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科65周年,北医三院骨科打造医工结合样板

建科65周年,北医三院骨科打造医工结合样板
2023年06月18日 21:43 健康时报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李曌懿 谷雨微)自1958年成立,北医三院骨科已建科65周年。目前,年均骨科手术破万例,年均骨科科研转化金额超千万。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2017年-2021年度中国医院学科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综合)榜单,北医三院骨科学位列第三。

6月17日,第三届北医三院骨科论坛在京举行,北医三院骨科主任兼脊柱外科主任李危石表示,“团结协作、求同存异、共同发展,这是所有北医三院骨科医生一直引以为傲并且秉持的文化。”

组建国内最大骨科医联体,年均骨科手术破万例

北医三院骨科已牵头组建国内最大的骨科医联体,拥有来自全国的209家成员单位,截至目前培养进修医生3000余人,为国内培养了众多骨科人才。

北医三院骨科论坛主席、北医三院骨科主任兼脊柱外科主任李危石教授

李危石教授介绍,北医三院骨科每年完成的手术将近15000台,脊柱外科手术将近9000台。自2018年以来,骨科划分为脊柱、关节、创伤三个亚专科,脊柱亚专科也细分为五个专业组,在上颈椎畸形、胸椎管狭窄、脊柱肿瘤、颈椎的斜颈后凸等疑难重症的临床诊治方面独具特色。另外,为了更好地治疗这些患者,医院牵头成立多个专病MDT团队,协力解决患者病痛。

“在‘厚德仁术,求是拓新’科室文化的传承引领下,经过一代代的不断努力,北医三院骨科一直处于国内的领先水平。未来,在着眼于自身发展之外,我们也将关注国内骨科界的发展,我们有信心把国内骨科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李危石教授表示。

打造医工结合“北医样板”,骨科科研转化金额超五千万

“医工结合源于临床需求,但不能仅仅靠医院一方单打独斗,还需要加大与企业方和科学家的合作。过去这些年,我们在临床研究、基础研究之上,又走通了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平台的支撑下医工结合的应用研究。在政策激励下,通过优化转化成果分配机制,北医三院的科研成果已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李危石教授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表示。

2017年至2022年,北医三院骨科共取得专利284项,北医三院骨科科研转化金额超过5000万元,近三年来脊柱亚专科共计完成转化3000万元。其中,骨科修复与替代新材料技术系列成果完成转化2670万元。

依托于三院的医工交叉平台,北医三院在脊柱、关节、创伤研究转化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脊柱研究转化方面,李危石教授团队首创生物力学适配型椎间融合器,通过AI的技术使椎间融合器孔隙的分布更接近于正常的骨质,已在临床中首次得到应用。此外,李危石教授还牵头研发出可应用于腰椎翻修术和脊柱侧弯矫形术的“Premier偶联万向椎弓根螺钉”;在关节研究转化方面,关节外科主任田华教授牵头研发出国产人工全膝关节假体、单髁假体、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以及关节置换机器人系统;在创伤研究转化方面,创伤骨科主任田耘教授牵头研发了肩胛骨骨折、肱骨近端骨折的解剖形钢板,用于股骨近端骨折的髓内钉、在硬膜漏修复方面的硬膜胶以及四肢骨缺损的3D打印钛合金系统,这些均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认证,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经过65年的探索,北医三院骨科已形成独特的科研闭环。”北医三院骨科副主任蔡宏教授介绍,这种科研闭环的形成有三个特点,一是医工结合,医生必须了解先进的技术,并且找到先进技术与临床难题的结合点;其次,是组团式的研发,需要各种人才的共同参与;最后是信任,大家需要在信任的基础之上不断努力实现共同的目标。

蔡宏教授进一步表示,“科研闭环中转化是关键,我们认为真正成功的转化是产品注册、大规模生产销售以及临床的推广应用。这种独特的科研闭环让三院骨科不断求是拓新,也是对医德仁术新的注解,未来我们将不断加深基础研究,更加丰富这一闭环的内涵,也为中国骨科创新发展贡献北医三院的力量。”

北医三院骨科副主任蔡宏教授

在传承中创新,骨科走向精准化与智能化

在实践中探索,在传承中创新。随着智慧医疗时代的来临,骨科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与会专家表示,精准医学、智能医学与大数据已经逐步进入骨科的科研和临床实践。

2019年,由李危石教授牵头研制的脊柱椎板自主识切机器人系统可以在不损伤神经的情况下,自主识别并精准切除椎板,以期获得更好更稳定的临床效果。李危石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目前我们已经研发出了椎板机器人的样机,相关的动物实验也获得了成功,我们也希望能够将其尽快地应用到临床,这个是未来我们要大力去做好的事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