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求职付费“内推”泛滥,商品化的“内推”本就不成立

封面评论|求职付费“内推”泛滥,商品化的“内推”本就不成立
2024年07月04日 14:49 封面新闻

蒋璟璟

进入毕业季,正是求职就业高峰期。网络平台上,一些付费“内推”公然叫卖,号称可以优先被公司HR看到简历,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大厂”。这样的付费“内推”真管用吗?记者注意到,随着求职就业高峰季到来,一些二手电商平台上,有人卖起了求职“内推”,承诺具有上述便利。这样的内推很便宜,9.9元获得一个内推资格,有的甚至更低。记者向多家企业求证,很多公司确实存在“内推”机制,但绝对没有“付费”一说。(中新社)

所谓“内推”,天然有熟人介绍的意思。当“内推”市场化、产品化,乃至量贩化,其变成了一种“陌生人之间的交易”,那么显然就背离了“内推”的本义。这里其实是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悖论,也即可以买卖的“内推”就不是“内推”。因其并不是基于“相熟相知”的引荐,而根本就是拿钱办事的受托服务。本质内涵的不同,必然带来结果的天差地别。

从其底层逻辑和过往实践看,“内推”大概率是点对点的、小规模的,如今市面上各类“内推”服务的泛滥成灾,本身就是可疑的。相较于一般的社会招聘、校园招聘,“内推”有着自身的鲜明特点,那就是诉诸员工的人脉、眼光,也即“识人”的能力——这是一种“优秀的人总会相互吸引”的信念,是一种精英式、圈子式的文化,其自始至终就是封闭的、内生化的,又怎会流入市场,又怎会“量大管够”呢?

当越来越多人走关系或者花钱,来获得“内推”资格,那么相应的,“内推”在企业内部的置信度、采纳率,必然是会不断走低的。“内推”的泛滥化、商品化,正在摧毁“内推”这一制度本身,在公司内部,其变得越来越不可信,久而久之也就没人当回事了。从“内推”被选中的人越来越少,到“内推”的简历打开率越来越低,被玩坏的“内推”,早已不是原本的样子,早就失去了原来的能量。

有接受过“内推”的求职者表示,“内推”很常见,和正规投简历差不多,填写发来的链接信息,只是多写一个“内推码”,感觉没啥作用。市面上一些付费“内推”无一例外都表示,不保证100%回复和录取。就买家来说,这约等于就是买个许愿符。而对买家而言,这简直是无本万利的“虚拟商品”。至此,“内推”几乎沦为了一场游戏一场梦,谁也不在意,谁也不必当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