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是格力的灵魂人物,因为低调竟被认为只是个傀儡

他才是格力的灵魂人物,因为低调竟被认为只是个傀儡
2017年01月06日 12:23 制造界

来源/ 制造界(ID:baixiu01)

作者/ 张不器

如今大家都知道,董明珠是格力的董事长,被誉为中国最霸气的女人。殊不知他才是格力的灵魂人物。在家电行业的最高领导人中,他是最为低调的一个,以至于不少人认为他只是个傀儡,作为总裁的董明珠才是格力的女皇······

他叫朱江洪,1945年11月出生于广东省珠海市。1970年华南理工大学机械系毕业后,分配到广西百色矿山机械厂,后任厂长。

1988年,朱江洪回到故乡广东省珠海市,担任冠雄塑胶工业公司总经理。1992年,冠雄塑胶与海利空调器厂合并,成立格力电器,朱江洪出任总经理。

在家电行业的最高领导人中,朱江洪是最为低调的一个,以至于不少人认为他只是傀儡,作为总裁的董明珠才是格力的“女皇”。事实上,朱江洪并不是一软弱之人,在格力电器内部,即便是有铁娘子之称的董明珠,也很少和朱江洪爆出激烈冲突,这足以说明朱江洪在格力电器的地位

“吵出来”的格力

朱江洪与董明珠在性格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朱江洪极端低调谦和。一见媒体采访就躲到一边,觉得那是件麻烦的苦差事。他宁可去研发部门一坐半天,或者穿着工服和工人一起在厂房里劳作。他很热心,毫无架子,会在上班途中对眼看快迟到的格力员工大喊一声“上车吧”。但他绝非那种既无架子也无能力的“好好领导”。

董明珠却是一个高调强势的“好战派”。她是格力的明星人物。她出过书,拍过以她为原型的电视连续剧。她从不否认自己具有超越大部分男性的强大攻击性。“我就是喜欢斗,和谐都是斗争出来的。”在格力历史上几次重大的事件中,她都扮演着“叫板者”的角色。包括与国美叫板,自谋渠道;和政府死磕,最终帮助格力电器收购格力集团;甚至为了争取格力与大金的合资公司的控股权,她亲赴日本,在大金空调社长面前拍桌子

两人的职业经历也完全不同。朱江洪从1992年格力电器正式组建时起,便是总经理,2001年又任董事长。换句话说,朱从格力组建起便身居高位,带领一个小厂摸着石头过河,他对如何用人,如何打造团队,有着很深的体会。而董明珠是用十年时间一步步从基层业务员做到格力总裁的,每一级晋升都意味着一场战斗。她曾经是格力的销售冠军,专业能力极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领导往往更加自信。当然,对下属也多了些不放心。

在许多格力人眼中,朱江洪是比较容易沟通的领导负责研发的副总裁黄辉举例说,当关键技术的研发遇到瓶颈时,朱江洪更多是在安慰研发团队,而不是继续施加压力。但他会每天数次坐在黄辉的办公室里,耐心了解研发进程,沟通解决方法。而董明珠的特点是气场强势,要求极严,批评人毫不留情,下属们也难免战战兢兢。

朱江洪更强调放权。“我只管关键的大事情,一般的我不抓,不然要那么多老总、副总干吗?”

董明珠却对放权问题相对保守。正如华为公司董事长任正非在最近一封“自白信”中也提到:一个什么都懂的领导,反而不敢大胆放权。

朱江洪容易听进不同的意见。“我这个人不怎么要面子,谁都可以给我提意见。特别是越关键、越大的决策,我越要听下面的意见。”年届66岁的朱江洪,并不计较“被反驳”的尴尬。

董明珠则显出更强的“主导权”。“我作为一个总裁,如果不能拿主导意见,就不应该坐在这个岗位上。不是不听别人的意见,而是做出的决策是否正确更重要。我相信大的方向上我能够把握得很好,也一定会跟大家澄清我的理由是什么。”

“我虽然不喜欢接受采访,但在公司里面开会,绝对我是主角。”朱江洪认为谦和并不影响自己在格力的权威性,但似乎只有对于董明珠,朱江洪有些无可奈何。

“谁对我们听谁的,朱总提出我的想法是否欠考虑,我也会再想一下。朱总是很能包容的人,说句不好听的,外面说我霸道,我的确是干事情必须要干成的人。”董明珠的言下之意,一是吵架的目的是做出正确决策而非个人恩怨;二是只要她想干的事,必须干成,也多靠朱总的包容。

争吵背后的共识

一个老领导,一个铁娘子,性格不同又难免意见相左,为什么能成为业界乃至中国企业中难得的好搭档?

有内部人士这么理解: 第一,朱江洪年长董明珠10岁,而且朱是男人,董是女人,朱会让着董; 第二,朱主管研发和生产,董主管市场和销售,各司其职,减少了很多冲突;第三,董的确有能力,能做出事,而朱又够大度,真正是虚怀若谷。正如朱、董二人自己所说,争吵,是因为骨子里他们对格力都极端负责。

他们的骨子里都有对知识、对科学的追求,和对天道酬勤、兢兢业业,以及“这辈子做好事,是为下辈子积德”的信仰。这些共同构成了朱、董二人的价值观,又激发着格力形成企业的价值观,从而成为一家不寻常的国企。概括来说,二人的价值观有六个关键词:责任、奉献、忠诚、共赢、较真、伤不起。

也有人说,朱江洪和董明珠吃亏了,二人目前占格力电器的股份不到1.5%,企业是国家的,责任却很重大。 “我从不觉得吃亏。”朱江洪说,“有些干部为什么做不好,就是怕吃亏。吃一次亏,你的威信就多一点,也积了一次德。我实际上也不吃亏,从一无所有,到现在工资待遇都不错,有房有车,怎么会亏呢。”朱江洪自然流露的朴实,让在场人都笑了。

朱江洪的胸怀,让董明珠很钦佩。而董明珠也常将企业经营上升到为社会负责、为中国争光的层面,将创造社会价值视为自己最大的幸福。

他们的激情究竟来自哪里?我们第一次听到了朱江洪的答案:”我激情的来源,是我伤不起。我比较好胜,政府信得过我,把我放在这个位置上,我必须以最大的热情和干劲把它做好。一是自己有成功感,第二,不给上面丢面子,第三,对员工有个交代。“

朱江洪说,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他都是一个危机感很重的人,“三分的危机,我会想到六分。”为了延缓衰老,他每天雷打不动地跑步,为此跑坏了3台跑步机。工作中,他更是付出行动到“较真”的地步,并转危为机。在最初格力产品质量问题频出,销售遇到困境时,朱江洪颁布“总经理12条禁令”,严格规范质量管控体系。2001年,在他飞赴日本购买空调一拖多核心技术而被日本空调企业拒绝后,他破釜沉舟,要求格力团队不计成本地研发核心技术。

这种责任感、较真劲儿和奉献精神,是朱江洪和董明珠的共性。

他们从不让亲属在格力任职,甚至不让亲属成为格力的供应商。有经销商曾说,董明珠很简单,作为经销商完全不用挖空心思去考虑双方的利益博弈,因为她总是把你的利益和她的利益均衡考虑,任何一方的利益受损失,她都会拒绝合作。在这些原则问题上,朱江洪和董明珠得到了彼此的认可和尊重

董明珠深知,管理一家几万员工的企业,主要靠文化。她异乎寻常地关注细节,她不允许员工因为任何借口不打考勤卡。她看见有员工不穿工服,会处罚员工的上级管理者1000元,第二次不穿,涨到2000元。“不穿工服其实不影响工作,但却是一种风气,会慢慢蚕食格力的文化。”

另一方面,董明珠和朱江洪都执著于“工业精神”、“自主创新”。

朱江洪曾经提出“核心技术是企业的脊梁,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后又强调“科技救企业,脊梁兴企业,效益促企业”。而董明珠虽是做销售出身,却视质量和技术创新为格力经营之本每次和人交谈,最令她兴奋的话题之一便是格力的技术创新。

于是,在格力的战略方向上,朱、董二人保持了高度的统一。基本面没有大问题,“争吵”自然也大多能通过某些方式解决。“有时候吵得激烈了,就晾一会,各自回去想想。”朱江洪说,“毕竟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

技术和销售,到底哪个更重要?

技术和销售,到底哪个更重要?这在很多企业是个难以抉择的问题。但在朱江洪那里,答案很简单:技术是第一位的!

“企业最终的根本是产品,产品的根本是质量,要把根本做好。” 他进一步阐述说:品牌不是吹出来的,而是一点一滴慢慢创建起来的,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和质量提高。而质量提高,也要靠科技创新。所以,打造品牌,一定要以科技创新为主导。

上世纪90年代初,格力空调销售人员的收入远高于科研人员,所以连一些技术尖子也吵着要去做销售员。但朱江洪认为,销售固然重要,研发、生产出好产品更重要。所以,他在1996年进行改革,大幅调低销售人员提成的比例。这下“捅了马蜂窝”,大部分销售人员集体跳槽到了中山汇丰空调,并凭着对市场的熟悉,扬言三年内打败格力。

“当时,我的压力很大,有一种众叛亲离的感觉,最烦恼的时候到海边静坐,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但是,朱江洪看准了的事情,就决不回头,“我不相信,好的东西没人要”。

“我觉得,产品与广告的关系,像一幅山水画只有虚实结合,才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所以,我加大力度搞科研,把公司财力、物力、人力向科技创新倾斜,大会、小会强调科技的重要性,要求干部做科技人员的贴心人。”朱江洪深有感触地说,”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就拉不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企业只有死路一条。作为一个制造企业,说一千道一万,第一你必须有产品,第二产品必须要好,否则消费者怎么会愿意掏钱买你的东西。“

大约在2002年,重庆一个客商要订购300多台变频一拖多的中央空调。当时,格力没有这款产品,但碍于全国空调老大的面子,去投标了,结果还中了。怎么办?格力从日本订购了产品,把商标、包装、说明书一换,变成格力的产品,交货。但这件事情,一下子让格力亏损了100多万元。

第二年,朱江洪带领一班技术骨干到日本买技术,心里盘算可能要花 2亿~3亿元。他兴高采烈地去跟日本三菱谈,没想到,对方封得死死的,觉得格力是异想天开。最后,对方说,“这个技术我花了六年才得到,而且这个产品还在中国卖,如果卖给你,我是竞争不过你的。”朱江洪想想也是,不是有钱就能买到好东西,过去国内引进的也多是二流技术。

受到刺激之后,朱江洪回到国内,马上组织技术骨干开会,说“这个技术一定要攻下来,不惜代价,搞砸了是我的责任,搞成功了是你们的功劳”。格力的科技人员没有辜负重托,夜以继日,搞出了“一拖四”变频空调多联机,不久还做出了“一拖八”、“一拖十”。

尝到了科技创新甜头的格力继续加大投入,每年花大量资金购买实验设备、建实验室、扩充技术部门。格力之所以有今天,朱江洪认为,科技创新才是根本而把格力大批销售精英挖走的汇丰空调后来却关门大吉了。

“我有职业病”

朱江洪总结出格力创新的“三部曲”:观察、灵感、实验

他解释说,所谓观察,是对事物进行深入而不是表面的察看,从中了解事物之间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你不能只看到这个问题,还要联想到另一个问题。乔布斯说,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把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

灵感,是我们把事物观察完了后,进行联想。一定要把观察到的事物,在脑袋中反复思考,甚至胡思乱想。爱因斯坦说过,思考、思考、再思考,他就是依靠这个成为科学家的。

实验,为了把设想变为现实,就要多做实验。在这期间,可能会碰到很多困难,但是一定要排除万难。在朱江洪看来,“成功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傻子,一种是疯子。傻子是不怕吃亏、做别人不愿做的傻事,疯子是愿意做别人想做又不敢做的‘疯癫’事,即使遇到天大的困难也一往无前。”

格力创造的自动智能化霜技术,在朱江洪看来,就是“创新三部曲”的体现。2005年,朱江洪到洛阳进行市场调研。有一个经销商说,“你的空调制热不咋地”。

“我仔细观察,发现空调制热与安装的地点有关,安装在干燥的地方制热好,湿气重的地方就容易结霜、影响制热效果,而全世界的空调都设计为定时化霜,开机一小时化霜十分钟,这十分钟不制热。我当时就产生灵感,中国这么大,南北东西气候不同,定时化霜不合理,所以一定要智能化霜。”回来后,朱江洪给技术人员提出要求——有霜即化,无霜不化,多霜多化,少霜少化。格力的技术人员最后攻克了这个难题,并在德国获得专利金奖。

1992年,朱江洪和同事到美国验收空调“两器”的冲床。格力与当时的行业龙头春兰相比,柜机销量相差很远,春兰一年卖30多万台,格力一年才1000多台。如何出奇制胜,是朱江洪一直在琢磨的问题。在洛杉矶机场,他看见一个五光十色的售卖可口可乐的柜子。当时,他便灵机一动,由此联想到了做一款灯箱柜机。结果格力灯箱柜机1994年一炮而红,两年卖了100多万台,供不应求,还打败了春兰。

我这个人有职业病,看到什么东西,都会想空调能否设计成这样子。”1999年,朱江洪到德国出差,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要七小时,他无聊便翻看一本杂志,一张图片吸引了他的目光。参考那张图片,格力后来设计出了一款超薄型的U型空调,利润可观。

按现在流行的说法,其实朱江洪在任时,是格力最大的“产品经理”。正是这种产品至上、打造精品的理念,为如今“千亿级”的格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宿命难逃

2012年5月,朱江洪在格力董事会上因任期届满,卸任董事长,从此过上退休生活。一辈子闲不住的他,担任了三个协会的顾问和会长,日子过得很充实。

当年在任上时,曾有人问他:为格力奋斗一生,只拿到1.5%的股份,亏不亏?

朱江洪说:“我从不觉得吃亏。有些干部为什么做不好,就是怕吃亏。吃一次亏,你的威信就多一点,也积了一次德。我实际上也不吃亏,从一无所有,到现在工资待遇都不错,有房有车,怎么会亏呢。”

从不担心吃亏的朱江洪,退休后唯一担心的是,格力在他之后会偏离技术路线,或者踩到盲目扩张的多元化雷区。但此时的格力,早就不再是他所能掌控。

据《北京商报》披露,朱江洪退休不过1个月,中国制冷学会、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曾联合为他办了一个“朱江洪先生20载奉献、缔造传奇”颁奖仪式。当他坐飞机从珠海到北京后,格力方面没有安排任何人前去接应。

他一个人打车到了会场,抵达颁奖现场后,竟然流下了泪水。

格力,也是在那一年,销售额第一次突破了千亿。

素材参考:

张静波/他把格力带到千亿级,很多人却不知道他的名字

孙欣/朱江洪与董明珠:争吵的默契

王珍/朱江洪:离开格力这三年

版权声明:制造界除发布原创文章以外,亦致力于优秀财经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其版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若涉及侵权,敬请联系我们,以便删除。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