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诡计之后,科融环境命悬3000万

财务诡计之后,科融环境命悬3000万
2019年04月21日 21:30 反做空研究中心

作者|舒童安

2019年1月10日江苏证监局发布《关于对徐州科融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决定》指出科融环境2017年年报存在虚假信息披露问题。决定显示,科融环境通过年底突击收回商业承兑汇票的方式冲回年限较长的应收账款,进而不计提坏账准备的方式调节利润,虚增2017年归属母公司股东所有者净利润5100万元。

科融环境根据证监局的要求进行了整改,整改后科融环境对2015年-2017年应收账款账龄进行了重新梳理,调减2017年净利润2170万元,远低于此前证监局认定数额。

2019年4月11日,深交所就科融环境自4月4日起未再披露暂停上市风险提示公告下发关注函,4月16日科融环境对此作出回复,上市公司不再披露暂停上市风险公告的原因是公司暂停上市风险已经消除。此消息一出,科融环境股价应声涨停。

开头部分这几件事情有些绕,看起来科融环境是一家有故事的公司,事实上反做空研究中心梳理后发现,这确实是一家很有故事的公司,我们今天就来讲一下科融环境的故事。

刚上市一年就谋求转型

科融环境原名燃控科技,于2010年12月登陆A股市场。在刚上市的时候燃控科技的主营业务为锅炉点火及燃后成套设备和控制系统的设计制造,生产开发节油节能环保型的各类点火及燃烧系统。

根据上市公司2010年和2011年年报,“点火及燃烧成套设备”是公司上市前后最重要的业务,其中2010年该项业务取得营业收入1.99亿元,占总营业收入比例高达92.99%。2011年该项业务取得营业收入2.41亿元,占总营业收入89.25%。

虽然“点火及燃烧成套设备”并不是什么具有想象力的行业,但是上市公司的经营还算可圈可点。相比于上市公司当年2-3亿元的营收,每年6000-7000万元的净利润过得蛮滋润。2012年燃控科技或者为了迎合监管需要,又或者犯了追热点、炒概念的通病,来了一波大转型。而从事后来看,正是这次不成功的转型的战略让上市公司由盛转衰。

2012年燃控科技董事会确立了二次创业的业务发展战略,上市公司的业务从单一的锅炉点火燃控节能领域向节能、环保、新能源业务转变。在燃控科技2012年年报的分类收入上,我们已经看不到“点火及燃烧成套设备”等熟悉的词语,取而代之的是节能、环保或者延期治理能字眼。

来源:上市公司2012年报

本次转型后,燃控科技的营业收入大幅增长,相比于2011年2.7亿元的营业收入,2012年燃控科技的营业收入暴增至4.05亿元。虽然营收数字好看,但本次转型给上市公司带来了只增营收不增利的后遗症,上市公司的净利率出现了快速下滑。

2012年-2015年,燃控科技继续大举进军环保业。相比2012年报的分类收入,燃控科技2015年的分类收入中新增了水处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新的产品或项目。随着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在转型过程中连创新高,燃控科技的净利率却在不断创新低。

来源:上市公司2015年年报

2013年燃控科技的净利率首次跌破两位数。而与最开始转型的时候只增营收不增利不同,2013年-2015年,上市公司随着营业收入的增长,换来的是净利润的连续下滑。

也是在2015年,上市公司的证券简称由燃控科技变更为科融环境,而这次更名并没有为上市公司带来好运,仅仅一年之后,科融环境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

2016年报显示科融环境分别取得营业收入7.65亿元,实现净利润-1.32亿元。在上市公司业务下滑的过程中,原管理层有卖壳的想法。

2016年6月,科融环境公告称丰利创新以9.24亿元的价格,从37名自然人手中取得科融环境大股东杰能科技91.96%的股权。交易后,丰利创新间接控制上市公司29.46%的股份,毛凤丽成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科融环境原实际控制人通过卖掉控股公司的壳的方式从上市公司退出。

第一代管理层的贪污往事

随着实控人的变更,科融环境的新旧管理层也完成了交接,但是有关科融环境第一代管理层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2018年1月30日江苏省徐州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发布有关贾红生、华立新、裴万柱、彭育蓉的刑事判决书。判决书显示,2014年春节前,时任燃控科技董事长的被告人贾红生与时任燃控科技总经理的被告人华立新、副董事长裴万柱利用职务之便,商议以借款的名义从燃控科技财务账上支出人民币350万元用于私分,采用从他人处虚开票据的方式做平账处理,并商定了参与私分的人员范围和金额。

2014年1月28日,经被告人华立新、裴万柱签字审批,被告人彭育蓉以个人名义从燃控科技财务借款人民币350万元汇入其交通银行账户,后又将350万元分别汇入被告人贾红生、华立新、裴万柱、彭育蓉以及李某1、唐某1、吴某2(以上三人均另案处理)的账户中。在将350万非法占有后,被告人彭育蓉使用虚开的票据陆续将套取的350万元账目进行平账处理。

法院判决贾红生犯职务侵占罪,判处有期徒刑4年;华立新犯职务侵占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彭育蓉犯职务侵占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裴万柱犯职务侵占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

如果说燃控科技在转型不成功、业绩不断下滑,原管理层或许还能找到理由推脱责任的话,这种把上市公司的钱直接踹到自己口袋里的行为则表明,他们根本就是把上市公司当成了提款机。

那么新的实控人配上新的管理层能否挽救上市公司呢?

第二代管理层的三大绝招

第二代管理层丰利系有些神秘,公开资料显示,丰利创新成立于2016年5月12日,注册资本1亿元,主要从事以自有资金对互联网媒体、互联网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农业行业进行投资。在收购科融环境(2016年6月28日)前未开展任何经营业务,看来是专门为了上市公司股权而来。

除了成立时间短之外,其资金来源也一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根据当时财经媒体报道,丰利创投支付的所有收购资金中,仅6000余万为自有资金,其余部分中的7亿来自股权质押借款,并且还有1.3亿元为被收购方杰能科技大宗交易减持后所得款项的借款。

不考虑上面提到的各种不确定性,仅就财务报表来看,科融环境的接盘者表现的还算有品,比如说其接手后,没有清算公司原有业务,也没有另外注入些什么让人难懂的资产。科融环境仍然以环保为主业,其2017年的业绩成功扭亏为盈(注释:此处为虚假现象,实则严重错误,详见后文),给人的感觉是新实控人以及新管理层表现还算不错。

但是好景不长,2018年上市公司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再次大幅亏损,并且创出了新的亏损记录。同时这里也产生一个疑点,根据上述表格,我们难免会问,新管理层在主业不改,营收下降的情况下,是靠什么让上市公司2017年的业绩扭亏为赢的呢?

或者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问,为什么2017年的提升盈利的办法在2018年不好使了呢?

股神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当一个声誉卓著的团队试图改造一个糟糕的出名的行业时,最后屹立不倒的总是那个行业糟糕的名声。

科融环境的新管理层并没有改变公司的业务,新入主的控股股东曾被指是专门为接盘而设立,并没有环保领域的资深经验(根据上市公司年报,新任管理层主要由金融人士构成)。而自从科融环境转型以来,国内各大环保上市公司都在经受着行业基本面的考验,按照正常的逻辑,这样一个团队很难比原管理层出色——除非他们采用了一些额外的技巧。

根据我们开头部分提到的江苏证监局的调查,上市公司至少在下面几点上进行了财务舞弊:

科融环境通过年底突击收回商业承兑汇票的方式冲回年限较长的应收款,从而避免对长期应收款提取坏账。科融环境2017年通过这种方式虚增利润5133万元。

科融环境子公司蓝天环保没有将已完工的工程项目进行阶段并结转成本,取而代之的是费用资产化,分别虚增存货和少记成本1.09亿元,同时导致虚增2017年净利润5846万元。

科融环境应收新疆君创能源设备有限公司的资金少计提坏账准备1664万元,虚增2017年净利润1414万元。

科融环境通过错误划分应收账款账龄,虚增2017年净利润402万元。

同时上市公司还存在被(第二代)控股股东徐州丰利长期违规占用非经营性资金超1000多万元以及违规对外担保并且不披露的问题。江苏证监局对当时在科融环境任职的7位董事、3位监事和5位高管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

我们开头部分提到过,江苏证监局最初认为科融环境2017年曾虚增净利润5100万元,但是这个数字上市公司很难接受。在财务调整前,科融环境的财务数据是这个样子的:

2016年亏损1.32亿元,2017年盈利3746万元,而2018年Q3亏损2.61亿元。我们在上面也展示过科融环境的历年报表,想必读者对科融环境的盈利能力心中有数,它绝对没可能仅靠第四季度就赚3个来亿。

考虑到财务调整前科融环境2017年盈利3746万元,江苏证监局认为应该调减5100万元,科融环境2017年的财务数据将出现亏损。因为2018年第四季度赚不了3个亿,科融环境将出现连续3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的情况,将被暂停上市,这也是我们在开头部分提到科融环境一度频繁公告具有暂停上市风险的原因。

或许是科融环境本来就没亏那么多,或者是神笔马良再世,总之经过科融环境自己的整改后,2017年调减的额度由5100万元下降到2170万元。

这3000万的数字听起来不大,但是却事关上市公司生死,也引得交易所连续发送关注函进行询问。截止到目前为止,正如科融环境公告所说,公司暂停上市风险已消除,从而引发股价连续上涨。

那么问题来了,科融环境毕竟在财务数字上犯过严重的错误,那么投资者对科融环境调整后报表的信心到底有多大呢?

作者|舒童安

编辑|小鬼当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