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共和国同龄的医者④|王育琴:亲眼见证我国医疗水平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共和国同龄的医者④|王育琴:亲眼见证我国医疗水平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4年10月05日 11:50 健康时报

受访者简介:王育琴,1949年出生,1975年12月毕业于北京第二医学院医疗系。1976年1月-1982年8月铁道兵第十师医院军医。1982年8月起历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儿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医务处干事、副主任;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师;首都医科大学教授。曾担任中华医学会《药物不良反应杂志》总编兼社长,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卫生局技术改进三等奖等。

2024年6月,王育琴出席“第五届中国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质量大会”。受访者供图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邱越)“我是在五星红旗下成长,眼看着我们的国家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那一代人。”出生于1949年的王育琴在她5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经历了多次身份转换:儿科医生、主任药师、《药物不良反应杂志》总编……“我亲眼看着我国医疗状况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在基层,老百姓的就医获得感有了明显提升。”

上世纪60年代末,王育琴作为北京知识青年,到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下乡插队,在那里,她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老百姓看病就医的不易。

王育琴至今都忘不了1969年1月那个寒冷的冬天。当天一位知青突发哮喘,手边却没有任何药物,要就医,只能去15里(7.5公里)以外的公社卫生院或者25里(12.5公里)以外的县医院,而且那时从村里去县城甚至都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王育琴和村里几位青壮年老乡只能使用“架子车”,沿着被大雪覆盖的山路,拖一段扛一段地把病人送到了县城。

“那时村里一个医生都没有,缺医少药是常态,村民们常常是小病扛一扛就拖成了大病、重病,甚至死亡。也正因为看到了这些,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找一些医书来学习,这可能就在冥冥之中为之后成为一名医生埋下了伏笔。”王育琴说。

1976年,王育琴在青藏高原当军医。受访者供图

弹指间几十年过去了。2024年9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92%的县级医院已经达到二级以上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县域医疗机构也大力帮扶城乡基层,比如帮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了一级帮一级、上级帮下级的良性互动局面。

“现在基层缺医少药的问题的确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病人的可获得性和可负担性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尤其基层的变化是最明显的。”王育琴还拿自己举例,“我平常看个小病开个药,就去我们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离家走路5分钟,什么药都有,一直到晚上10点都有人上班,非常方便,这可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

现在王育琴“退休不退岗”,仍然还在为我国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问题发挥自己的余热,她说:“跟几十年前相比,我国目前合理用药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仍然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我所希望的就是所有患者都能吃对药、吃好药,尽可能减低药物对患者的伤害,这也是我曾经作为一名主任药师的职责所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