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蜀道走向世界 眉山学子苏轼进京“考公”走的哪条路?

从蜀道走向世界 眉山学子苏轼进京“考公”走的哪条路?
2024年05月20日 15:47 封面新闻

金生杨教授讲解苏东坡经行的蜀道路线。

封面新闻记者 王越欣 李庆 摄影报道

自古文人出蜀、入蜀,大体都离不开重要通道——蜀道,苏轼自然也不例外。

苏轼一生多次往返于蜀地,陆路水路都曾走过。公元1056年,首次踏上蜀道的苏轼进京赶考名满京华,眉山苏轼自此走向全国,走红世界。

苏轼的这条“成才”之路走的是哪条蜀道?苏轼一生共有多少次踏足蜀道,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5月11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西华师范大学蜀道研究院,通过该院副院长金生杨教授的讲述,了解苏轼与蜀道的不解之缘。

金生杨教授接受封面新闻专访。

一生五次出入蜀

青年苏轼的得意与失意,蜀道都见过

从2008年开始,金生杨就致力于蜀道的研究。在他看来,蜀道是个内涵极其广博丰富的概念,从广义上讲,从四面八方进出四川的道路都可称为蜀道,无论水路、陆路;而狭义上的蜀道也是通常学术研究中提到的,是指翻越秦岭、巴山,沟通关中平原、四川盆地的古代官方交通要道。历史上,著名的蜀道主要有7条,即翻越秦岭由关中通往汉中的故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翻越大巴山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

“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蜀道难》,他笔下描写的‘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正是金牛道中的一段。”金生杨说,虽然李白是否实地走过金牛道还有待考究,但苏轼却是真正从金牛道走出来的人物。

古蜀道示意图。

金生杨表示,苏轼一生有五次出入蜀地,而这五次主要集中在苏东坡的青年时代。那个时候还不叫苏东坡,而是眉山苏轼。苏轼青年时代三次离开家乡进京赶考并出仕,后因母丧与父丧两次返蜀。“苏轼走过狭义上的蜀道三次,水路走了两次,如果从广义上来讲,苏轼五次都经行了蜀道。”金生杨说,以这个角度来说,青年苏轼的大喜与大悲、得意与失意,蜀道皆为见证。

三次陆路两次水路

苏轼蜀道之旅短则两月余,长达近一年

那苏轼一生的蜀道之旅都走了哪些地方,具体路线又是怎样?根据多年的研究,金生杨以苏东坡年谱为序,进行了梳理与回顾。

嘉祐元年(1056)三月,为了两个儿子的前程,因落第准备“摆烂”的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一同进京赶考。

从眉山到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有水路与陆路可选。蜀道虽然难走,但距离短,用时少;再加上唐代和北宋前期的修建维护,蜀道的通行难度已大为降低。为了尽早到京师,父子三人选择了从蜀道出川。

在此之前,三人先去到成都拜谒了益州知州张方平,拿到介绍信后更是踌躇满志,从成都出发一路“狂兴”,过剑门、经扶风(实凤翔府城)、长安,再过渑池,最后于五六月间抵达京师,全程用时两个多月。

三苏父子雕像。图据三苏祠

来到京城之后,三苏父子的才华轰动文坛。第二年,苏轼兄弟更是同时高中进士,名满天下。但正当三人春风得意之时,却收到了程夫人病逝的消息,父子三人于嘉祐三年(1058)十二月仓惶返回眉山,这便是三苏第二次经由蜀道。

处理好程夫人的后事后,嘉祐四年(1059)十月,父子三人再次进京。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进京三人走的是水路,即坐船下岷江,过三峡,在江陵过完年再陆行北上京师。这一路,因家事已了,也无急召催促,三苏兴致大好,把路上的风景看了个遍,也把长江沿岸的古迹名胜写了个遍,用时大概四个月。

谁知六年之后(1066),五十八岁的苏洵病逝于京师,苏轼兄弟在六月送父亲魂归故里。苏轼他们仍由三峡取水道入川,经泗州、洪泽、樊口、石首、江陵,溯长江而上。这次返蜀因走水路,又扶着苏洵灵柩,苏轼等人走了十个月才回到眉山。

而苏轼、苏辙再度出蜀则是在熙宁元年(1068)十月,两兄弟守孝完后,再次奔赴蜀道,离眉赴京。他们到成都后再经广元昭化,继续策马东行至凤翔,然后过长安抵达京师。

这次出蜀之后,苏轼再也没能回到家乡,千年蜀道再也没有等来苏轼的身影。

苏东坡写的蜀道相关作品。

蜀道之于东坡

东坡之于蜀道

金生杨表示,根据现有资料研究,可以发现,苏轼三次陆路出入蜀所行经的路线,与蜀道中的金牛道、故道大致吻合,而这也正是北宋时期的出入蜀官道。《宋会要辑稿·道路》记载,北宋时,“入川大路自凤州到剑门关直入益州,路途遥远,桥阁约九万间”。

事实上,蜀道之于东坡,不仅是他走向世界的一条物理层面上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蜀道也成就了东坡。金生杨说,因地势四面环山,蜀地虽少受战争侵扰而得以发展,但却也颇为闭塞。条条蜀道的开辟不只是将秦蜀两地连接起来,蜀地开始融入首都的“朋友圈”,中原文化更是顺着蜀道传入蜀地,也为文人入蜀、深植文化基因提供了现实可能。身处蜀地的苏轼从小也能接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原文化,这也为他乃至苏洵、苏辙见识的积累、胸襟的开阔、深邃的思想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而反之,东坡之于蜀道,亦有诸多贡献。“无论是行走在蜀道的那段时光,还是任职于蜀道线上的凤翔府的日子,还是往后回忆家乡的生涯中,苏轼写了不少诗文涉及蜀道。”金生杨说,这些文学作品为认识传播蜀道、考察研究蜀道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同时,苏轼还为蜀道的发展建言献策过。苏轼认为,修缮蜀道交通设施是地方官员应有之责,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来往行人服务。苏轼还曾上言皇帝,主张保持乃至提高官员在道路上的待遇,希望驿馆传舍上应保持适度的供馈和安适的驿递、住宿,这既符合出仕人的本心,又是太平之世所应当为。

此外,苏轼在凤翔任职还上书为蜀道沿线的民众请命,陈衙前之役害,议以官榷与民,乞免除民之积欠,以减少蜀道生民之苦。“蜀道百姓生活好了,自有益于蜀道发展。”金生杨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