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 | “3小时旅游圈”,让越来越多目的地成为可选项

封面评论 | “3小时旅游圈”,让越来越多目的地成为可选项
2024年10月18日 12:08 封面新闻

□蒋璟璟

周五下班后直奔北京西站,乘高铁2小时8分钟后抵达邯郸,晚上打卡特色小吃店;周六周日游览东太行景区、响堂山石窟,一日山水、一日文化;赶晚上的高铁回到北京,迎接新的一周……据报道,这是一些北京市民忙碌又丰富的周末生活。近年来,围绕中心城市,以自驾、高铁为主要出行方式的“3小时旅游圈”圈粉无数。(新华社)

旅游消费的勃兴、旅游方式的多元化,随之带来一个直接而有趣的结果,那就是“旅游语言学”的大发展。近两年来,关于“旅游”的话语表达,迎来了创意的大爆发。诸如“小众游”“反向游”“特种兵式旅游”“奔县游”等等新概念层出不穷,其一方面是对现实实践的浓缩概括,另一方面也明显对大众的旅游心理、旅游选择,构成了某种牵引效应。在社交媒介的助力下,当某某概念开始流行,乃至成为热词、网梗,那么大概率会由线上而线下,撬动一轮热潮。

最近,“3小时旅游圈”接力成为“旅游叙事”的热门话题。“3小时旅游圈”顾名思义,乃是指旅游者围绕中心城市,以自驾、高铁为主要出行方式,车程时间为两三小时、为期两三天的“微度假”……“3小时旅游圈”,这样的句式似曾相识,其与“一小时经济圈”“15分钟社区生活圈”,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时间的压减,带来了空间距离、心理距离的接近性,有了高铁的串接,越来越多的“目的地”成为了可选项。

一线、二线城市中,利用周末深度“逛吃”周边一座城的年轻人越来越多,“3小时旅游圈”内的出游热度持续攀升。诚如很多亲历者所分享的,“乘坐高铁、动车出游,行程准时可控,交通快捷便利,在目的地可安排更悠闲的行程。”可控性、可预期性,这为行程安排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周末的时间本就有限,很多人看待“周末游”的心态,其实很纠结,“既要走得更远,又不想行程太赶”,那么来一场车程两三小时的微旅游,或许就刚刚好。

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借助“3小时旅游圈”的架构,实现了更为高频的交互。其不仅是单纯的人员流动,同样也是一种文化、商业和认知观的流动。于是,大城市的业态、潮流,以更短的时差,触达下沉市场。从越来越多人来旅游,到越来越适合来旅游,借助旅游浪潮,很多小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机会。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