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勘探:这是他们带给鄂西山水最惊奇的礼物

绿色勘探:这是他们带给鄂西山水最惊奇的礼物
2024年08月27日 16:47 环球微博新闻

(黄兵 唐仲松) 二仙岩矗立在云端之上。左脚湖北,右脚重庆。站在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向北眺望,位于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境内的二仙岩,直线距离似乎不到一公里。

这里保留着全国唯一、世界罕见的清代地震遗址,也是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江汉分公司咸丰二维项目部的主营地。

从这里出发,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中途路过已获得工业气流的鄂咸页1HF井,登顶海拔1600米以上的二仙岩,大约需要两个小时的车程。

听不到隆隆的炮响,看上去是那样的平静。

早在今年四月初,这支页岩气勘探队伍就悄悄进驻二仙岩地区,按照中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的安排部署,在鄂渝交界实施13条测线200多千米的二维地震勘探,其中9条测线穿越二仙岩湿地保护区。

转战半个世纪,绿色勘探是他们和他们的战友们带给这片山水最惊奇的礼物。

鄂西山水之间,书写油气勘探传奇篇章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1970年10月,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江汉分公司就派出两支地震队挺进鄂西,在利川等地向海相勘探领域发起挑战。

1971年5月,利川建南建3井喷涌出滚滚气流,这是湖北省第一口工业气井,从而发现了建南气田,打开了海相勘探未知领域,为今天涪陵页岩气田大开发播下了一颗绚丽的火种。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60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基于对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形势的判断,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石油勘探挥师东移的战略决策。

一大批勘探工作者满怀为国家寻找大油田的一腔豪情,来到水网交织,沼泽遍布的古云梦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烙下了石油人的第一抹脚踪。

1961年10月,原石油部批准成立江汉石油勘探处,1962年起,从全国各地抽调55支地震队云集江汉,拉开了江汉盆地大规模地球物理勘探找油找气的序幕。

1963年6月,202地震队发现钟市鼻状构造。

1965年9月,钟11井喜获自喷油流,这是我国中南地区首次获得工业油流,标志着江汉油田的发现。

1969年8月,15支地震队在潜江凹陷开展会战,历时一年零五个月,探明我国南方第一大油田王场油田、钟市油田,将光明、高场、熊口等十个油区连成一片,一个年产原油100万吨规模的油田已经形成。

与此同时,一场声势浩大的油气勘探大会战也在鄂西展开。

4000多名来自五湖四海的石油人,来到了利川建南狭长的沟壑幽谷中艰苦创业。

当时,江汉物探人在利川建南、忠路等乡镇实施了多期石油地震勘探项目。他们逢山过山、逢水过水,为建南气田,以及此后石炭系第一口气井—建13井的发现,做出了卓越贡献。

截止目前,建南天然气田累计生产天然气30余亿立方。

半个世纪以来,江汉物探人立足利川,在齐岳山深处、武陵山余脉,不断书写中国油气勘探的传奇篇章。

2012年,为了实现天然气大发展的夙愿,这支勘探铁军走出利川,成功参与了中国首个具有年产百亿方天然气能力的大型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的勘探。

但是,鄂西是江汉物探人出发的地方,他们始终没有忘记鄂西人民长达半个世纪的支持和帮助。

2020年,江汉物探人回归利川,拉开了鄂西页岩气勘探序幕。

2021年,提交红星地区页岩气预测储量千亿立方米,填补了国内二叠系页岩气勘探开发空白。

2022年,确认红星地区页岩气控制储量600亿立方米,标志着该地区二叠系页岩气勘探开发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2023年,100多号江汉物探人开进利川白鹊山,在此实施利川二维地震勘探项目。

科技创新是油气勘探之魂。

如今,他们带来了中石化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石油地震勘探检波设备--无线节点仪,挥师咸丰境内的二仙岩实施二维地震勘探。

守护鄂西的青山绿水,江汉物探人再次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绿色勘探,让当地人过上了向往的生活

四面悬崖峭壁,山顶平坦辽阔。

登上二仙岩,恍如抵达了一座红尘孤岛,又像是搭上了一艘巨大的星际航船。

穿行在二仙岩连绵的山峦间,只见波光潋滟,不时有袅袅的白雾的从身边升起,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鲜香,仿佛置身于仙境一样。

听不到隆隆的炮响,看上去是那样的平静。

若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在这片近乎原生态的湿地上,1000名物探队员消失在深山密林中,布设检波点7万多个、炮点1万多个。

勘探资料采集项目工区涉及咸丰县的高乐山、曲江、坪坎营、大路坝、清坪等8个乡镇区。

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江汉分公司咸丰二维项目经理高辉说,半个世纪以来,江汉物探人在鄂西这片土地上打井放炮,勘探油气,不仅和当地人建立很深的感情,还为当地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当年,第一批江汉物探人从号称“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来到鄂西,一年难得回几趟家,不少物探队员与当地居民结婚成家。

为了找油找气,他们都曾睡过老乡的牛棚、猪圈,爬过数不清的山路、悬崖…… “走一路,红一线,驻一地,红一片”,他们用行动让人们读懂了什么是“铁人精神”。

同时,天然气田的发现,促进了鄂西经济社会发展,油气勘探是“大兵团作战”,一个采集项目需要数百甚至上千季节性用工,当地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还有一个很直观的改变就是当地的群众用上了天然气,再也不需要上山砍材割草,烤火、做饭烟熏火燎。

这样,很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如今的鄂西,山上草木茂盛,河里清水长流,吸引了更多海内外人士前来避暑旅游。

值得一提的是,钻孔激发震动这一油气勘探传统的作业方式,乍一听,似乎会对生态造成巨大的破坏。事实上,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最有效的勘探方法,不会造成山体滑坡,更不会对房屋建筑物造成损害。

目前,这项技术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人就是利用这种勘探方法发现了大庆、胜利、辽河、新疆等大油田和气田,美洲、欧洲、海湾等国家和地区也都是采用钻孔激发震动的技术进行石油勘探。

他们还建立了一套严苛的绿色勘探标准。

比如,测线穿过森林保护区,采用先进软件进行变观设计,偏移炮点;测线穿房屋、水库提坝等,在规定的安全距离外实施打井、放炮作业;给风动钻机安装“吸尘袋”,将钻杆破碎地下岩石过程中上返的扬尘导入地下,有效避免了粉尘污染;使用最先进的节点仪采集资料,变传统有线传输为无线接受并存储,减少了对植被的踩踏;改进扪井工艺,实施“三把草”扪井法,防止放炮激发时泥浆冲出井口;施工完毕,对每一个施工点恢复、还原,等等。

如今,我国的油气勘探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许多新设备、新工艺已步入世界前列。

承担此次二维勘探项目的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江汉分公司,是国家四部委联合授予的“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也是连续四届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文明单位”。

技术的进步,让绿色勘探愈加精彩。

二仙岩作证,中石化自主研发设备的神奇魅力

1300多名勘探工人,宛若天兵天将散布在二仙岩的各个角落。

这片以二仙岩命名的群山,有着国内罕见的地质地貌,虽平均海拔只有1650米,但山体大多犹如刀劈斧砍形成绝壁,仅绝壁海拔就达1000米以上,在这样的悬崖峭壁上施工作业,这是物探队员必须面对的难题。

其实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犹如层层山峦,山川、瀑布、断崖;村庄、桥梁、无人区;当地土家人种植的茶叶、烟叶等植物,这些都是绕不过的必解题……

绿色勘探绝不能伤害这里的绿水青山,更不能让百姓的利益受损。于是,在这片绿荫如盖的群山中,出现了一幕原始劳作与高科技勘探合奏的行进曲。

在无人区,队员们找来了当年上山狩猎的老乡做向导,从他们那些即将抹去的记忆中,仔细辨认上山的野道;1000多斤的钻井设备被卸成6块,用雇来的骡子和马匹搬运至施工点。

逢山绕山,逢水过水,头顶有高端无人机探路,途中是人畜并行,勘探队员淌着山涧的溪水行进,走完一条测线往往需要两、三天时候。

他们所做的一切,就像在医院里医生给人体做CT一样,要在这里给地下的岩层“望闻声切”,寻找深埋在地下千米之下的宝藏——页岩气。

这支勘探大军运用的勘探原理,堪比一场“人工地震”。他们将炸药一一埋到事先打好20多米深度的井口中,运用电子信息发送指令引爆,随着一声闷响,一场“人工地震”就发生了。与此同时,产生的地震波向下传播数千米后,被相关地层反射回地表,由布设在地质目标区域测线上的上万个节点仪器设备采集记录下来。

这种地震波的反射,常人几乎感受不到,而仪器却能将它放大一百万倍。这样,石油工程师们就能通过地震波反射的数据在计算工作站通过数字处理,然后建立数字地下模型,探寻地下几千米的油气构造踪迹。

与往年不同的是,此次二维地震勘探,采用的是国内一流的中石化自主研发的智能检波设备——节点仪。

这套设备的应用,运用充分体现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新质生产力。

24小时不间断采集数据;GPS授时、微秒级起爆,让整个采集过程赋予了数字化、智能化功能。

信息化通讯改变了过去的中转通讯模式,减少了无效沟通,确保了指令的正确率。

可视化贯穿于每一个施工作业环节,排列、布点、药量视频一目了然,位置信息、控制偏差,可视可控。

以前的油气勘探采集,检波器与检波器之间都要用电缆线连接,并与专门接收地震波信号的工程仪器车相连;这样一个巨大的地震波信号接收网络,一旦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工地所有员工都得停工待命,待检修完成后才能继续运行。

有时候,为了架设电缆还会穿鱼塘、过工厂,甚至还会封山围林。

现在不一样了。

智能节点仪设备的运用,使效率和精度得到了提高,还最大程度地减少了野外踩踏,对生态的破坏。

半个世纪以来,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江汉分公司一直在科技创新之路上奋力前行,缔造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奇迹——

1973年3月8日,我国第一张数字地震资料水平叠加剖面图在这里诞生;

1975年,江汉1-5型地震勘探轻便钻机试制成功,从此结束了物探打井“手推磨"的历史;

1976年,国内最先进的150-4电子计算机在这里开始运行;

1979年,《石油地震勘探数字处理方法和程序的研究》两项科研成果获得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0年8月,运用150-4计算机圆满完成国家发射运载火箭部分算题任务,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嘉奖;

1993年,运用大型可控震源在沙市城区成功进行三维地震勘探,中央电视台报道称这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7年,南方灰岩出露区第一条可供解释地震剖面在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上展出;

2017年参与“涪陵大型海相气田高效开发”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8年,主持“长输油气管线多元信息采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获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每一次出征,江汉物探人都刻下了对美好山河的炽爱

不止是鄂西。

面对人多油少的现实困境,江汉物探人在油田“走出去谋发展”战略布局中,一直担当拓展能源版图的急先锋,寻找能源接替区块的铺路石——

从1992年冬季开始,10支地震队和一支重磁力队,奋战在山东莱州湾畔的盐碱滩涂,精查八面河地质情况,落实含油构造35个,提供探井和扩边井74口,为八面河油田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00年4月,勘探队伍向陕西黄土高原进发,首次在安塞坪北地区采用高分辨率二维地震勘探,拓宽了对黄土塬地区的勘探认识,为国内首个特低渗透油田的建成做出卓越贡献。

风雨中洗礼,汗水中磨砺。

江汉物探人构建起全方位项目管理体系,先进装备、科研团队、质量监督,HSE保障,多头并进,形成强大矩阵,凝聚巨大合力,在“走出去”战略中踏浪而行。

在西藏阿里地区羌塘盆地,这个生命的禁区,江汉分公司322重力队首次开展油气勘查;在西部大漠戈壁,多支地震队用炮声叩击宝藏的大门。

截止目前,江汉勘探铁军的足迹踏遍了海南、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等27个省市自治区的山山水水,为西北油田、普光气田、涪陵页岩气田等一批油气田的发现和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奋斗与梦想相连,国内与国外并进。

2005年12月19日,江汉物探人举行庄严仪式,为赴缅甸施工的101名将士壮行。承载着几代勘探人开辟海外市场的梦想,将士们立下铮铮誓言:牢记责任,不辱使命,坚决打好走出国门第一仗。

缅甸丛林一战成名,将士们在风云激荡、竞争残酷的国际勘探市场绽放光彩,高奏胜利凯歌,展示中国力量。

在海外市场地震业务捷报频传之际,非地震业务紧随其后,实现零的突破。

2010年7月,322重磁队成建制挺进中亚,在伊朗高原大显身手,打响品牌。

印度洋西部的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是非洲第一、世界第四大岛屿。2012年7月,一支以80后大学生为主体的重磁电勘探团队,在这个岛国最炎热的半荒漠地区开展了一场大规模、大纵深的鏖战。

对于这个非地震工作量和合同额创历史之最的海外项目,物探铁军主动抬高标准,对每一个物理点采集,遵循“宁走千步远,不偏一个点”的“军规”。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白天过三伏,夜晚熬寒冬”的岁月可以作证,他们是一支作风顽强的铁人后裔;生长于斯5000年的猴面包树可以作证,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穿越过一群拼搏奉献的平凡英雄。

但无论身在何处,他们都心怀中石化“为美好生活”加油的企业使命,把爱惜生态、保护环境作为重中之重,演绎了一个个中国传奇。

坚韧奋进,敢为人先。

这些年,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江汉分公司党委坚定不移推进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发挥特色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构筑“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并重,主营业务与服务业务并进,系统内市场与系统外市场并举”的发展战略,培育“杀手锏”独有技术,精准把握市场特点和规律,挖掘潜在需求,加速新业务拓展。

一次次出征,一次次创业,江汉物探人都刻下了对美好山河的炽爱。

(本文部分图片由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江汉分公司提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