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银行,宁静致远

广州银行,宁静致远
2025年01月22日 15:00 财银社

在经过漫长的16年IPO长跑后,广州银行在1月17日主动按下了IPO进程的“终止键”。对于广州银行而言,主动撤回IPO申请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选择。

回溯过往,自2009年重组之后,广州银行就立下三年内上市目标,历经多次高层表态、成功受理等关键节点,却又因财务资料过期、申报会计师更换等原因数次中止。

与其说广州银行梦碎IPO,倒不如说此次主动终止是梦醒时分,在过去若干年中,IPO仿佛成了广州银行的一个魔咒,三任领导都围绕此目标拓展业务,但最终却深陷这个怪圈之中。

1998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广州商业银行两家支行违规账外经营案暴露,受此影响全行立刻陷入到流动性危机当中。据彼时的媒体报道称,广州商业银行200多亿元资产几乎全部为不良资产,每天靠央行再贷款和高息拆借保开门,资金头寸缺口40多亿元,累计亏损20多亿元,关闭银行的计划也被提上日程。

此事惊动高层,作出批示要求人民银行和广东省、广州市采取措施处置和化解金融风险,其中包括派驻现场监管小组、调整领导班子。

2001年4月,姚建军临危受命,与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监管骨干成立了5人小组,由其担任组长。7月,他正式被任命行长进驻广州市商业银行,2004年又获任董事长。

姚建军在任期间,对广州市商业银行进行了刮骨疗伤式的改革,彻底整顿和重组,将该行从濒临破产到扭亏重生再到盈利飞升,创下了为业界称道的“广商行现象”。

到2009年,该行总资产突破千亿大关,前三季度净利润超过6亿元,资本充足率达到监管要求,不良率大幅下降。也是这一年,广州市商业银行正式更名广州银行,姚建军继续掌舵,成为该行首任董事长。

同年,姚建军公开表示:经过数年的艰辛努力,广州银行从曾经全国最差的银行之一,到现在生机勃勃,从每年亏损7亿到现在盈利预计10亿,各项监管指标按照监管要求,达到了上市银行的平均水平,也进入了一个好银行的行列。

同时他也正式提出了要从区域性银行发展为全国性一流上市银行,计划三年内公开上市,但直到2016年退休,他也未等到广州银行上市,并于2023年末落马。

事实上,当时广州银行的股权过于集中,广州市国资企业广州金控曾一度实际持有该行超过92%的股权,这也成为了其上市道路上的一大阻碍。因此股改也成为了其接任者黄子励继续冲击IPO的首要工作。

2018年,在其带领下广州银行完成百亿增资扩股,引入南方电网、南航集团等7家机构投资者,同时大股东广州金控转让部分持股,广州银行股权集中度问题得到改善,在股权结构调整完毕后,广州银行也于2020年6月正式提交招股说明书。

在提交招股说明书后,黄子励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由继任者丘斌继续掌舵圆梦IPO,为了快速积累资本从而实现IPO,广州银行将目光放在了房地产等大客户身上。

据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广州银行向最大单一客户发放的贷款和垫款余额占广州银行资本净额的4.65%,广州银行向最大十家客户发放的贷款和垫款余额占广州银行资本净额的36.48%。

2014年,首任董事长姚建军在公开采访中提及对房地产风险的态度,直言“在我当行长的四年和当董事长期间,房地产的贷款项目统统枪毙!这样做虽然比较过分,但有其他项目为什么不贷其他项目”。

显然,其继任者并没有听取姚的建言,并“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截至IPO报告期(指2020年、2021年、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各期末,广州银行房地产业公司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4.03亿元、9.56亿元、10.62亿元和11.75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14%、2.23%、3.23%和4.41%,广州银行房地产业公司的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均在持续上升。

因房地产业单个客户的贷款金额较大,单个客户的贷款降级为不良贷款,会导致整个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大幅增加,2023年度,广州银行房地产业共有8户发生不良贷款,其中4户为2023年新增的不良贷款,增加近一倍。

在这些房企中,不乏恒大、宝能、广州粤泰等行业知名大雷。

这些大客户不仅没有帮助广州银行实现资本积累,反而成为了拖垮该行的大雷,在其重点发展的南京地区,包括江苏雨润肉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三胞集团有限公司、苏宁电器、南京源鼎置业有限公司等,频繁出现债务风险,而广州银行则精准的踩到了这些雷。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州银行在押宝大客户的同时,零售业务方面也一路狂飙,根据历年财报显示,2018年至2023年,其个贷占比分别为:41.16%、45.06%、46.59%、45.74%、41.09%以及39.70%。

零售业务的一路狂飙,也成为广州除房地产外的第二大隐患,2020-2023年6月末,该行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 11.89 亿元、15.95 亿元、29.35 亿元和 38.32 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 1.67%、1.79%、2.89%和 4.11%,不难看出,2022年以来信用卡不良率大幅上升。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在2020年个贷占比达到46.59%后,广州银行显然意识到了零售业务的危机,因此也在后续开始逐年下降占比。

无论是押宝房地产亦或是重拳出击零售业务,本质上都与广州银行企图通过“走捷径”的方式快速积累资本,从而实现IPO的倾向性息息相关。也正因如此,当他们的两大法宝纷纷失灵后,广州银行频频折戟IPO也成为了早已注定的结局。

2024年11月13日,李大龙被正式任命为广州银行董事长,这位常年就任于广东地区的老银行人,上任后的第一个重要决定便是主动撤回IPO申请,这也给市场释放了一个重大信号:广州银行将不再以IPO作为其核心目标。

无论自上世纪80年代末城市信用社,亦或是新世纪以来遍地开花的城市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促进地方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

城商行通常具有较为灵活的服务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当地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金融支持。因为更加扎根于所在的地区,城商行具有本地化优势,更了解当地市场需求,能够提供更为贴近居民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作为广州“制造业立市”的大战略,多年来广州始终以制造业作为重中之重,但反观广州银行近年来的贷款去向来看,截至2023年末对于制造业的贷款虽较上年度增加0.53%,但占比依旧仅为4.11%。

而广州市在达到三万亿GDP后,也表示当前广州经济运行仍处于动能转换、结构调整的关键期,面临行业修复不平衡、新动能未能有力支撑增长等问题。接下来,要加强对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的政策支持,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也给广州银行带来了“重新上车”的机会,在不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的同时,广州银行也势必将释放出更多的放贷空间,通过调整放贷结构,如何更好的立足广州、服务广州,与这座三万亿的城市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才是正确道路。

《戒子书》中曾提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对于广州银行来说,主动终止IPO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几年在新掌门人李大龙的带领下,广州银行值得期待。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