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抢救时间由4.5小时扩至24小时

急性脑梗抢救时间由4.5小时扩至24小时
2024年06月15日 20:58 健康时报

“今天起,急性脑梗抢救时间扩展至24小时有证可循了。”6月15日,在2024中国卒中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天坛脑血管病会议上,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发布一项名为TRACE III(急性大动脉闭塞性卒中临床试验)的研究,证实在影像评估前提下,静脉溶栓时间窗拓宽到24小时内安全有效。

王拥军介绍,该成果于今日登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该研究显示,大血管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4.5~24小时后,经iStroke急性卒中智能影像决策平台评估显示仍有可挽救的缺血“半暗带”时,使用替奈普酶(TNK)静脉溶栓不仅是安全的,而且可以降低其致残率,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目前,很多患者仍对缺血性卒中不了解,或发病后没有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或无法判断发病时间,且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不具备静脉溶栓的条件和能力,需要转院到能溶栓的医院,时间经常浪费在路上。”王拥军告诉记者。

“挽救患者生命、尽量避免患者致残,时间是关键,而此前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的时间窗仅仅只有4.5小时。也就是说,目前临床上一旦超过‘4.5小时溶栓黄金时间’,患者就会因为时间延误,失去治疗的最佳时机,从而导致高致残甚至死亡。”项目执行负责人、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血管神经病学科副主任熊云云表示。

熊云云介绍:“在研究中,我们选择的对象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4.5至24小时的,大血管闭塞但影像学显示大脑存在‘半暗带’的患者,使用替奈普酶进行治疗。‘半暗带’意味着这部分脑组织介于正常与梗死之间,恢复正常血流后功能仍然可能恢复,能够让患者免于致残或减轻致残程度。”

据悉,“TRACE III”的研究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为了使影像学判断更加及时准确,团队自主研发了iStroke急性卒中智能影像决策平台,作为“助手”,这套系统可以对头部影像进行快速分析评估,找准关键的“半暗带”。

该研究对不能立即取栓的患者来说,同样意义重大。据介绍,从全球情况来看,取栓能力并不普及。如果一位脑梗患者被送往的抢救医院不具有取栓能力,或患者需要院间转运,经iStroke快速自动评估后,医生可以快速、精确地判断患者可否进行静脉溶栓治疗,降低患者致残致死率,AI可为医生做治疗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临床参考。

联合研发团队技术负责人刘盼介绍,TRACE III引入的这一AI帮手,早已立足临床需求,将天坛专家智慧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结合,能够实现急性脑梗死高效、高质量诊断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它可以把常规15分钟以上的分析时间缩短至3分钟,快速识别卒中类型,进行早期血肿扩大预测,完成时间窗内溶栓取栓、超时间窗溶栓取栓等辅助决策,帮助医生快速、高质量完成救治过程,真正让患者获益。

(责编:荆雪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