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彩出尘 素壁生辉

华彩出尘 素壁生辉
2023年12月20日 17:17 今日长安事

《舞女图》中“比心”的大唐舞女。

近日,一个千年前的小姐姐“比心”的画面,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一边跳舞一边“比心”的小姐姐的形象源自唐代李晦夫妇墓出土的《舞女图》。《舞女图》是陕西考古博物馆“华彩出尘 素壁生辉——陕西出土古代壁画展”的众多展品之一。

陕西出土的壁画最早可追溯到龙山时期,最晚至清代。这些壁画年代久远,脉络清晰。展览现场,20件(组)深埋黄土多年、色彩仍然可辨的壁画依次呈现在观众面前,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湮没在时光中的往事……

时代特征与艺术特色相映生辉

古人常将自己的情感、向往、事迹寄托于一幅幅壁画之上。壁画留下的不仅有个人故事,更有历史风云变幻与社会发展脉络。

“华彩出尘 素壁生辉——陕西出土古代壁画展”以时间为线索,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以建筑壁画为主,讲述史前至秦汉之际的考古发现,同时,简述建筑与墓葬壁画的渊源。陕西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壁画出土于神木石峁遗址。石峁先民以黑色描边,并用红、黄、绿等颜色的颜料涂抹绘制出图案。

建筑壁画一般多见于宫室。1974年至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咸阳城三号宫殿遗址发现大批壁画。这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宫殿壁画。

第二单元至第五单元展示的两汉、十六国、隋唐、宋元时期的墓葬壁画,具有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

壁画自西汉起出现在墓室中,此后,墓室壁画成了考古发现的壁画的主流,内容题材有了极大创新,包括星宿天象、劳动场景、百戏杂技、车马出行、门吏侍从、孝子贤妇、经史故事等。

展览上,与“邠王”相关的几幅壁画极为有趣。《邠王力士图》中,力士左手持盾、右手扬剑,旁边题写有“诸观者皆解履乃得入”,意为“想要进入墓室,请脱鞋入内”。有学者推测,这座墓葬在建好后可能向亲友或邻里开放过一段时间。

明确出现画师的壁画非常少见。《邠王与郭将军宴饮图》中出现的画师自画像,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早期的画师自画像。

“西汉时期的壁画基本上都可以单独成幅,故事的关联性不强,但几乎每一幅都有相对独立的主题。”陕西考古博物馆展览陈列部负责人王沛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战乱频繁,直至北魏时期,壁画墓才重新在中原地区开始流行。在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陕西出土的北朝壁画也带有鲜明的宗教和异域文化色彩。

隋唐壁画是陕西古代壁画的高峰。规模大、等级高的唐代壁画墓多出自陕西。基于唐人“墓为真宅”的观念,墓葬的建设仿造墓主人生前所居住房屋的结构。墓室、墓道壁面多绘制壁画,壁画内容丰富多彩。这一时期的壁画是阶级等级和制度的体现。

出土于浐灞生态区白杨寨墓地的中晚唐时期的《出行仪仗图》,由左向右依次绘有开路童子、抬轿人、牛车、骑马者等。“《出行仪仗图》非常珍贵,即便是用数字打印的方式,我们也想展示给大家。考古人员发现的晚唐时期的壁画数量稀少,像这样保存完好、色泽鲜艳的实属少见。”王沛介绍,“该墓葬的另一幅壁画上还出现了备茶题材,这在唐代非常少见。这幅壁画是西安地区发现的首个唐代备茶题材的壁画。”

宋元时期,墓葬壁画的主题又回归现实生活。壁画通常以墓主为中心,将其生前常见或具有重要意义的场景重现在壁画中。这一时期,壁画绘制技艺进一步提升,人物生动,色彩丰富,意趣盎然。此外,元代的壁画虽保留了宋代的特征,但体现出更多草原文化的元素。

12月11日,陕西考古博物馆展览陈列部负责人王沛在讲解《出行仪仗图》。

展示壁画最真实的笔触

此次展览所提的“出尘”一词,一语双关,既有考古出土之意,也有形容壁画出尘绝伦之美的意思。素壁,又称“白壁”“粉壁”,频见于唐宋咏壁画诗中,体现壁画流光溢彩和艺术水平的同时,也体现了壁画绘制技法。

以往的壁画展示大多突出艺术、审美方面的成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库藏的壁画,时代跨度大、保存状况好、学术价值高,是展示、研究中国壁画不可多得的材料。策展团队希望本次展览从考古和文物保护研究的角度,在展示壁画艺术和审美的同时,展出不同时期壁画题材的演变、空间布局的含义,以及通过考古和修复发现的壁画绘制技法的线索。

如何才能拉近观众与壁画的距离、让观众享受壁画的魅力呢?为此,展陈团队在设计方面展示出许多巧思。

展览前,策展团队量好了每一幅壁画的尺寸和所需空间高度,为壁画展览量身定制支撑支架,在保证壁画安全性的同时,将壁画尽可能贴近展柜玻璃,展示壁画最真实的肌理与笔触。这些展品穿越时空依旧生动,历经漫长岁月仍然光彩熠熠。而展陈手段,为观众带来了最佳观赏效果。

“我们在灯光和展厅空间选色上煞费苦心。展厅的空间色调选择了灰色调的绿色,看起来较为清新,不压抑;灯光方面,在满足壁画展示照度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的明亮度,使观众参观时更加舒适。”王沛说。

虽然经过修复,但部分壁画仍旧无法完美还原。因此,展陈团队在壁画图解中加上了壁画的线图,以便让观众能看清壁画的内容。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展厅内还精心设置了沉浸式数字空间,如韩休墓壁画观赏、石窟寺漫游等。观众可以进入墓室、壁画修复实验室、石窟寺内沉浸式参观体验。

12月11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严静(左)和同事在修复壁画。

高科技让壁画栩栩如生

由于壁画的脆弱性,展厅内对于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因素的要求较高。展陈团队邀请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严静作为技术指导,为展厅内的文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严静特意提到出土于旬邑百子村东汉墓的《邠王力士图》,指出其特殊之处:“这幅壁画修复于2000年,而且是由中德合作进行的。我们从德国文物保护工作者那里学到了很多新的技术,之后将这些技术运用到了工作中。在此之前,我们在修复壁画时使用的支撑体一般是木板或石膏板。这些材料重量大,不耐潮、虫,不够坚固,都不是非常理想的支撑体。”修复《邠王力士图》时,壁画修复团队引进了新的支撑体——蜂窝铝板。这种原本用于航空领域的材料轻便、平整、耐用,优势非常明显。自此,这种新的支撑体被广泛应用在壁画修复领域。

严静告诉记者,三楼展厅的蒲城洞耳村元代壁画也是壁画修复展示的一幅精品。蒲城洞耳村壁画墓是陕西省内少见的一座保存完整的元代壁画墓。墓葬内壁画绘制精美,保存完好,色彩艳丽,堪称国内现已发现的元代壁画中最精彩的一例,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针对它的保护利用也堪称范本。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此基础上提出“复原性整体搬迁”的壁画保护模式,在最大限度保存壁画原始信息的基础上,在考古现场完成壁画画面、地仗层、支撑体的科学化保护和信息提取。

洞耳村壁画展陈处挑高9米,观众仰头便能观看到整座墓室的完整壁画。展厅通过文字、图版、模型、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展现了该墓葬壁画的考古学及文物保护信息,并利用三维声乐影像投影技术,使壁画栩栩如生。

严静说:“我们希望更好地保护、展示与利用壁画这种脆弱质文物,肩负起我们的责任。”(记者 赵茁轶 实习生 辛悦萌 郭炫宇)来源:陕西日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