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 | 多地鼓励考生学医,“就业承诺”当完善契约硬约束

封面评论 | 多地鼓励考生学医,“就业承诺”当完善契约硬约束
2024年07月03日 16:37 封面新闻

蒋璟璟

近日,多地发文鼓励考生学医。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卫生健康局发出倡议书,鼓励更多学子们能够把救死扶伤作为一生践行的目标,加入医学行列。倡议书提到,该县多家医院急缺医学人才,承诺“若毕业后回到友谊县工作,届时县卫生健康局统一调配安排岗位。”此外甘肃玛曲县卫生健康局、江苏省太仓市卫健委此前也都发出过类似呼吁,或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澎湃新闻)

鼓励本地考生学医,多地职能部门以公开信、倡议书的形式走心沟通。字里行间,可谓情真意切。承诺待遇,也算诚意十足。诸如此类的现象所折射的,还是基层对于医护人员缺口的深切焦虑。为了尽可能在未来给本地医疗系统锁定人才,一些地方煞费苦心地将工作前移,早在高考志愿填报环节就循循善诱,晓之以理、许之以利。早早布局,着眼长远,虽是事出无奈,也算是用心良苦了。

一些低线城市、偏远县城无法吸引医学人才、无法留住医护人才,这已然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并且近年来,这一困局还有加剧之势。此前,某大学医学院针对医学本科生所做的就业意愿调查显示:八成医学生希望留在大城市,愿意去基层的不足二成……倘若顺其自然,那么可以预见的是,基层的医疗人才缺口,只会扩大。有鉴于此,就必须加以前置干预、主动引导,出台政策鼓励考生学医、回乡从医,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方案。

诚如一些地方倡议书中所直言的,“医学专业学科人才奇缺,陷于专业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的两难境地”。之于此,一些资深业内人士也是颇有感慨:在“毕业包分配”的年代,一些县、乡镇一级卫生院还有不少大学生,现在他们大多已经或面临退休,后续力量却跟不上。逆转这一趋势,必须在关键环节发力,且必须提前发力。鼓励考生学医,并以较为稳定、优渥的职业待遇,来实现人才的提前延揽,是当下较为可行的出路。

同样是以“保障工作”来鼓励考生学医,各地的做法,实则还是有着不小的差别。有的地方是公开放话安排岗位,颇有“君子协定”的意思,说到能否做到,考生们或许还得打个问号。还有些地方则是“白纸黑字”,通过公费医学生计划、定向资助培养等机制,硬性约定通过考试“录用者即有编有岗”。就吸引本地考生学医、回乡服务来说,我们期待着,基层能够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契约、制度的形式,给学生们以更稳定、更踏实的职业预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