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两地 正努力让非遗生生不息

巴蜀两地 正努力让非遗生生不息
2024年06月17日 23:21 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君 摄影报道

“今天人流量特别大,非遗产品卖不过来,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在巴蜀非遗品牌大会展出摊位上,广安市级非遗项目,川东烙画传承人卢文利兴致勃勃展示自己指甲里因作画留下的泥垢。这种盛会,常常能看到卢文利的身影。

2024巴蜀非遗品牌大会

作为川渝两地100余个非遗品牌项目、60余个合作企业代表参会参展的其中之一,为了这场盛会,卢文利已经准备许久。“我们也需要机会,需要平台来把我们的非遗产品宣传出去,存活下来。”

6月17日,2024巴蜀非遗品牌大会在四川广安启动。此次盛会吸引了来自各地的200余位专家学者、非遗企业代表以及专业买家团队共聚一堂,共同见证并参与这场非遗盛宴。

历久弥新

讲不完的非遗故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生动见证,展现着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精神气质和生活愿景。”会上,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戴允康这样介绍非遗。

目光聚焦四川,数据可观。四川省非遗资源富集,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3项、省级113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5人、省级1062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6个。

不仅如此,四川省还拥有数量名列全国前列的世界自然遗产、灌溉工程遗产、档案记忆遗产等多个领域的代表性项目。这些资源,构建了四川庞大的非遗品牌基因库。

近年来,四川非遗品牌建设更是持续升温,成效显著。从“川菜”的大品牌到“回锅肉”的小品牌;从蒙顶山茶品牌估值51.75亿到西路边茶登上“盛世公主”号首航“一带一路-海上丝路-中国文化”宣介的讲台;从凉山火把节、阆中春节习俗、羌年,到北川、汶川大禹祭祀、都江堰放水节、苗族花山节、元通清明春台会......

行远自迩,笃行不怠。在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郑晓幸看来,“四川非遗品牌的故事讲不完,四川非遗品牌发展的大路越走越宽广。”

几千年来,巴蜀前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创造出蜀锦蜀绣、竹藤编刻、蒙顶山茶、白酒“六朵金花”等造福人民、惠泽古今的四川非遗品牌,铸就出古蜀文明发展史上一座座高峰,为中华文明的诞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非遗经过历史的探险机制仍然能够存活到今天,或者通过人们的保护还能继续延续下去,实际上对人们来说是一种历史记忆和人类记忆的价值。”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蔡尚伟曾提到,人们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去感受到古圣先贤鲜明的智慧美。

对当下的人和对未来的人来说,这是一种生命形态的扩张和生命厚度的扩张,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我。

同一个“蜀绣”

川渝自古文化不分家

在大会旁边的非遗品牌展区,重庆旅游职业学院的黄敏老师正热情地向一位顾客推销自己手工制作的蜀绣耳环。蜀,作为四川的古称,引发了顾客的好奇:为何来自重庆的黄敏会推介蜀绣?

黄敏正在向顾客介绍蜀绣耳钉 刘彦君摄

“重庆蜀绣和四川一样,川渝自古文化不分家。”黄敏,生于重庆,求学于成都,曾就职于成都蜀绣厂,师从成都的资深工匠。2005年,她选择回到重庆创业,2018年荣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巴山连蜀水,川渝一家亲。恰在此时,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幸军正在台上讲话,“继川渝两地联合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之后,我们再次相聚四川广安,在此召开巴蜀非遗品牌大会。”

黄敏制作的蜀绣耳钉 刘彦君摄

近年来,川渝两地如双翼齐飞,深化合作,共同致力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积极助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蓬勃发展。

两地非遗项目同根同源,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纽带。通过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并联合推进巴蜀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两地携手并肩,共同守护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不仅如此,川渝两地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川渝曲艺展演大会、首届巴蜀非遗酿造技艺旅游创新发展大会、成渝双城蜀绣、漆器、金细工艺专题展、非遗竞技赛、非遗美食周等,线上线下活动累计上百场。而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非遗项目的交流与合作,更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光彩。

“本次川渝两地联合举办的巴蜀非遗品牌大会是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积极探索,将推出川渝精选的100余个非遗品牌项目,种类丰富、极具巴蜀文化特色。”幸军希望能够借助大会这个平台,探索跨界融合,进一步打通巴蜀非遗品牌与消费市场的链接,推动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我们携手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文化旅游系统交流频繁、合作深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戴允康表示,作为举办地的广安,更是积极融入“双圈”建设,不仅成功创建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还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非遗品牌和优秀非遗工坊。

部分非遗美食和精品剧目更是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举办地广安

“非遗”已成为风景线

事实上,走进广安市一些小学里,可以看见这里的“非遗风”已然刮起许久,他们将云童舞、宕渠双竹连响等传统非遗舞蹈融入课间操,上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也是广安传承非遗的路径之一。

千年賨城,伟人故里,华蓥山巍峨俊秀,渠江奔流不息,“三山两江”孕育了广安賨韵巴风,形成了代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特色鲜明、蜚声内外。

以华蓥山滑竿抬幺妹、云童舞、手掌木偶戏、武胜剪纸、宕渠双竹连响、渠江船工号子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历史变迁,印证文明传承。

南充大木偶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省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岳池米粉制作技艺”“岳池曲酒酿造技艺”便作为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宣传,而“邓家盐皮蛋”“顾县牛皮豆腐干”也在天府旅游美食荟展销中供不应求。邻水川剧、岳池灯戏更是受邀参加深圳交流演出,武胜剪纸赴俄罗斯等交流展示,手掌木偶等10件作品参加四川文化遗产推介活动并亮相法国巴黎。

“自然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其保护传承最终要走进群众,并将在与时代的互动、重构中实现传承与创新。”广安市相关负责人介绍。

武胜剪纸展出

此次,广安也将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川渝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暨巴蜀非遗品牌大会活动为契机,深度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探索川渝文旅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

通过创新文旅产品供给和品牌联合营销,不断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推动非遗传承传播和转化利用,让非遗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如何传承保护?

坚持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究竟该如何提升,才能绽放时代光彩?“我们坚持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推进四川非遗品牌建设与现代生活、现代创意设计、现代科技相结合。”会上,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郑晓幸分享了见解。

“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坚持守正创新,引领专家团队在非遗保护领域深入工作。”郑晓幸介绍,协会设立六个专业委员会,共同推动非遗保护高质量发展。同时,协会运用文创研发、数字赋能等手段,广泛传播非遗内容,实现IP转化,拓展市场渠道,支持会员和单位的跨界发展与相互赋能。通过这些努力,协会为非遗保护事业注入新活力,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不仅如此,四川汇聚各方资源,助力非遗品牌建设,拓展非遗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面,注重民俗活动的内涵挖掘和品牌影响,加强非遗传承人品牌形象建设、非遗流通平台建设等工作。

2024年,四川省非遗协会正在推进“草堂非遗周”和“巴蜀非遗草堂论坛”等系列活动的组织实施,打造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四川非遗高质量发展的活动品牌。协会还将探索非遗经纪人、非遗IP转化、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再以广安为例,“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我们精心制定并实施了《邓小平故里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严格规范市级非遗传承人的认定与管理流程。”广安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安全面开展非遗资源普查,对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调查记录,并编撰非物质文化遗产选编,确保非遗保护根基坚如磐石。

四川清音

而精心搭建的“百姓大舞台”、非遗“三进”、非遗美食展等平台,更是推动23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走进百姓日常。

武胜剪纸、竹丝画帘触手可摸,岳池米粉、桂兴羊肉随口可尝,四川清音、手掌木偶戏融入民众日常生活。另一边,不断争创名品精品,推陈出新,扩大传承空间。

巴蜀两地,正努力让非遗生生不息。

(部分图据广安市文广旅局)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