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吾国丨闯入“无人区” 走过寒冬 他的探索永无止境

吾家吾国丨闯入“无人区” 走过寒冬 他的探索永无止境
2024年10月05日 23:38 封面新闻

2024年4月,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视频大模型Vidu在中关村论坛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发布,它代表着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新突破。短短几个月后,视频大模型Vidu已在全球正式上线,并向用户开放文生视频、图生视频两大核心功能,并在全球首发了“主体参照”功能,让视频生成更加稳定、可控。

中国科学家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长足进步,离不开老一辈科学家在前进道路上树起的一座座指路丰碑。回看来时路,张钹的名字反复出现。时间倒回上世纪70年代,中国人工智能研究犹如一片亟待开发的荒野,彼时43岁的张钹毅然闯入“无人区”。

勇闯“无人区”

1978年,清华大学院系结构调整,将原自动控制系(当时称电子系)变更为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系,已在自动控制系任教20年的张钹面临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择。在精仪系、新成立的自动化系与计算机系之间,张钹选择了计算机系,锚定人工智能这个新方向。这并非易事,此时我国在这个新兴领域里犹如一张白纸。

为了能够学习国外人工智能的先进理念和技术,1980年2月张钹受国家派遣赴美访学。张钹的第一项研究是机器人运动规划,研究中他率先发现数学与人工智能结合具有广阔前景,于是与学数学的弟弟张铃合作,将数学工具引入人工智能研究,并在国际期刊《IEEE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汇刊》上发表论文。这是中国学者在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国际期刊上刊登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王宁:当时能发表到这个期刊上意味着什么?

张钹:就是你有一定水平,而且我们发过去一次就接受了,这个更是很少的。

王宁:等于是一个开拓性研究,创新性的研究。

张钹:完全是新的。后来美国也好,欧洲也好,好多人请我去作报告,因为当时研究人工智能,真正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很少。

走过冬天

1982年,带着成果回国的张钹和同事们深入工厂调研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前景,得出一个结论:一定要搞智能机器人。1986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其中一个主题就是智能机器人。

要研究机器人,就必须要有机械臂。而当时国际先进机械臂在中国却无法买到。为此,张钹与同事们多方奔走,经福建辗转香港,终于买回一个二手机械臂。1987年,张钹又与团队筹建了“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就在大家铆足了劲儿,奋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时候,受算法、计算机算力限制,人工智能的“冬天”降临。越来越多的质疑出现,很多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都相继离开。

王宁:别人质疑您,说您就只是有构想,但什么都做不出来。

张钹:当面没有这么说,但是那时候我去搞人工智能,很多我的好朋友都劝我,你干吗去做这个?实际上,它的高潮、低潮对我都没有太大影响,低潮的时候,我一直叫大家也不要灰心,高潮的时候,也不要觉得人工智能又怎么样。只要你认定这是一个科学问题,必须解决的,不管它受到挫折也好,顺利也好,你都照样的。

张钹:我并没有去想未来要怎么样,我自己感兴趣的,我就会去钻研它。搞人工智能,它的魅力就在它始终在路上,始终有问题,所以它就是这一点吸引我。

永无止境

人工智能的发展犹如一艘巨轮行驶于渺无边际的海面,神秘和未知,充满希望的同时,似乎也给人类自身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感。有观点认为,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研究将进入颠覆式发展阶段,很危险。而在张钹看来,这是一种对危险性的过度紧张。张钹说,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我们既不应夸大人工智能的影响力,也不需害怕人工智能发展给人类带来威胁。

王宁:我看到现在大家都在说做机器人,好像这才是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这样吗?

张钹:有的时候,往往容易产生片面,一个热潮出来,好像大家都一拥而上,都干这些事,以为这件事就是唯一的一件事,实际上不是这样。

王宁:您最担心什么?

张钹:创新性不够,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第一动力。一个突破,不是说一天两天做出来的,必须坚持长远的、持久的研究。对人工智能,它是探索无人区,现在我们还处在探索的阶段,这也是它魅力所在。所以我们始终要坚持,要不断地努力,这样才能够达到我们的目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