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赵雨笙
NEWS
圆桌·背景
11月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
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2023年末,全国隐性债务余额14.3万亿元。2024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加上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
10万亿化债举措将带来什么?此轮举措为何备受关注?与前四轮债务置换相比,此次力度如何?
封面新闻邀请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财政部原副部长史耀斌和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从财政和税收角度进行解读。
封面圆桌
圆桌·嘉宾
史耀斌
许善达
圆桌·主持
赵雨笙
封面新闻记者
“
为企业银行等债权人“解渴”
/
蓝佛安在布会上表示,政策协同发力后,2028年之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下降至2.3万亿元,平均每年消化额从2.86万亿元减为4600亿元,不到原来的六分之一,化债压力大大减轻。
事实上,从2015年至今,我国已进行四轮隐性债务置换。
第一轮是2015-2018年,利用地方政府置换债来置换非债券形式的存量债务;第二轮是2019-2021年,采取发行置换债与特殊再融资债的方式对部分省份的建制县隐性债务进行化解;第三轮是2021-2022年,北京、上海、广东开展全域无隐性债试点;第四轮是2023年至今,全国层面隐性债务置换。
财政部原副部长史耀斌认为,与前四轮债务置换相比,这一轮直接安排10万亿元,大大减轻了地方政府的化债压力。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与分税制改革30年来的演变过程直接相关。”在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看来,地方政府收入占总财政收入的50%出头,但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85%。政府间收入和职能不均衡是近年来地方财政困难的一个重要问题。
他同时指出,地方债务的债权人主要是企业和银行,这轮债务置换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给地方政府“松绑”的同时,让企业、银行等债权人的风险得以降低。
“
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解渴”
就在一个月前,蓝佛安在国新办记者会上介绍“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时表示,即将实施的政策,是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一项措施,这无疑是一场政策“及时雨”。
为何说此轮财政增量政策犹如一场“及时雨”?这场雨又将为地方解什么渴?
今年以来,受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需不足等因素影响,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
蓝佛安表示,实施这样一次大规模债务置换措施的背景,在于一些地方隐性债务规模大、利息负担重,不仅存在“爆雷”风险,也消耗了地方可用财力。
史耀斌认为,以“低息债”置换“高息债”,将“隐形债”转为“显性债”,此轮大规模债务置换有利于切实减轻地方政府化债压力,体现了“在发展中化债”和“以时间换空间”的顶层思路。
在许善达看来,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的举措,政府的负债利息将显著降低,这将大幅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举措红利和政策效应将很快显现。
史耀斌和许善达均认为,通过债务置换,地方政府可以将原本用来化解债务的资源用来发展经济,并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教育、医疗等民生福祉领域。
(受访者供图)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