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假冒进口水果成业界暗流,要强化监管引导消费理智

封面评论|假冒进口水果成业界暗流,要强化监管引导消费理智
2024年10月21日 19:38 封面新闻

□蒋璟璟

包装盒上印满日文的秋月梨,其实来自山东;替换标签后,南非橘子立刻“变身”澳柑;国产葡萄披上“洋外衣”,从6元一斤暴涨到66元……而所谓的“进口水果标签”,甚至可以从网上直接买到,每贴只要两三分钱!近日,记者走访部分水果市场,揭开了假冒进口水果的真相。多种国产水果穿上“洋外衣”进行销售,类似的现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水果市场上都很常见,在这些充满了外文标识的外包装礼盒里,盛装的其实很多就是国产水果。(央视)

水果的包装、标签,素来是作假重灾区。相对而言,商超渠道的品牌水果“商品信息”还较为可靠,而那些通过批发市场、水果门店、水果摊走货的果品,相关信息标志,很多都属于是自行创造、自我发挥了。水果冒名、以次充好,成本极低、迷惑性极强。以往,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国内产的“普果”冒充“名果”,而近年来随着进口水果人气高涨,“傍洋名”俨然成为更为泛滥的业界暗流。之于此,有从业者宣称是“公开的秘密”,一副很是不以为意的样子。

国产水果冒充进口水果,无非是为了自我镀金、自抬身价,其动机很好理解。真正的问题在于,这种并不高明的造假术,为何会有那么多人买账呢?事实上,现实中有一部分人实则是“知假买假”,买了本土水果,为了送人有面,专门要店家贴上外文标签、装进外文包装盒;而还有一些消费者,则是跟风式、尝鲜式购买,既要凑热闹又不想太破费,到头来自然很容易被那些看似有高性价比的“假冒进口水果”所吸引,中招自锁难免。

近年来,不少国内的“名果”都成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规范化生产、品牌化建设不断完善,对于假冒商品的追责不断加码,这使得造假者不得不有所顾忌。与之相较,很多外国水果,则是有品种名而无商标名,对于“假冒进口水果”的行为,极少有利益主体打假上门、索赔维权的。由此,经销商、水果店玩起冒名顶替来,自然是肆无忌惮。大量的消费者,其实对于特定品类的“进口水果”都没有相应的味觉记忆,既然“吃不出真假”,商家当然就堂而皇之地以假乱真了。

假冒进口水果成灰产,国产水果换上洋外衣价格相差数倍,这显然构成了欺诈。打假,离不开职能部门的尽职执法,同样离不开消费者的心理祛魅。需要明确的是,随着种质资源的丰富,品种改良与种植技术的进化,国产水果的品质已经足够能打。对于大多数品种水果种类来说,国内国外的果品,更多只是味型的区别,而并不存在进口果就一定比本土果好吃一说。真正以“好吃”“爱吃”为标准去做水果消费决策,而不是迷信出身论,如此才可跳出“假冒洋水果”的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