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爷叔玩转“中国式乐高”,王震华:榫卯是老祖宗的智慧丨封面深镜

上海爷叔玩转“中国式乐高”,王震华:榫卯是老祖宗的智慧丨封面深镜
2024年05月09日 23:29 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王一理

中国古建筑为什么能抗震?古建筑真的可以不用钉子吗?最近,一位在社交平台上的“木痴”老伯向大家进行了开课解答......

工程技术出身的王震华,自学榫卯50年,早已手握多项专利技术。他在短视频中将全榫卯结构微缩作品一一拆解,向网友娓娓道来中国古建筑背后的东方智慧。在王震华看来:“技艺是术,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可以传授。文化是道,是更高层次的规律,需要靠悟。我们要传承的,是建筑背后的精神和思想。”

王震华线下讲座

5月8日,当封面新闻记者首次联系王震华时,在说明来意后,电话那头的他屡次向记者道谢,“榫卯汇集了古人的智慧,它就在我们身边,只是很多人不认识,所以一定要把这个文化发扬下去。”他说。

榫卯,方寸间求“和”

“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在追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榫卯,作为中国传统木作的一种结构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为“卯”。无需金属连接,却在方寸之间展现了力与美的结合,是中国古代匠人的智慧结晶。

“大家对榫卯有很多误区,它不是简单的凹与凸。”王震华告诉记者,榫卯并不等于木头,它与材料无关,而是一门工程技术,按需而来,没有固定形式,越简单越智慧。王震华以电饭煲、烧水壶等小家电的盖子为例,指出它们实际上就是直榫和物理弹性的一个结合。“所以,榫卯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作品零件

“中国建筑最美的地方在屋顶,分量最重的地方也在屋顶。”王震华坦言,榫卯并不是严丝合缝,而是摇晃的,很多建筑外面的柱子右侧角,从而使建筑中心下移。也正因如此,才使得我们的古建筑能够在地震中屹立不倒,为后人留下宝贵历史财富。

虽说王震华的微雕作品是全榫卯结构,但是他也特意强调,古建筑不是完全不用钉,而是在平面的地方用了大量的钉。王震华说:“比如我的祈年殿金柱构架系统,所有的柱子和额枋之间都是和古建筑一样燕尾连接,但是由于要加瓦片,所以要对额枋做一点变形,不过在实际的古建筑中,则是用钉子来加固瓦片。”

恐高的工程师转头成了“木痴”

靠自学就能实现对榫卯和微雕技艺如数家珍?实则不然,王震华除了热爱,还离不开他曾经的经验积累,用他的话来说:“干我们这个是需要门槛的。”

王震华出生在上海闵行,16岁时跟随一位80岁修复古建筑的老木匠学手艺,不过修复古建筑难免需要登高,所以有恐高症的王震华在坚持了三个月后,最终放弃了这个职业。后来,王震华改学机械设计,大专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工程师。

然而多年来,王震华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国古建筑构造的钻研。1982年,他开始购买梁思成的著作,在工作之余潜心研读梁思成的建筑思想。“他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建筑家,我追随他已经四十多年了,我到现在还记得我第一次买的他的书,价格是七块四。”

当被问到何时才全身心投入钻研榫卯结构时,王震华依旧清晰地记得那天的日子:“2010年,10月26日。”52岁那年,王震华在青浦区白鹤镇胜新村的一间民宅里,正式开始研究微缩营造技艺。直至开始“闭关”,王震华才发现,原来古建筑微缩营造技艺大有门道,每一个作品的诞生都要经历五个步骤:现场采风、视觉修正、二次设计、准备工具、打磨。“我有几百把刀,有时候需要将建筑原型微缩至零点几毫米,这都是很考验基本功的。”

王震华微缩祈年殿作品被认定为第四批上海市工艺美术精品

2016年,王震华凭借榫卯营造技艺创作的一座微缩81倍的天坛祈年殿模型,获得了“2016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会金奖”。这是他历时5年,用了7108个零件、10万道工序才完成的作品,而这当中,最小零件宽度只有2毫米。

在王震华家中挂着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木痴大师”,这是他因全榫卯结构微雕作品走红于网络后,过去的老同学送给他的。在聊天中,记者也对他社交平台的账号名称“木痴王震华”的由来提出了疑问,原本以为王震华分享一些曾经“痴狂”的经历,但他却打趣道:“我其实不太喜欢这个名称,我的精神挺正常的,还没到‘痴’的地步吧。”

“微缩营造很难,我到现在都没招到学生”

自从古建筑微缩作品在国际舞台上展露锋芒,加之国内鲜少有专门从事这项技艺的手艺人,从天南海北、各行各业来向王震华拜师的学生络绎不绝。从2018年起,他开始收了几个亲传弟子,这当中除了有学工程出身的,也有医生、记者和留学生等,有时还有一些家长还会带孩子来上体验课。

微缩作品局部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建筑构造技艺传承遇冷的当下,王震华却要求他现在这几位学生现阶段不能把这门技艺当成职业。“一是他们目前也不至于站在我上面的位置,二是他们现在最重要的是赚钱养家。”他认为,学这门技艺需要在没有任何负担的时候,才能心无旁骛地去钻研。所以在他看来,如果要论现在能完全跟着他学手艺的学生,“还没招到。”

2023年,王震华在学生的帮助下发了第一个短视频,讲述古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迄今已发布了100多个作品。在这些视频里,他解答了人们对榫卯的误区,讲解了祈年殿模型中花两年心思制作的仅手指宽的零件,揭开了古建筑构造的神秘面纱......根据王震华的描述,现在他每一次直播讲课,总会有几百人的在线观看,谈及此,他也很是欣慰:“老祖宗的智慧需要传承,我在自学时就走了40年的弯路,希望大家看了我的视频后能少走一些弯路。”在他眼中,比起学技术,建筑背后的理念、思想才更为珍贵。

微缩赵州桥作品

今年66岁的王震华,继5年制作微缩祈年殿,3年造微缩赵州桥后,他的脚步仍未停歇,微缩营造岳阳楼正在进行中。岳阳楼是中国古建筑代表作之一,更因一篇《岳阳楼记》有了更深的文化底蕴。过去几年,王震华多次往返岳阳,反复设计酝酿。采访中,他向记者透露,这个岳阳楼将是他最后一件作品。

封面问答

封面新闻:您目前做的这些作品会面向市场进行售卖吗?

王震华:基本不会,我会留给我的后人,这些都是无价之宝。

封面新闻:这些作品在需要展出的时候,运输过程是否会需要多重保护以防不慎损坏?

王震华:其实这个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麻烦,相反我的作品还经常拿出去展出,因为这些作品在运输的时候,都是先拆了,然后到现场去拼,其实还挺方便的。

封面新闻:您之前说做你们这行是有门槛的,那您在收徒的时候有什么考量的标准吗?

王震华: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手艺,我很喜欢高职的学生,他们有理论和实践的储备。如果你来了连一些基本的材料和力学知识都不懂,很难学好这个技术。

(图据受访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