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屈子问天》是对屈原最浪漫的致敬 丨封面独家

杨丽萍:《屈子问天》是对屈原最浪漫的致敬 丨封面独家
2024年06月16日 08:00 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杨丽萍

【人物简介】

杨丽萍,著名舞蹈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云南省舞蹈家协会主席。代表作有独舞《雀之灵》、双人舞《两棵树》、舞剧《孔雀公主》《孔雀》《孔雀之冬》《平潭映象》《春之祭》、歌舞集《云南映象》《藏谜》《云南的响声》、舞蹈剧场《十面埋伏》、新媒体情景剧《黄山映象—天仙配》、电影《太阳鸟》等。其中,《云南映象》荣获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作品、编导、女主角、表演和服装设计五项大奖;获颁全国“三八红旗手”、“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中华艺文奖”、首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文华表演奖”等荣誉。2024年6月9日晚,由杨丽萍总编导的史诗舞台剧《荆楚映象》舞蹈片段《屈子问天》,亮相河南卫视《2024端午奇妙游》。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6月10日,端午佳节。当艾叶的清香与粽子的浓情交织,云集了总导演杨丽萍、音乐总监谭盾等众多主创艺术家的原创史诗舞台剧《荆楚映象》的片段舞蹈《屈子问天》,于端午前夕(6月9日晚)亮相河南卫视《2024端午奇妙游》,引发全网热议。在这个充满传统韵味的节日里,《屈子问天》通过创新的人物服饰造型、独特的肢体设计与编排、舞美场景的安排以及回响在秭归上空的《橘颂》诵读声,深情致敬屈原,展现了“杨丽萍式”的东方美学。

杨丽萍坐镇《屈子问天》拍摄现场

一支舞

对屈原最浪漫的致敬

“我很崇拜屈原,他是李白的偶像,也是我的偶像。”6月11日晚,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独家专访时,杨丽萍深情宣告自己对屈原这位浪漫主义“鼻祖”的崇敬之情。“以往人们纪念屈原,主要集中在他的家国情怀上,包括他比较悲愤的一面。其实我们阅读屈原的很多作品就会发现,他是个很浪漫的人,非常追求生活的自然。比如《离骚》里的那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屈子问天》这部作品,就是杨丽萍对屈原最浪漫的致敬。

“这支舞蹈实际上是史诗舞台剧《荆楚映象》中的一个精彩片段。”《荆楚映象》以历史宏观的视角、以屈原著名作品为章节主题,画卷式地将楚式神话、楚式美学、楚式浪漫、楚人的家国情怀徐徐展开。整部作品极具“杨丽萍式”的东方审美,融合了戏曲、皮影、武术、木偶等丰富的传统艺术种类,以期让观众走进并爱上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杨丽萍帮演员整理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楚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认识自己的国粹。”杨丽萍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荆楚映象》并非单一的舞剧或屈原传记,而是以屈原这一代表性人物为魂,引领观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屈原是楚文化里最具代表、最有个性的人物,他的文学成就、他的精神内涵,他的《天问》《九歌》《离骚》《橘颂》等作品,无不充满了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剧照

如1500余字的长诗《天问》中,屈原就提出了170多个问题,给杨丽萍提供了无尽的创作、思考空间。“特别是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精神,非常符合当下的社会氛围。我们希望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也能从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创作出让观众既能欣赏到美,又能体会到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的作品,这样的创作才是最有意义的。”

一张琴

是“高山流水觅知音”,也是“弦外之音”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开拓中华诗坛的浪漫主义诗人。” 跟随《2024端午奇妙游》的镜头,舞者大朱(朱凤伟)用舞蹈的形式,表现自己心目中的屈原。只见他“把荷叶制成上衣,把芙蓉集成下裳,高高的帽子耸在头顶,长长的佩带束在身上”,摇身一变,化身“屈原”。蝴蝶翩跹,“屈原”拨动琴弦。弹奏中,蝴蝶随琴音急徐而散聚,“屈原”的理想与现实的残酷碰撞,热烈的情感迸发着愤恨的胸臆。

蝴蝶、古琴、舞蹈、音乐,恰如其分。“我的灵感来源,一是生活,二是热爱。”“蝴蝶”这一元素的运用,就源自杨丽萍的亲身经历。“这么浪漫的画面,就是我小时候蝴蝶泉边的场景。大理的季节一到,成群结队的蝴蝶就来了,能把一棵树包起来。我跳舞的时候,也真的有蝴蝶围着我,落在我身上的情景。灵感这个东西就是要从生活中来,还要融入情感,热爱自己的文化,这样你创作出来的东西就不只是展示,而是把屈原的灵魂、底蕴、内涵呈现出来,而不是流于表面。”

杨丽萍

将古琴舞蹈化,是杨丽萍创作这个作品的一大亮点,用她自己的话解释,这种创意既有“高山流水觅知音”之感,又有“弦外之音”的寓意,“犀利地把他内心受到干扰,外界给他的不理解,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愤懑表达出来,而不单是抒情。”同时,《屈子问天》画面中托起古琴的蝴蝶,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既是我小时候的记忆,也代表一种自由。视觉上的唯美,思想上的浪漫,还有《橘颂》的抒怀,以及对故土的怀念等,都呈现在作品中了。”

将古琴舞蹈化

被问及灵感来源,杨丽萍的回答非常简单:积累。“像我年龄都已经六七十岁了,积累到这个时候,就更有一种很深邃的角度,把这些呈现给观众,观众就能感受到你的表达。可能有的观众就看到美,看到动作编排很有特点,而哲学家、人类学家就会看到更深的东西,追溯很多内涵。所以,我们的编排要让舞蹈更丰富、更饱满、更全面、更生动地把人物表现出来,而且必须是自己国家的审美。像《屈子问天》,我们几乎都是挖掘、原创属于自己的东西,尽量把传统文化吸收、化掉,去寻找人物的灵魂。”

于是,我们看到《屈子问天》中大朱饰演的“屈原”,时而鸿影翩飞,在竹林山谷中,尽释《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时而纵身一跃,于天际处,相遇《九歌》中的东皇太一;时而与火共舞,在眼眸里,燃烧《国殇》中的壮士英魂。最后,他伤于楚地,坠入江水中。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当岸边灯火亮起,人人手捧橘灯,深情吟唱《橘颂》中他对理想的坚定追寻时,怀念的声音在屈原的家乡秭归上空回响……

有观众点赞:“《屈子问天》这个不到10分钟的舞蹈,将屈原的精神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精彩独特,很符合屈原的盖世才华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状态,令人想入非非,不禁称奇。屈原的品质让人念念不忘,今人美好的诠释也会让人念念不忘,这种本事,不是一般人能有的。看了之后,你就知道什么叫颂扬、华贵、丰富、纯粹、纯洁……于是你就知道历史的长河怎样浩浩荡荡、连绵不绝。”

一颗心

跟古老灵魂对话,提升自我

从2024河南春晚中火爆“出圈”的《龙舞》《凤鸣朝阳》,到《2024端午奇妙游》里的美轮美奂的《屈子问天》,杨丽萍始终保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入探寻。回顾《屈子问天》的创作,她感慨透露:“这次的制作时间非常短,从决定到做到最终呈现,只有不到20天的时间。”

跟平时的舞台排练、表演不同,亮相荧屏的《屈子问天》需要结合镜头语言,再次进行精心的编排和组合,并力求在短暂的时间内呈现出屈原的浪漫情怀和深邃思想。作为总导演,杨丽萍除了编舞还要把控舞台各个方面,如肢体设计的形式感、古琴演奏的独特感、蝴蝶起舞的灵动感等,跟舞蹈主题和内容相呼应。“一只蝴蝶落在手上都是镜头感的!不过这次后期制作时间太短了,三四天要做那么多的后期很难。等舞台表演时,也会有蝴蝶,一种舞台形式的表现手法。”

对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的杨丽萍,还会敦促大朱练古琴指法。“古琴本身就是我们古老乐器,但在这段舞蹈里,古琴不单是乐器,它是一种抒情的介质,一个载体,一种中国古老的艺术方式。我们这次做法是有点高雅,把古琴舞蹈化,不能让舞蹈家变成乐师。但乐师和舞蹈家怎么融合也是很有难度的,要创造出一种和谐,很对的那种感觉。”

《屈子问天》拍摄现场

于是,观众看见了“杨丽萍式”的楚式美学。“古老的东西本来就具有时尚性,永远不会过时。”杨丽萍另一部备受好评的舞剧《十面埋伏》,就将京剧的唱、武术的气、现代舞的魂与古老的琵琶完美交织。“传统的色彩都是时尚的,创作《荆楚映象》也是要让现代人感知、感受到屈原的有血有肉。”

然而,看似丝滑、顺畅的舞蹈背后,是演员一遍遍排练的艰辛。“真的很难,演员们排了一遍又一遍,经历了反复打磨、各种伤痛,每天筋疲力尽。等直播结束后,大朱抱着我痛哭,这其中的苦和难,只有我们知道。”《屈子问天》播出那天,杨丽萍更新了自己的社交账号:“为了用古琴来表现这段舞蹈,可难坏了我们:首先,我们加入了两个琴童,用三人舞的形式,这是肢体编排上的创新;其次,在古琴的演奏上,我们用舞蹈的方式来表现,使得它更特别。大朱更是用心揣摩了古琴的指法,用他飒爽的舞姿演绎了一个用琴抒怀的屈原。大朱已经尽力了,你们觉得呢?”

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杨丽萍也特别点赞、认可舞者大朱的表演,“年轻人去演绎、去跟古老灵魂对话,不单要塑造这个角色,还要学习他的精神,这也是我一直跟大朱聊的。我们现代人要学习古人给予我们的、可以让我们内心、让我们整个人提升、觉醒的状态。”

杨丽萍与舞者大朱

据悉,舞台剧《荆楚映象》将于2024年7月12日在湖北武汉琴台剧院进行首演,并于首演后开启全国巡演,在各地刮起一股“荆楚风”。

对话杨丽萍

封面新闻:您一直坚守舞台一线、创作一线,不遗余力地传承、弘扬中国之美、东方之美的原因是什么?

杨丽萍:我觉得这是一种品位、认知,并不只是坚持这么简单。有人在坚持,却不一定有这种审美和这种品位。而且,最难的是怎么呈现,呈现什么,这很重要。现在大家非常推崇国风,我们创作的作品也不是赶时髦,而是觉得中国式的美学、中国式的舞蹈,中国式的风格,都是要靠非常具体的细节才能呈现出来,哪怕是一段舞蹈、一个情景,还是有难度的,不是所有的编导、演员都能够那么容易地呈现出来。下功夫很重要,我们下功夫真的下足了。

封面新闻:《荆楚映象》从启动、创排到现在有多长时间了?

杨丽萍:从体验生活、开创作会议、实地采风、编舞排练,各种,已经两年了。之前的积累不算,你要做这个作品,从开始就得很认真。你看我们到现在排练了好几个月了,然后有些东西不满意,推翻,又做,再推翻、又做。在排练室里,大朱他们这些演员都不知道流了多少汗,流汗还流血,各种受伤。舞蹈真的不是一个快餐式的艺术形式,真的太难了。下面该怎么合成、怎么把所有艺术门类揉合,要靠总导演和大家一起努力。虽然很难,但是我们的诚意之作。

封面新闻: 《荆楚映象》海报上宣传语说它是“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浪漫”。

杨丽萍:你说对了,谭盾老师也一直跟我讨论这个问题,他就觉得中国人的浪漫特别有自己的味道,所以我们也一直在思考该如何把这种美和浪漫呈现给大家。比如《屈子问天》这个片段,我们不是表现屈原苦哈哈的那种外在,而是从此前大家很少关心他的浪漫情怀的角度,从头到尾、循序渐进地展现一个真实的、就好像要出现在大家面前的屈原。我之前在排练室里看得掉泪,我想这部作品上台后也不会有问题。而且,我还要爆个料,我们这个作品里面,舞者们饰演了各种很特别的角色,有个“山鬼”,是大家绝对想不到的厉害,也是一个突破,在排练室把人看得嘴巴都合不拢,不是大家常规认知中的山鬼,相当丰富。

封面新闻:这是跟舞者大朱合作的又一部作品,您特别愿意扶植年轻的舞蹈人才。

杨丽萍:首先我觉得像大朱、胡沈员这些年轻人,他们的心灵是自由的,这很重要。然后,舞蹈真的是一个体力活,就算短短的几分钟的作品,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演员们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真的太苦太艰辛了,没有体力根本跳不动。像百米冲刺,哒哒多少秒就跑完了,但跳舞,尤其是要拍摄,可能要跑十次,甚至几十次百米冲刺。跳舞的苦说不尽道不完,真的不容易。但是观众不知道他们吃了那么多苦。那天看完《2024端午奇妙游》中《屈子问天》的直播,大朱直接哭了,抱着我哭。

封面新闻:您认为舞蹈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杨丽萍:我觉得舞蹈就是一种表达感情的特殊语言。舞蹈很有魅力,古代对舞者尊称为巫,可以通天达人。屈原《天问》里就有对宇宙、世界的思考,《屈子问天》这支舞蹈,就是要找到他的魂魄,呈现他的精神,让现代人感知到他的意义。

封面新闻:怎么样在创作和表演中去平衡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问题?

杨丽萍:这就需要功力和能力。就像谭盾的音乐、莫言的小说、余秀华的诗,都是有灵魂的,他们有能力把对事物的感知,用音乐、文字、诗句表达出来。作为舞蹈家,我是用我舞蹈的能力,赋予人物一种灵魂力。这个能力就是天赋,就是人的一种功力,有天赋的人。还要有热爱,不能只是单纯追寻掌声的认可,而是把人物的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传递给大家。

图据云南文化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