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诗词如何为当下提供养料?学者聚焦诗歌传承与发展

传统诗词如何为当下提供养料?学者聚焦诗歌传承与发展
2024年06月16日 23:24 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当代新诗如何继承传统诗词,又如何创新发展?诗歌与生活如何结合?古代与当代关系几何?围绕这些问题,6月16日,由中华诗歌研究院、四川大学、崇州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主办的“第二届中华诗歌文化学术会议”在崇州举行。

开幕式结束后,文化学者们进行了主题演讲,从传统诗歌对当代白话新诗的影响,到诗歌文化视野的巴蜀诗群,围绕大会“传承与发展”的主题,10位学者分别进行了学术论文讨论和文化见闻分享。

祁和晖教授

西南民族大学祁和晖教授首先以《中国传统诗词能为白话新诗体式提供直接诗墨借鉴》为题,拉开了本次大会主题演讲的帷幕。祁和晖从不同时代的传统诗词体式谈起,她认为当代新诗有必要向传统借鉴,以防止新诗的低文化倾向。好诗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今许多诗歌为何生命短暂,主要就存在文化层次偏低的原因。“我发现,哪怕是当下的一些流行歌曲,受到年轻人喜爱的,也有许多在歌词上向传统文化靠拢。”祁和晖说。

上海交通大学何言宏教授题为《诗歌文化视野的巴蜀诗群——以梁平为中心》的演讲,同样关注到传统诗歌对当代诗人写作的影响,他以四川诗人梁平为例,分析了蜀道诗歌古今的差异性——梁平没有选择蜀道上常见的军事典故,而以文化为切口进入。何言宏认为这为当代诗歌提供了新视角。

戴伟华教授

进行演讲的不少学者也分享了他们最新的关于古典诗词研究的成果与心得体会。例如广州大学戴伟华教授题为《杜甫〈至日〉诗中“伤心”特殊语义解析》的演讲,直接更新了“伤心”的词意。戴伟华发现,杜甫《至日》诗中“伤心”一词,若解释为通常的悲痛,与杜甫本诗的基调不符合,杜甫本诗应该表达的是欢愉的情绪。戴伟华因此对“伤心”进行了考证,认为杜甫此处应该是对民间词意的特殊表达。

周裕锴教授

四川大学周裕锴教授分享了《幻想·记忆·欲望:唐代梦诗的三种类型》的主旨演讲,他将唐代梦诗分为幻想之梦、记忆之梦、欲望之梦,三种不同类型的梦境分别对应唐代诗人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评议人刘玉珺认为,梦与诗同源,梦诗是古代作品数量中非常庞大的群体,甚至形成了很多符号化的梦诗,对梦诗的讨论本身就是一个很受欢迎的话题。

王兆鹏教授

四川大学王兆鹏教授分享的《吕本中建炎间南奔避难的行程路线与词作系地考》,用更直观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古代地理和交通线路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例如‘雪拥蓝关马不前’,我们不知道交通情况,就不知道为何马不前。”王兆鹏也提到,他还在进行3D路线图的制作和研究,未来将更直观展示。

清华大学马银琴教授的《诗经·召南·野有死麕与周代的婚姻礼仪》,则从《诗经》中《野有死麕》一诗说起,该诗经历了从“恶无礼”到“淫奔之诗”的转变。马银琴借此提到了诗歌阐释对传播走向的影响。马银琴认为,对于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者而言,准确进行阐释是第一要务。

还有一些学者从诗歌本身谈到文化延伸。作家出版社唐晓渡编审进行了《有关汉语诗歌身世的一次精神漫游》的报告。通过对汉语诗歌文字、音韵的探源,分享了汉字“一”庞杂的哲学世界,以及对当代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过常宝教授的《孔子诗教及其观念体系建构》向大家分享了诗歌在教化传统层面的新见解。安徽师范大学潘务正教授分享的《对话东坡:文徵明的〈赤壁赋〉书写》,则以后世文徵明学习苏轼《赤壁赋》为由,向现场学者与听众分享了一场千年的文化对话。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的曾明教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从苏轼“活法”说起》为题,颇具风趣地讲述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看法。

评议人陈斐总结道,中华诗歌文化学术会议搭建了学术桥梁,将诗歌和生活结合起来,古代和现代融合起来,也把新诗和旧诗的研究和创作融合了起来。

(图据杜甫草堂)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