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科技、科普在蓉携手 科幻文化产业发展联盟在川成立

科幻、科技、科普在蓉携手 科幻文化产业发展联盟在川成立
2024年10月20日 15:29 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摄影报道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让科幻从作品中逐渐走向现实。科幻与科技创新正逐渐打通边界,带我们通往未来世界的奇幻光影。科幻、科普、科技,未来将如何交流融合?10月19日,“智驭未来·创新策源”主题沙龙在成都科幻地标——成都科幻馆举行。

跨界对话

全球视野共话科幻

科技作为现实世界的驱动力,为科幻提供了落地的场景和理论的支撑。科幻则像是一面镜子,它以超越现实的想象,折射出科技可能的发展方向和无尽灵感,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探索欲望。而科普,恰似一座桥梁,将科技的复杂原理和科幻的奇妙想象连接起来,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大众,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科技的魅力和科幻的内涵。

在欧美科幻迷圈内,科幻协会品牌保护委员会委员本·亚洛既是“骨灰级”铁粉,也是资深科幻活动家,已有50余年参办科幻大会的资历。对于成都,他并不陌生,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中,他曾担任联合主席。在致辞中,他分享了对科幻文化的独特见解和对全球科幻发展趋势的展望。他近年来愈发明显地注意到: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幻作品被不断翻译为英文。“这种情况在10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全世界的科幻迷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科幻,这一社群也变得更加多元而丰富。”

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吴显奎在致辞中表示,想象力就是生产力,呵护和促进想象力,就是呵护和促进生产力。科幻是人类想象力的载体和呈现方式,发展科幻就是发展人类想象力。科幻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艺术,要在全社会营造面向未来的文化。

科学家现场聊科幻

前沿科学启迪思维

聚焦前沿科学研究与科幻的紧密联系,两位科学家分别从能源、天文角度,解读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元素,激发创新思维。

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天府永兴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雷宪章带来主旨演讲《科幻未来能源,开启人类智慧》。雷宪章介绍,诸多科幻作品中都有关于能源的探索,例如光能护盾、可控核聚变、磁悬浮列车等等。当中的能源获取方式也很多样,包括太空采集、深海获取、微观世界的能源等。例如在月球开采氦3,作为理想的核聚变燃料;在深海开采可燃冰、温差能。

而科幻能源也与人类居住、出行、日用等生活场景息息相关。例如新型住宅能源供应将采用科幻能源,微型核聚变能持续稳定供电,相比传统能源更清洁高效,使住宅摆脱对外部电网的依赖;可控核聚变的强大续航能力,为星际旅行提供保障;再比如,磁能约束的等离子体能源,能产生超强动力,使列车速度大幅提升,远超传统列车;生物能采集技术,将人体运动、体温等转化为电能,为可穿戴设备持续供电。

尽管想象美好,科幻能源的研发还面临重重挑战。能量密度提升难题是科幻能源研发的关键。当前能源密度难以满足需求,如电池能量密度远低于理论值,需新理论、新材料突破。能源稳定性的挑战制约科幻能源发展。

清华大学天文系教授李昕宇发表了题为《超越想象力的边界:科幻和天文科学的交融》的主旨演讲。他说,科学研究的范式,是观察、理论猜想、检验/反驳,科学研究的基本假设,客观世界是有规律并可以理解的;而科幻是通过文学/艺术的手段,探索世界的无限可能性。

在当天的沙龙上,科幻文化产业发展联盟正式成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