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媒体的都应看看:为什么媒体不肯理睬你的维权?

想找媒体的都应看看:为什么媒体不肯理睬你的维权?
2022年09月21日 23:08 反做空研究中心

作者|灰鸽叔叔

01

自从有了这个公众号,大概两三个月后,后台就开始收到一些“帮忙维权”的请求;后来有了读者群,大概两三天,就有读者加我,又语音又图片又文字的,希望我帮忙“主持下公道”。

涉猎范围包括且不限于房屋质量、交通肇事、职场凌辱、夫妻财产分割等。

他们说,“相信你是个有良知的人”。

为了杜绝这样的要求,我今天就披露一下我有多“无耻”。

不搭理人终究是不礼貌的。于是我就会问:“找售后了吗?报警了吗?诉讼了吗?”

50%的可能,对方会说“没有”。那我说你去找啊,又不是没有部门解决。法院信访消保委,工会妇委公安局,又不是摆设。你连流程都没走,怎么知道问题不能解决呢?

49%的可能,对方会说“有,但想给点压力”。我说那不成。都进入流程了,我们就要尊重法治,不能用舆情干预司法。这是规矩。

只有1%的案例,事情确实有点意思,也经推敲——咳,我就把报价发过去——

对方就崩了。“原来你也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

02

说个17年前,我刚刚工作时的故事。

那时候采编工作的新兵,都得到一个《听众热线》的节目锤炼锤炼。这档节目的宗旨,就是维权。一个个电话接进来,一个个电话拨出去;在场外,记者去见当事双方,问个子丑寅卯,讲点普遍意义,然后变成一个录音报道,等待新闻节目临幸。

我在线索库里发现了一个买电脑配件出现质量问题的投诉。当时我自己也刚换新电脑,觉得正好趁机可以了解一下配件行情,于是就联系了投诉人。

投诉人是个小伙子,比我当时的年纪略大一点。语言极其恭敬,把我捧成了“救世恩人”,说“无论如何一起到店里去一次”。

我就很愉悦,背着采访包就出门了。我们在店外的天桥上碰了头,小伙子揣着主板,千恩万谢。

等到了柜台前,小伙子突然变得凌厉起来:“叫你们老板出来!!我叫媒体的人来曝光了!!”

老板一脸疑惑地跑出来:咦?不是说可以换么?你来换不就成了吗?

小伙子嘭嘭嘭地拍着柜台:换怎么行!你这是欺诈!要退一赔一!大记者,你说对不对?

我特娘的在现场目瞪口呆。

03

有意思的是,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我后来几乎扮演了一个劝架的角色。老板后来也做了让步,不但换了货,还给了硬盘和抵用券。由于配件质量问题是确凿的,我还是写了一篇稿子。如果没记错,因为普遍意义着实有限,新闻没发,但节目里提了一句,大意是收到了某先生针对某店家的投诉,双方已经协商解决。

然后我收到了这个小伙子的问责电话。这是让我相当懊悔的一件事情。一开始的迷魂汤灌得太厉害,我直接用了自己的手机号去联系了投诉人。

他的意思是,事情已经解决了,你们为什么还要报道?你们这是侵犯了我的隐私权!万一将来我被店老板打击报复,你们是要负责任的!

我当时正在上厕所,接完电话,恍惚到都忘了冲马桶。

后来我意识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对维权这件事情,投诉人和媒体的立场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媒体需要寻找到事情的普遍意义,找到它的新闻价值,例如别人是不是也会遇到这个情况,该如何处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怎么规定的……而投诉人并不需要关心这些。他们在意的其实只有——

让赔偿来得更多更顺利一些。

最近有一个公众号,曾经因为涉嫌洗稿被业内普遍指责,后来因为帮忙维权又被反复摩擦,这位曾经的媒体人,至今都想不通“为什么我帮你维权成功后,你却要来问我要版权费”“为什么你们一边让我曝光,一边在事情得到处理后让我闭嘴”……

其实也没啥想不通的。那个十七年前的故事,就是一个缩影。

04

后来我发现,要远离这种尴尬,只有去挑战投诉人的“成本”——要么是时间成本,要么是经济成本。我得问清楚。

有些人选择媒体曝光,说实在的无非就是为了“狐假虎威”。但你得知道,这个“虎威”媒体人自己都很少用。不然,听众热线天天都接自己这幢楼的电话,做公众号的天天都得写亲戚朋友的破事儿。

就算我遇到要投诉的,比如小区里停车位不合理,新装的防盗门是坏的,电商送来了一箱烂梨,我也不至于把它写进公众号里。因为本来就有合理的途径去解决它。

最多费一点时间。

前段时间我有个参股的公司还被敲诈勒索,事情特别扯淡,我也没多提它。因为我相信法律的公正,法治社会的基本准则,以及,我应该为此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写诉状、找律师、做公证……

只有已经付出时间成本的人,才知道媒体的力气应该花在哪里,声援的人的能力边界在哪里,而不是躺在那里说,“某某都关注你这件事了,你得帮我解决,不然我就搞搞大”。

对不起,除了我老婆的肚子,我没有帮你搞大的义务。

而经济成本,防的是那些出尔反尔。有些投诉人,一旦得偿所愿就要求发布人删帖,你不删,说“这是普遍意义可以警示他人”,他们就恶语相向,例如隐私权版权、“你都蹭到流量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来攻击,仿佛你还得支付他们稿费。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被投诉方给出了超额的补偿,直接点说就是“收买”,说“你让那个博主闭嘴,就说你之前说的都是假的”,他们就会兴高采烈,然后在曝光贴下面拼命点“举报”。

这当然是人性的恶。你根本不能靠什么倡议去杜绝它。对那幸存的1%的可声援案例,“收钱”虽然粗暴,但却很直接:第一,劳有所得从来不丢人,它和良知并不是对立关系;第二,就算你反悔了被收买了让我删,我也就当遇到了一个思路不清楚的甲方;第三,因为你有成本,所以被收买的可能就会低,至少它得覆盖这个成本。

在维权的路上,已经付出时间成本,并且愿意付出经济成本的人,至少证明他确实遇到了难处。如果这两个成本都不愿意出,动辄就喊“曝光”的人,大概率只想空手套白狼,拿你当枪使,多捞一点好处。

最近有几个作者说,“你看看,有人想帮苍生说人话,但苍生自己不说人话”。

我说,目的不一样,跑的方向当然就不一样。如果你只有“担道义”的冲动 ,那么——

你跑得越卖力,离他们就越远。

05

在琢磨是不是还要维系原创日更之前,陆陆续续回答一些读者们的留存问题吧。

上面这张截图,是最新的一个协助请求。他对我肯定是抱有信任与期待的,但对我来说,却很难给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什么问题?如何敷衍?处理到了哪一步?你的留言是怎么写的?

事实上,哪怕上面那些信息给的很具体,媒体也未必愿意参与。这并不是媒体的倨傲,而是它的职能所限——媒体确实能反映民生传递民意,但它对内容其实是有选择的,真正符合标准的大概百里挑一。

有些秉持厚黑学的朋友会说,“什么选择啊,肯定就是看和媒体关系好不好”——我不敢说一定没有,但这个推论不成立。如果它成立,那记者编辑主持人的亲戚朋友同学们足够包掉一年的节目,而且还得扩版。

所以,在寻找媒体,或者寻找协同的“发声人”之前,一定要想明白:我到底有哪些牌,值得媒体去搭理?

06

第一张牌,是正常途径的维权努力。媒体是什么?是问题的转述者、放大器,而不是解决的核心。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转述者与放大器?在确认对方“不愿听”“听不见”的情况下。

买了个不合格的商品,一不找客服二不找消协,马上一个电话找媒体,相当于孩子没考好直接找街道办一样,从流程上来说就是有问题的。当维权列入我们的行动计划,我们需要的是罗列出一系列的“相关单位”——不要怕打扰他们,不要怕进衙门,这就是他们的工作。

开发商敷衍,找房管局;房管局敷衍,打市民热线,写市长信箱……就拿上海来说,12345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处理渠道——我以前在台里工作的时候,对它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它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我家门口的交通线画的不合理,一个电话就解决了;恨,是因为它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它要求处理单位“有电必复”,还要书面的,哪怕投诉人胡搅蛮缠,比如抱怨“收听信号不好”,其实是他收音机坏了,我们也得函复过去。

维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媒体,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

第二张牌,是合理的事件尺度。媒体在维权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是“调解人”。它可以让互不沟通的双方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话,在有公众见证的情况下达成共识——这就意味着,它所能解决的问题,绝对不能太大。

比如有个女孩子被人猥亵了,家长打电话来媒体投诉说要维权——这就不是维权的问题,她们需要的是报案,让警方介入,就算媒体参与,那也是法制新闻的事情了。

该打官司去维护自己权益的时候,一定要去打官司。例如房屋的质量问题,如果产生了严重的安全隐患,违反了购房合同,没有调解的可能,那完全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

上海以前有档节目叫《老娘舅》,一位负责调解的老阿姨天天讲家长理短,帮弱势群体维权。后来这档节目关停了——它的导火索,就是把一个明显超越维权尺度、不能调解的事情放到了节目里。

第三张牌,是事件的典型意义。媒体选择一件事情,不能仅仅考虑“是不是帮消费者维权成功”,它必须考虑广大受众在看到这个事件时,有没有启发、有没有警示、有没有普遍性,也就是它的“传播意义”。

《1818黄金眼》为什么好看?因为它的故事都很有意思,都很能被传播。它要么奇特、要么古怪,跟看故事会似的。

平心而论,又有多少投诉能符合这样的要求?

再举个不古怪的例子。倘若你买了一辆电瓶车,觉得质量不好,反映给媒体,媒体可能客客气气就把电话给挂了;但倘若有五十位车主都反映同样的问题,媒体就会警觉起来:是不是设计有缺陷?是不是需要召回?是不是有更多车主是潜在的受害者?——因为可能“与更多人有关”,媒体的报道意愿就会显著增强。

“与更多人有关”是媒体的要求,但往往不是投诉人的需求。别说媒体,你让我帮忙也一样。我肯定要想:这件事情是不是和更多人有关?有没有启示意义?能带来怎样的思考?

如果没有,我也很难搭理。但这件事,往往不在投诉人的考虑范围里。

07

媒体不搭理,未必是轻视。论坛删帖,也未必是被公关。如果帖子只有文字描述和情感宣泄,没有充分的图文音视和脉络梳理,管理员也会担心它的真实性,会怀疑它是竞争对手抹黑。

但如果有了充分的图文音视和脉络梳理,其实不用通过媒体,很多渠道应该能解决问题。事实上,如果没有前面我提到的“三张牌”,媒体也很难把它作为自己的选题。

生活中总有一些误解——例如总有人觉得,能让媒体关心的事情想必“有路子”。

说实话,真“有路子”的人,要解决问题,何必通过媒体。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