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股市的对比
股民问,美股方面有那么多唱多的喊话吗?但为什么资金都往美股流?
资金天然是逐利的,从来不需要提醒。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当然是好事,但核心问题还是上市公司赚不赚钱、以及赚钱后分不分钱,这是因,有这个因之后,中长期资金入市才会成为自然而然的结果。
因此,尽管美国那边可没出这么多文件,但资金一直往那边涌。包括我们看到各类跨境ETF持续反弹,总是溢价,为何?这些没有宣传,自然走强,就是赚钱效应吸引。尽管政策文本写着长效,而出政策考虑的着眼点只是短效,控制节前市场氛围而已。
股民又问:国新办介绍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其中谈到了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对此怎么理解?
其实,官方想护盘是显而易见的。不过这里面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往年保险资金的额度都用了吗?其实,还是大把额度是没有用的,为什么?大家都明白。市场资金都是逐利的,只要有赚钱效应,削尖脑袋也会进来。相反,如果市场缺乏这个因素,挤破头也会跑。这是市场规律。美国股市总市值占全球股市总市值的40%,约为58万亿美元,中国A股总市值约10万亿美元。由此计算,美股总市值约是A股总市值的5.8倍。显然放大视野,也是财富的关键。
中美股市数据对比:近5年,标普500每一年创历史新高的股票数量占比都跑赢沪深300,无论牛市还是熊市,并且平均是30个点以上的大幅跑赢。你如果买沪深300成分股,你最差只有12%的概率在未来一年内创历史新高,平均概率是28.4%。你如果买标普500里的成分股,你最差也有36%的概率可以在未来一年内创历史新高,平均概率是56.2%,正好是沪深300的两倍。并且最差年份的概率也好于沪深300的平均概率。
中美网友交流中透露的关键信息
全球股市都是七亏两平一赚。近期小红书来了大量外国人,也印证了这个。首先,七姐妹涨的太高,他们不敢买,越不买越涨。其次,好高骛远。尽管标普500和纳斯达克指数一直上涨,直接买这些指数,长期持有就行了。但人性都是好赌的,都是想短期暴富的,在哪里都一样,不论中国美国。结果跑不赢指数,又不屑于此,自然是亏钱的。
小红书上中美网友开始了交流。这个世界上底层人民生活都是一样的,都在为生计奔波,没有必要去比较,除了心理安慰什么也得不到,经济下行大家压力都很大,现在最需要的是收入能赶上GDP的增长,这才是最实在的。在比较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时,不能比较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比如iPhone,更简单的,比如黄金白银,你比较这些东西的价格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因为这些东西是全世界流通的,并且它是全世界定价的,而且这种定价是在现有的汇率体系下定价的,他当然不会反映出来汇率的高低估问题。换句话说,这些商品对现有汇率是认可的,然后用这些东西的价格去反推汇率的不合理。更客观一点,按照所处不同层次,实现对应需求的财务成本进行比较,不同阶层的消费结构差别巨大。对于穷人,吃穿可能是开支大头,对于富人吃穿的总占比也许可以忽略。所以,全球各国在这方面都相同。
因此,金钱积累是有阶段的,到了什么阶段才会遇到什么事。如果错位了,就会很辛苦而且还不一定有结果。钱少的时候,就踏实打工赚钱,积累经验和认知。自己能力圈决定财富圈,永远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其他事情可以涉猎,想在新事情上有个事业第二春,大多数人都是很难的。所以,先做好自己底层逻辑,再拓展。
长期与短期,有效与无效
我国长期存在消费不足,以及随之而来的内需不足的局面。我国经济增长的紧约束长期在需求面而非供给面。内需不足的时候,要在国内平衡供给和需求,既可以在需求面做加法,也可以在供给面做减法。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归根结底是个收入分配问题,产生于消费者收入的不足,所以化解内需不足的治本之策是优化国内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居民收入占经济的比重,从而从根子上消除需求不足,此为“上策”。
经济领域的基本原则是不要让不能承担杠杆的主体去承担高杠杆;否则必遭反噬;比如让家庭户承担远高于偿债率的贷款;比如让企业去承担短期高成本的外币贷款(包括政府)。前一个比如1929年的美国,1990年的日本和2008年的美国;后一个如1930年的德国,1994年的墨西哥巴西,1998年的马来西亚印尼。杠杆的财富并不能从无中生有,有人轻松赚到了,必然有另外一批人,要负重前行。
回到股市,股市很复杂,投资也很复杂,但其实4个字也就能讲清楚,那就是“别买贵了”。只要你永远不支付过高的价格,你犯错的几率就能降到最低。其余所有的复杂,都是为了搞清楚什么是贵,什么是便宜。
全球最大财富管理机构之一的瑞士银行(UBS)表示,2024年约有268人首次成为亿万富翁,其中60%是企业家,科技亿万富翁的财富成长最快,其次是工业界富豪。瑞银还表示,过去10年来,亿万富翁绩效增长已超越全球股市。数据显示,2015年-2024年,全球亿万富翁总财富增加121%,相比之下,MSCI明晟全球指数(MSCI AC World Index)上涨73%。而普通人开支结构中绝大多数都是衣食住行,财富被通胀侵蚀,拥有的优质股权又很少,所以,财富只会越来越少。导致贫富差距的关键是机会的不平等和理念差异。
任何长期有效的策略,都会短期无效,否则这个策略就不可能长期有效。贝莱德上市25年以来,年化收益率21%,同期标普500指数只有不到10%。目前管理的总资产达到11.6万亿美元,2008年管理资产规模才1.3万亿美元,16年的年化增长率14.7%。不过其弹性大于标普小于纳指,除了最开始几年,长期收益也低于纳指,而且纳指没有特异性风险。不论从长期持有还是波动的角度,感觉都不如QQQ。这就是一种取舍。所以,我们普通人要做的就是慢慢变富。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