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家”张晋藩:不自满不偷懒,板凳要坐十年冷|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

“人民教育家”张晋藩:不自满不偷懒,板凳要坐十年冷|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
2024年10月09日 20:08 封面新闻

编者按

近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授予王永志等15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

封面新闻“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获得者专访”系列报道,本期专访“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

专访嘉宾

□“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晋藩。新华社发

张晋藩,1930年7月出生于辽宁沈阳,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84年招收第一位法律史学博士生起,到现在从未间断。

张晋藩长期从事中国法制史的学术研究,是中国法律史学奠基人,中国法制史学科的主要创建者和杰出代表,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法制史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结构范式。2024年9月,获“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94岁的张晋藩,每天仍然工作四到五个小时。

从22岁登上讲台,至今已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耕耘72载。作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每年的工作量让很多年轻教师都自叹不如。面对身边人让他多一点休息时间的劝说,他总以“不自满、不偷懒”要求自身。他说,自己就是永不退休的教授。

自1927年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国几乎没有自己像样的法制史著作问世。抱着把中国法制史学研究中心建立在中国的使命感,张晋藩提出编写《中国法制史》多卷本专著的设想。

这部凝结了张晋藩与丛书编写组19年心血的10卷500多万字的鸿篇巨制总结了中国数千年的法制历史,最终于1999年出版。张晋藩主编的《中国法制通史》《中国民法通史》等著作先后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出版,让中国法律史学走向世界。

“我的童年在殖民统治下度过,

那时不教中国历史”

1930年,张晋藩出生于辽宁沈阳。小时候,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听父亲讲历史故事,但当时侵华日军铁蹄下的东北,对中国人进行的却是篡改历史的“奴化教育”。

“我的童年是在伪满洲国殖民统治下度过的,那时不教中国历史。”张晋藩向记者回忆道,“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侵略者就是要让中国人忘记自己的根。

1950年,张晋藩到中国人民大学读中国法制史专业研究生,并于1952年留校任教,后调入中国政法大学工作。

“我那时的志愿是学法理,其次是法制史,当时叫国家与法权通史,也就是如今的外国法制史。”张晋藩回忆,最后分配他成为国家与法权通史研究生,虽然不是第一志愿,但也很满意。

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成绩出众的张晋藩就读冷僻的法制史专业有些屈才。但是,在酷爱读史书的张晋藩看来,这个选择实在是幸运的。

国家与法权历史,这个在别人眼里有点“冷门”的学科,张晋藩却甘之如饴,他始终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要求自己和勉励学生勤勉治学。

张晋藩向记者介绍,作为法律史的研究学者,他不仅将视角投向历史中的法律,直至现在都时常关注社会上的法治新闻,关注国家依法治国的效果、作用和价值。

“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受访者供图

“面对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外国学者,

中国学者敢讲出自己的话

1979年,在中国法律史学会成立大会上,张晋藩提出集合全国研究力量编写《中国法制通史》多卷本的建议。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设想,源于他得知当时国际上已召开过三次关于中国法制史的国际研讨会,但从来没有邀请中国内地学者参加。

“中国是世界上法制文明最发达的古国之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中断过,这在世界法制史上是很少有的。”在张晋藩看来,中国法律的历史为现实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法律历史经验,所以古人有句话“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历时19年,克服重重困难,十卷本、500余万字的《中国法制通史》终于在1998年得以出版。该书问世后声播海外,被西方誉为中国版的《查士丁尼法典》。

在张晋藩看来,这套书出版以后,《中国的法制史》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站住脚了。“面对全世界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外国学者,中国学者敢讲出自己的话。”

完成《中国法制通史》的编写之后,张晋藩并没有停歇,而是迅速投入到另外一部百万字巨著——《中国民法通史》的编写工作中。

《中国法制通史》《中国民法通史》只是张晋藩等身著作中的一部分,他还著有《中华大典·法律典》《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中国监察法制史稿》《中国刑法史新论》等30余部著作。

“不自满、不偷懒,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潜心学术研究的同时,张晋藩曾长期担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自2002年双眼患上黄斑病变后,他的视力状况差了很多,但他坚持给学生上课。对于自己的学生,他坚持亲自指导,一边听学生口述,一边举着放大镜对文稿逐字修改,已成为他指导学生的常态。

从22岁登上讲台,张晋藩至今已经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耕耘72载。直到今天,94岁高龄的他仍未停止工作。

参加工作70余年来,张晋藩没有节假日的观念,直到今天,每天仍然工作四到五个小时。在中国政法大学,很多年轻的教授都对他的体力和敬业赞叹不已。

前些年,中国政法大学进行教职工考评,作为终身教授的张晋藩本不在考评之列,但校领导要求将他的工作量进行一次统计,最后统计的结果让很多人大吃一惊。

张晋藩的学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顾元向记者回忆,当时对教授的考评要求是每三年达到500分以上,但张晋藩的评分竟然高达4900多分。“大家都很努力,但与先生比,差距还是很明显。”

“我第一次到先生家,先生说‘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他最大的心愿。”张晋藩的学生徐立星已参加工作多年,他向记者回忆起张晋藩的治学态度和对学生的关怀备至,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当时白天上课,晚上还要兼顾工作,没有先生的理解和支持,是肯定做不好学问的。”在徐立星和很多同门师兄弟看来,张晋藩通过言传身教将“不自满、不偷懒”的治学名言,给学生做了最好的示范。

封面新闻记者 赵雨笙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