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摄影师和朋友到晋南中条山下的一个村庄采风,沿着村中平整的巷道没走多远,就看到一位老人推着两轮小车在拉土,旁边则是一座看似完整却又在施工的地窨院。
地窨院是当地百姓的传统民居,建造时不用一砖一瓦,只靠人力在地下挖出一个四四方方的深坑,然后再在深坑四壁挖出窑洞,就形成了一个可以居住、生活的窑洞院落,也被称为地下四合院。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地窨院或被废弃填埋,或已坍塌,已经越来越少见。
一座仍在施工的地窨院,为啥只有一位老人在忙碌?疑惑的我们决定去和老人聊聊。
“今年九、十月份不是下了连阴雨嘛,我这院子被下塌了好几个地方,前几天雇了一台150马力的铲车,干了三天,把塌下来的土基本弄完了,两侧墙也削得差不多了,本想用砖把墙沿砌一下,结果天冷了就暂时停工了。”老人姓王,今年65岁,退休前是一名有着42年教龄的中学教师,听说我们是拍摄农村生活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王老师告诉我们,今年的雨水太厉害了,几十年不遇,村里的地窨院全都塌完了,已经没法再住人,“就我家这个院子比较幸运,窑洞没有一点事,塌的都是没挖窑洞的空墙。”
王老师家的地窨院坐北朝南,顺着北高南低的地势而建,北侧挖有三孔土窑洞,是用来居住的主窑,东侧挖有两孔不深的小窑,用于存放生活物品。南侧是进入院子的大门,但不像其它地窨院那样挖有甬道,而是一个斜坡缓缓地通到地面上。西侧啥也没有,只是一面土墙,目前留着正在施工的痕迹。
王老师介绍,这个村子不大,只有几十户人家,在1990年以前家家户户都是地窨院,地面上没有一间砖瓦房。后来随着收入的增加,地面上的房子不断增多,地下的地窨院逐渐减少,到今年那场连阴雨前,全村的地窨院只剩下不到10座。“可以说,那场雨一下,我家的这座地窨院应该是村里目前唯一一座还能住人的院子了。”
“这座地窨院有半亩大,如果加上院前和院后,应该有一亩半地。”王老师挥手对着院子画了一个圈说,建这个院子是1962年,那时他只有6岁,“是在我父亲手里挖的,听他说是请人干的,花了两三千块钱吧。”
王老师的父亲解放前就参加了革命工作,解放后曾在县里多个部门任职,1962年响应“干部下乡”的号召回到老家,之后就一直在村里没有回城,被按退职对待。“退职时拿回来8000块钱,那时候钱顶钱,一部分就被用来建这个院子了。”王老师的父亲留在村中后,又一直当村支书,直至去世。
父母亲去世后,这座院子就留给了王老师,但他一直在镇上教学,平时一家人都在镇上生活,也不回来住。1998年,一位邻居因为家庭困难没有地方住,王老师就让他们一家住到了自己的地窨院中。
“都是乡里乡亲的,谁能没有个困难事啊,相互帮忙吧,再说房子是要住人的,没有人气就容易倒塌破败,他们也算给我看了几年房子。”王老师笑着说。2012年,邻居在村里盖了新房子后,一家人才搬走,将地窨院重新交给了王老师。
王老师有两个女儿,都已成家立业,一个在镇上做生意,一个继承了他的衣钵,在县城当老师,两个女儿有着各自的事业,谁也看不上这座挖在土里的老院子。
“我还非常喜欢住窑洞,冬暖夏凉,很舒服。”孩子们不要,王老师把院子大概收拾一下,遇到没事时就从镇上回来住上几天。
5年前,王老师光荣退休,空闲时间多了起来,他和老伴按照传统的方法和了泥,将窑洞一面的墙壁全部抹了一遍,让地窨院显得比以前更加整洁。
也就是那一次的抹墙泥,让地窨院躲过了今年的雨水对它的破坏。
“一般来说,抹上一层泥能管10年,因为雨水渗不进去,墙就不容易垮塌,所以几孔窑洞在今年才完好无损,没有受到一点影响。”王老师指着西侧的土墙说,这面墙和东墙、南墙没有抹泥,就有各有不同程度的垮塌,特别是西墙,原来长了几棵树,树根到处长,破坏了墙体,所以倒塌得更厉害,“前几天整修时把树全清理了,暖和了再开工的话,用砖把墙沿都砌上就好了。”
对于雨水对院子的破坏,王老师觉得这是天灾,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没有任何埋怨,反而觉得这是给他提供了一次重新对院子进行整修的机会。
“以前有想法,但不坚定,毕竟年纪大了嘛,现在是不弄都不行了。”王老师雇了铲车,请了人,在清理塌方的同时,把院子扩大了一些,把渗井也重新做了处理。
“我的计划是再把大门开大一些,孩子们的汽车可以直接开进院子,然后在院子西侧盖两间房,一个做车库,一个做厨房,地面也都铺上地砖,下雨就不泥脚了。”王老师说,他现在干的活是用土垫出一块菜地,开春种一些蔬菜,“就啥都不缺了。”
听着王老师的设想,我们也觉得在农村有这么一座院子,的确是一件开心又幸福的事。
就在王老师和我们聊得热烈时,他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拉着我们就走进了窑洞。“光顾着说话了,这么冷的天都没请你们喝口热水。”满脸歉意的他忙不迭地提起热水壶,拿出茶叶,开始泡茶。
摄影师环视窑洞,只见地面上铺着青砖,半截窑顶钉着报纸,窑内的物品不多,摆放的都是略有年代感的物品,唯有窑洞门口安装了一台空调机。“我没有在窑里生炉子,怕老伴冷,就装了这个,在夜里只开一会,整个窑洞就暖和了。”王老师介绍说。
摄影师向位于窑洞门口的空调望去,发现空调下面藏有一个四四方方、用砖头和泥巴糊成的高约半米的“建筑”,其上还开了四个方洞,里面分别塞了几双鞋子。
“这是啥?”孤陋寡闻的摄影师好奇地问王老师:“是砌的鞋柜吗?”
王老师听后哈哈大笑,同时神秘地说:“这东西也可以叫做房子,是给鸡用的,但不是让它们睡觉用,你猜猜是做啥的吧。”
王老师还介绍,这个“房子”是和窑洞同时建的,也有60年历史了,虽然家里早已不养鸡,但窑洞多次整修都没有毁掉,“今年装空调,本来也是碍事的,但我想了想,把空调往上移了移,还是保留了下来,因为它是我母亲盖下的,留下来是个念想。”
关于这个小“房子”的用途,在我们和王老师告别时,他终于揭示了这个让摄影师顿感意外的答案:“专门给鸡下蛋用的窝。”你猜到了吗?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