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印度转让51%股权?盘点那些被印度“割韭菜”的跨国公司

上汽印度转让51%股权?盘点那些被印度“割韭菜”的跨国公司
2024年04月11日 23:51 反做空研究中心

文/纸不语

为在印度市场得到长期健康发展,上汽MG(名爵)印度公司以股权转让和增资扩股方式,引入JSW集团等印度本土投资者,不仅通过49%的股权占比获得了超过50%的投票权,还通过收购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增值。

此前曾有传闻称,JSW集团试图通过收购上汽集团在印度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名爵汽车印度有限公司的部分股权,以超越中方持股比例,使上汽集团失去对印度子公司的控制权。后上汽集团澄清称,上述内容严重背离事实。

但上汽的确作出了相关调整。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印度钢铁巨头JSW集团与中国上汽达成合作,共同成立一家价值15亿美元的合资企业。在印度生产的名爵汽车,将全部使用上汽提供的技术授权。这看似是上汽集团掌握了主动权,但实际上却是印度政府“空手套白狼”,强制入股名爵印度公司,踏足本就由上汽开拓出来的电动汽车领域。

印度政府强行“割韭菜”的动作不止如此。

成跨国企业坟场?

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和欠发达的消费市场,让印度成为外企眼中的超大蓝海。印度也深知自身优势,以此为资本,实行开放战略,吸引跨国企业进入。

但长期以来被殖民的历史记忆、本国众多中小企业的政治影响力以及对快速培育本土产业链的迫切需求,使印度市场呈现出排斥外资的商业环境,或者“高标准”要求外企转出利润、转让技术,“为难”某些跨国企业以满足其选举需要或缓解民粹主义压力。

部分被罚外企如下:

这些罚款进了印度政府的腰包,撤离后遗留的工厂和供应链也大多为印度本土企业做了“嫁衣”,不少外企在印的大额投资也打了水漂:

韩国浦项钢铁:投资120亿美元建厂,被各种刁难罚款,走程序拖了12年,一斤钢铁没产,后逃离印度。

上海电气:垫资13亿美金建发电厂,发电厂验收合格,在运营了很长时间后款项难回收,反被印度起诉环境污染勒索21亿人民币。

通用:在印度始终无法盈利,亏损5.88亿美元。

福特:深耕印度十年亏损20亿美元。

哈雷戴维新:入印11年高税收,经营惨淡后退出印度。

纬创:深耕印度15年没赚一分钱。2022年工厂被砸,设备受损,2万部苹果被盗。十几年无法在印度盈利,最后低价将工厂卖给印度塔塔集团。

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印度被认为是“全球最难做生意的国家”之一。尽管莫迪表示欢迎外企投资,但在经历了10年的外资流入增长后,在2022-2023财年中,印度首次出现外资流入下滑。据印度储备银行统计,在调整了外国投资者的遣返和撤资后,该财年印度吸引外资总量下滑16.3%到71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下滑了27%到416亿美元。

“印达”纠纷印度修改法律追溯50年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与沃达丰的国际经济纠纷。

2007年,英国沃达丰以111亿美元的价格,从CPG(注册地开曼半岛)收购印度电信巨头和记爱莎67%的股权。

这笔交易本和印度毫无关联。但印度政府认为这涉及到了在印度的公司,因此要求沃达丰向其交纳26亿美元的股权转让所得税。

图源:时代周报

随后沃达丰向孟买高院提起诉讼,被驳回后又上诉到印度最高院,最终以印度法律没有相关条文为由判沃达丰胜诉。

印度政府随即修改了法律条文,规定不管在哪注册的公司,只要涉及到印度且未交税就会被罚款,同时追溯期可达50年。

带着新鲜出炉的法律,印度再次提起上诉。罚款依据有了,再加上过去的12年时间,这次沃达丰直接被处以51亿美元的罚款,双方彻底撕破脸皮。最后以沃达丰上诉到国际仲裁法庭胜诉告终。

经此一战,印度连夜修改国内法律,设立了追溯税。

名不符实的“全球投资热土”

据《印度经济时报》数据,2014年至2021年11月,共有2783家外国公司关闭在印业务。其中包括福特、通用汽车、哈雷·戴维森、富士康、迪士尼等知名跨国公司。

2017年后但在印度市场积极开展业务的外国公司数量也开始下降,由2017年3月的3361家降低至2021年12月的3311家,降幅达1.5%。

此前莫迪上任时曾扬言要实现“印度制造”,将制造业占GDP比重提升至25%,在制造业增加1亿个就业岗位,到2030年使印度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彼时印度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6.3%,到了2021年却下降到14.3%。

如此看来,印度的“扩大就业”一言并未实现。据印度经济监测中心数据,印度失业率从2014年的4.9%,增长至2023年4月的8.11%。

图源:时代周报

虽然印度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但较低的人均收入限制了民众的实际消费水平。所谓“6亿中产阶级”日均消费支出仅为2-10美元,其中占绝对大多数的是刚摆脱贫困不久的司机、装修工、街头小贩、木匠等人群。他们从事着低门槛的服务性工作,除衣食住行等日常支出外,还要承担起家庭教育、医疗等费用,未能有富余的资金用于消费跨国公司提供的中高端产品或服务。

在新冠疫情和通胀形势的冲击下,不少中产阶级更是滑向贫困阶层,市场短期内很难快速复苏。这就导致了入局印度市场多年的跨国公司很难获得巨大利润。比如高价的苹果手机多年来还徘徊在印度主流市场之外;高性价比的小米在当地深耕多年,利润最高也不过2020年的3.5亿元人民币。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流入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占全球FDI总额的比重由3.4%下降到了2.8%。2021年,在印度的主要FDI来源国中,除毛里求斯、德国、日本向印度直接投资额有所上升外,新加坡、美国、荷兰、阿联酋对印直接投资均有下降,且降幅超1/4。此外,英国和开曼群岛对印直接投资亦降低1/5,导致2021年流入印度的FDI总额减少近1/5,降至513亿美元。

有媒体认为,外企在印度发展面临着三座大山。

一是印度的营商环境。印度有关部门常以税务问题为由,对多家外企进行突击检查。据世界银行数据,在印度注册一家公司平均需要18天,大约是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加上注册后必须经历的12道繁杂手续,申请建筑许可证需要的34道手续等等,整个流程下来大约需要110天。

若发生商业纠纷,印度法院平均需要长达1445天,即将近4年的时间才能解决问题,是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倍。

二是印度的土地问题。韩国浦项制铁曾计划在印度建厂,按规定必须征地,但直到建厂计划撤销,土地的最终归属权还没确定。这背后还有土地私有制的制约、政党斗争的影响。

三是印度的关税问题。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其《贸易壁垒报告》中将印度列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关税最高的国家,描述印度的贸易政策为“不透明、不可预测”。

法律政策风险已成投资印度风险点

有熟悉中印投资法律环境的律师认为,印度主要以“偷税、逃税,以及非合规的核查”为由,针对部分中国企业。中国出海企业如果以国内的思维处理在印度的问题,有可能会引发更多风险。同时法律政策风险已经成为目前投资印度最不稳定的风险点。

如上述表格中小米被印度冻结存款。小米在印度销售手机,需要向高通缴纳专利的特许权使用费。但印度当局认为,这笔特许权使用费并没有计入完税价格。

该律师进一步指出,印度在税收上可能本身就存在征收漏洞,这个问题在国际上也较难认定。

图源:时代周报

长期以来,中国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但随着印度的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两国的贸易壁垒越建越高。

据报道,从2020年2月2日开始,印度对进口的太阳能电池征收20%的普遍性关税,此外,中国出口印度的光伏组件,还将被征收15%的防卫性关税。

同年,印度又将壁垒扩大到虚拟产品,封禁118个中国app。

与此同时,中印贸易逆差也在不断扩大,创下新高。2022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1359.84亿美元,其中印度出口175亿美元,进口1185亿美元,两国贸易逆差超过了1000亿美元。

据商务部数据,2020年中企对印度直接投资为2.1亿美元,同比下降61.6%;2021年对印度直接投资为6318万美元,同比再降68.3%。

[引用]

①5年559家外企撤离,但印度还想继续割“韭菜”.时代周报.2023-07-04.

②盘点那些被印度罚过款、投资打水漂的跨国公司.网易杨朱学派.2023-06-15.

③印度是怎样让2700多家跨国企业“跑路”的 | 新京智库.新京报评论.2022-08-23.

④2千多家外企“逃离”印度,试图重回中国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海陆空天惯性世界杂志.2022-08-20.

⑤上汽宣布:265亿卢比到账.中国经济网.2024-04-08.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