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丨高校大建“人工智能”专业,有其名更要有其实

封面评论丨高校大建“人工智能”专业,有其名更要有其实
2024年07月01日 15:09 封面新闻

□蒋璟璟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目前,全国498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209所高校成功备案或申报“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在全国3000多所高校中占比仍然较低。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多个高校宣布将人工智能加入通识必修课程。有关分析指出,人工智能纳入越来越多高校的通识课程体系是一个积极的趋势。(北京商报

人工智能热,从业界延烧到学界,并在高校新一轮的学科、课程调整中,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校从无到有创设了“人工智能”专业,这其中既有传统的理工精英院校,同样也有一些综合性高校、文科类高校加入其中,可谓是不论出身、共襄盛举;另一方面,相关的“人工智能课”,也越来越来越普遍地被设置为大学必修课、通识课。校方的潜台词不言自明,那就是:在未来社会,人工智能将成为一种基础性知识和价值观,学生们“不可不知”。

高校拥抱AI,固然有产学融合、以产定教的考量,但其更核心的驱动力,还是一种“唯恐错过大浪潮”的焦虑。从近年来的趋势看,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热点的“时差”越来越短,其同频度、响应度则是越来越高。此番高校AI热潮,早在各方预期之中。这其中,有一些高校属于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而还有一些高校,则属于是勉为其难、跟风硬蹭了——东拼西凑搭个草台班子,就堂而皇之地开张拿项目、抢生源,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严重背离了大学应有的价值立场。

的确,人工智能是个新兴学科,却绝不是凭空而来的空中楼阁。某些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白手起家、另起炉灶,并不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只有具备足够的学科积淀、学脉传统和师资储备,才有加入这场游戏的入场券。如若不然,勉强硬上,必然是事倍功半,一地鸡毛。人工智能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高度依赖于一系列的基础学科和传统的理工类应用学科。就本轮围绕人工智能的高校竞赛而言,“弯道超车”“后发优势”很难成立,大概率还是强者恒强的局面。

高校建设“人工智能”专业,首先还是得理性评估自身实际,切不可陷入投机式草率决策。真有实力,其实未必就要专门挂一块“人工智能”的招牌,也能培养能为人工智能产业所用的优秀人才。而若是本就底气不足,就算拿“人工智能”的大旗唬人壮胆,有名无实,最终也是机关算尽一场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