指数或在3200—3500点之间震荡,而沪深300指数或在3800—4200点之间震荡。
从结构上看,市场会从第一阶段的以券商、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高动量群体,逐渐过渡到白马蓝筹股为中枢。
相比于第一阶段的暴涨暴跌,第二阶段的赚钱效应可能更加肥美、更加值得憧憬。
投资报(liulishidian)整理精选了刘煜辉博士分享的精华内容如下:
一揽子反通缩措施
重点聚焦于地方财政
问:今天上午财政部发布会发布了一揽子增量政策,您认为其中有哪些亮点?
刘煜辉:财政部着眼的未来一揽子反通缩的计划,
这中间最核心的,实际上是财政这个环节怎样化解通货紧缩的压力。
它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背后底层逻辑的焦点,显然就在于地方财政。
这一次,蓝部长所介绍的一系列措施的重点,通篇看下来,
我觉得这个重点抓得很准——
这是全局的“急所”、全局的“腰眼”,那就是地方财政。
比方说,我们强调,化债是当前眼前工作抓手中间的重中之重。
因为地方政府现在债务链条的危机,直接牵扯到地方正常事权的运行,
包括产生的一系列衍生效果,对企业部门和家庭部门连锁的收缩行为,这需要要解除;
它的根子,实际上就是地方债务危机链条的化解。
所以,这是重中之重。
蓝部长没说具体的数字,
但是我们从他的用词上面,应该说能够想象得到,
这个规划一定是一个庞大的、整体解决问题的方案。
他讲,这一次化债,从规模上讲,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
所以你可以推想一下,从规模上讲的话,这个数字应该是比较庞大的。
当然,相应的,后面需要人大走流程,数字才会进一步向社会具体公开。
所以你可以看到,这个工作的焦点在于地方政府:
一个是地方政府的化债;
再一个,目前来看,地方政府财政的税基,还是依托于土地财政,所以这一块一定要稳住。
所以,也有相应的一些措施。
比方说安排专项债里面,有一部分资金直接对接的,就是地方的土地储备——收储。
因为,地方城投用这个钱来收储,才能把当地下行压力很大的地价拖住。
地价拖住以后,预期拖住以后,
房地产,特别是房价,从逻辑上来讲,才有可能出现一个止跌企稳的状态。
收储实际上是稳定当地土地的市场,稳定当地的地价。
这是房价预期出现止跌企稳的一个最前提的基础,所以这一步很重要。
特别国债一部分
补充六大行一级资本
特别国债中间,有一部分直接对接六大行一级资本的补充,
这个从背后底层逻辑的指向来讲,可能也是去帮助化解地方财政困局。
如果要有力地支撑地方财政、地方债务体系,这背后,国有商业银行的系统是不是稳健?
它的资本状况是不是稳健?这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特别国债专门划出一部分,具体数字部长没有说,
市场有一些信息的传闻,大概是1万亿,集中补充六大行的一级资本。
这实际上就是给地方财政,特别是地方平台的这一块资产,一个很大的风控支撑。
你看到,今天讲的所有的安排的重心,
都是围绕解决全局系统性风险、地方财政这个焦点来展开的。
只有这个问题解决,整个全局——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通缩的困局,才可能盘活。
所以我觉得,今天上午的新闻发布会整个听下来,财政部工作安排的考虑,专业性非常强。
应该说,一针见血地直击问题的靶点,抓住了整个全局的“急所和腰眼”。
负债提10个点就是10万亿
赤字提2个点就是2.5万亿
问:这些政策会如何影响到中国的资产价格?
刘煜辉:要解决中国目前的经济困境,它不在于出一个很大的数字,多少多少万亿,
不是这个数字越大越好,关键是精准——
能不能直击靶心?
能不能找到整个全局的“急所和腰眼”?
如果你出台了一个很大的、天文的数字,但是你找不到问题的焦点,
一击而不中,靶向不准的话,一把撒下去,大水漫灌,效果出不来。
最近,9月26的会议定了基调以后,我们要对经济进行全面的振兴,要反击通货紧缩的压力。
所以,看这一次工作安排,我认为可能是一个统筹的考虑。
当然,这个数字我想可能也是一个天文数字,也是一个庞大的规模。
我们看到部长也有相应的表述,虽然没说数字——
蓝部长讲,中央财政加杠杆,它的债务率和赤字率的提高,都是有较大空间的。
我们回到专业的分析中间,
我们可以想象,实际上这个空间现实是存在的。
因为中国的中央财政负债率,在主要国家中间,我们是最低的。
我们占 GDP 的比例只有60%,这在G20的主要国家中间是非常低的,像美国是130%以上.
所谓“较大的空间”,我想,从 60% 上升到 70%, 也是一个很正常的状态。
我们算 10 个点,
对于中国这么一个庞大的经济体来讲,就是 10 万亿以上的规模。
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
另外,中国的赤字率,一直谨慎保持3%这个水平。
而西方国家,近些年,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疫情以后,我们看到,美西方事实上早就已经把这个 3% 的规则抛弃了。
像美国的财政赤字率,危机的时候,可以放大到15%,甚至更高,
欧洲也是这样,现在普遍每年都维持在 6%、7% 的水平,已经这么高了。
部长讲财政赤字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个也是现实的。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把预算财政赤字率提高两个点,甚至提高一倍,我觉得也不是问题。
因为现在,全球主要国家的赤字率都在6%以上,
极端的年份甚至临时到15%、16%都有,中枢水平也稳定在6%以上。
如果提2个点的话,那就差不多是 2.5 万亿的预算赤字。
而中国还有一条,就是我们的特别国债,它从规则上是不计入赤字,
所以,特别国债是可以在赤字以外运行的、这样一个所谓“广义财政赤字”的范畴。
这个空间、这个弹性是非常大的,这个弹性不会束缚我们财政预算的空间。
而且中国还有一个特殊的体制,美西方所没有的,就是中国有一套特殊的政策性金融系统。
在资产负债表的超级周期中间,它完全可以发挥财政和货币合体的SPV(特殊目的机构)这么一个功能。
所以,我们面对资产负债表的超级风险,可以去应对的政策空间和框架,它的现实条件是完全具备的。
真正赚钱、最肥美的阶段
是将要进入理性逻辑的阶段
问:预期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投资者该如何去保持一个好的心态进入到这轮行情呢?有一种说法是说,牛市更容易亏钱。
刘煜辉:我认为,很明显经过前面9月 24 号以来的暴涨暴跌模式以后,逐渐进入了我之前讲过的“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新老韭菜像铁头撞墙一样的“疯牛”;
第一个阶段叫动物性阶段,动物精神;
第二个阶段,逐渐进入理性逻辑阶段。
而真正的牛市,实际上真正赚钱、最肥美的阶段,是理性逻辑的这个阶段。
在第二个阶段,市场指数不一定有很大的涨幅,
指数更大概率体现为是宽幅区间的运动。
这个时间,我个人认为,可能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甚至不排除半年的时间都有可能。
你要给一个区间,我个人认为,这个区间,
如果上证指数的话,大概可能是3100多点、 3200 点,到 3500中间,大概有300 点,10% 这个范围内。
如果是沪深 300 的话,大概可能就是 3800 到 4200,400 点的范围,也就是 10% 的范围内。
但这个区间,从结构上讲,就会从第一阶段的以券商、以互联网金融这些高动量的群体为主,逐渐过度到机构的白马蓝筹为中枢。
在这个宽幅震荡过程中间,主题的投资应该是非常丰富的,也就是大家开始讲逻辑性,讲理性逻辑。
大家看宏观的政策、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宏观数据的验证,
看国家产业的趋势、技术进步的路径,看个股的基本面。
我觉得这个时候,真正基本面投资的参与者,这个阶段可能是他们最擅长的、最理想的。
而且,这可能也是赚钱效应最肥美的一个阶段。
在牛市中亏钱的概率,我觉得,在第二阶段会逐渐降低,
让大家真真切切地能够感受到股票的牛市,真正能够体会到获得感,就是在这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我们要再看,毕竟中国的一系列宏观政策下去以后,是不是靶向精准?
是不是产生良好的底层逻辑效果?它需要有一个验证。
验证以后,再决定这个市场是往上走,还是往下走。
如果这一切、所有一揽子增量的振兴经济的政策,靶向精准、效果良好,产生预期的效果,
宏观经济通货紧缩压力减轻,宏观总需求提振,得到验证的话,
中国股市,A股会进一步地向上抬升,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个时间,大概可能需要半年时间,
因为从当下、从现在这个位置,到明年两会期间,都是一系列政策密集不断出台的阶段。
如果效果得到验证,我想A股市场它的风险偏好,可能有一个向上的新的高度的突破。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