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李佳雨 云南摄影报道
人
间
事
儿
每次说起家乡,11岁的崔思敏总会兴致盎然地概括,“我家那是正版的山沟沟,绝无虚假。”
他在综艺节目上面对来自城市的同龄人时这么说;在诗词比赛中,回答主持人提问时这么说;这个冬天,站在学校门口,指着眼前绵延到山顶的小路,他对着记者还是这么说。
这里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拉乌彝族乡。10岁那年的夏天,崔思敏坐在爸爸的摩托车上,沿着这条路出发。他们先到宾川县城,换乘大巴抵达大理的机场。第一次坐上飞机出远门参加比赛,兴奋过头的他晕机了,只记得“特别难受”。
后来,他有了很多坐飞机的机会,抵达的地方也越来越远。
他参加诗词大会,站在宽大明亮的演播厅,面对主持人请他吃饭的邀约,他拒绝了,说“你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在天高云阔的草原上,他和同龄人对话,说自己未来“正义的路都想走”……他的回答数次登上热搜。大家喜欢他的懂事、通透,著名主持人汪涵形容他“有着一颗金子一样的心”。
关于热搜,崔思敏知晓得不多。
在大山里,他只是拉乌完小的一名五年级小学生。这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制的乡村小学,周一到周五要待在学校。他喜欢看书,也喜欢和同学在操场疯跑;周五下午,爸爸骑着摩托车来接他,沿着那条蜿蜒狭窄的路行驶约一个小时,再徒步10分钟,才能到家。
崔思敏喜欢这段路,那是他和弟弟的“游乐园”。路边有种紫黑色的叶子可以煮鸡汤;还有种白色小花的根茎是甜的;湿润的初夏,松树下会有鸡枞菌;到了秋天,他爬上核桃树,对着空旷的山野背出千古名篇《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无尽长江滚滚来”……
于他而言,诗词是世面,山野是生活。他在经历了一场关于成长的奇幻“漂流”后,回到大山,继续从容长大。
1
257名学生
1.5万册藏书的村小
山里娃,在中国诗词大会主舞台上,收获两枚金徽章,上综艺节目,和城市同龄人对话令人动容……这是崔思敏被熟知和喜欢的关键词。
似乎,人们习惯以一个乡村孩子的励志故事来理解他。
但当真正走进他所就读的拉乌完小,你会发现,这个故事里还隐藏着很多别的元素。
这是一所拥有257名学生的乡村小学,在初冬的平常午后,当看见背着脚架的新鲜面孔进入校园时,孩子们很快便围上来。他们不怕生,叽叽喳喳问着,“你们是来采访的吗?”没等到回答,他们又肯定道,“肯定是来采访崔思敏的,他很出名的。”
但也仅此而已,因为孩子们的世界有着更有趣的事。
拉乌完小不大,这里每间教室和宿舍,都会有一个小小的书架,不张扬,学生能随时拿到书。食堂二楼的阅读室,是学校最宽大明亮的教室,各种读物绘本被整齐罗列。
作为拉乌完小的校长,张若恒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8年。他能清楚说出,目前学校拥有的约1.5万藏书,这是在过去10年里,通过公益机构捐赠和政府采购点滴积累实现的。
“阅读是我们山里孩子的一扇窗。”张若恒在拉乌乡出生、长大,在彝语中,“拉乌”意思是河岸上的人家。在这个彝族乡村,除了一条湍急的峨溪河外,就是层层叠叠的高山。
小时候,张若恒的哥哥放羊回来会告诉他,爬到最高的山头就能看见天安门。那时,他想快点长大,快点有力气走到那个能看出大山的山头,“可我真的爬上去了,山的那头,还是山。”
这件事对他的触动很大。从大理师范学院毕业后,张若恒回到母校。他将自己爬山的故事讲给每一届孩子听,他希望孩子们身处群山,依然拥有富饶的精神世界,看到更远的天空。
当然,对于一所全日制寄宿制的乡村小学而言,孩子们每天早上7点起床,晚上8点半睡觉。13个小时里,在上课吃饭之外,更需要能丰富他们课余生活的活动。
于是,阅读,成为这所学校的关键词。
学校的阅读室每天开放,“共同阅读课”每周举办,每天睡前孩子们有15分钟的阅读时间,每周家长和孩子还要共同上一节阅读课。
“孩子之间、孩子和家长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最后形成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这位已经满头白发的校长相信,再小的力量都会点滴成山。他期待着,“孩子们通过阅读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养成终身受益的阅读习惯。”
2
被阅读改变的时刻
似乎,很多理想校园的场景都在这里实现了。
教学楼、宿舍、阅读室,随处可见孩子们记录的读书感受,有人用稚嫩的笔触写下,“这里是我的童话世界”。操场上,有同学跳绳打球,追逐打闹,也有人就坐在旁边聚拢看书,大家都习以为常,互不打扰。
崔思敏最近在连载他的漫画。那是用白纸装订成的巴掌大的小册子,他用简笔画讲述一个孩子穿越回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这源于他最近在语文课上学习的课文《火烧圆明园》,以及自己查找的近代史。尽管看得囫囵吞枣,但是这位小学男生依然很愤怒,于是在漫画里,他上了前线。
对于崔思敏而言,在参加诗词大赛和综艺之前,那个由阅读打开的世界,早已展现在他眼前。
他提到自己的诗词启蒙,是小时候去昆明看病时,爸爸买给他的一个巴掌大小的玩具,玩具能够读5首诗。刚开始,他不理解这些诗词的意思,但是因为朗朗上口而背诵下来。
“一次在和爸爸做农活时,说到了古诗《悯农》。”崔思敏觉得那是一个很神奇的时刻。父亲跟他讲述着,当下他们手中的农具和脚下的土地,就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场景,“我一下子就理解了诗人想要表达的。”
“还有一些诗词,我就是觉得很好听。”崔思敏喜欢诗人杜甫的名篇《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下子就把秋日的意境描述出来了。”这些也潜移默化影响着他,在语文作业中,要用场景描述“忐忑不安”时,他设计了“被间谍发现的特工”这个场景,包括有满头大汗、太阳穴突突响,以及手颤抖地几乎握不住枪的状态。
张若恒形容,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在这一刻形成闭环,共同托举崔思敏涌动出更活跃的灵感。
而在校园里,还有许多类似的、被阅读改变的时刻。
“暑假家访,我爬了很久的山去一个学生家里。孩子见到我很惊喜,首先就带我去看了她自己做的阅读角。”张若恒说那确实是“一角”,小小的单人书桌,一把小小的小凳子,左边的门柱上用毛笔写着“学无止境”“阅读角”,右边的三层小书架上,整整齐齐塞满了书。
还有已经毕业的学生,假期回家,在这位校长的家门口放了一本《我的阿勒泰》,“他说是送给我的礼物,所以,书籍也是我们师生交流的纽带。”
3
诗词是世面,山野是生活
当然,这些被阅读定格的时刻,也塑造着孩子对世界的最初感受。
眼下,崔思敏就觉得有改变。他记得幼儿园时,老师讲到唐诗《江雪》时,自己觉得老师说得不对,就站起来大声纠正。
“但我现在不会了。”顿了顿,他说,“不一定要当着所有人的面说,可以下来私下沟通,这样才是更尊重人的做法。”
这样的改变,也源于他的经历。
在北京参加诗词大会,崔思敏第一次看见“车水马龙”的现实场景。那天,他守在酒店房间的窗户旁,想数下一天一共有多少车经过,“结果还没到吃早饭的时候就数不清了。”
也是这一次,他有点真正理解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思,“以前觉得,天安门肯定就是拉乌完小那么大,到了北京才发现,比10个拉乌完小都大!还有故宫,比100个,不,1000个拉乌完小都大!”越是见到跃出书本的世界,崔思敏越是觉得自己要谦虚和努力,“永远有人比你厉害,”他很快补上,“也不是说要对比,而是要自己变得更好。”
他觉得自己暂时去看了看外面的世界,但并没有真正走进。他的生活依旧在山野之间,他熟悉大自然的节奏。春节后,帮着家里削莴笋,晾晒着;暑假快到时,上山去捡菌子,松茸、牛肝菌……有的会被爸爸拿去卖,有的会成为一家人的大餐;到了暑假,他和弟弟要去捡核桃,核桃卖完了,又要种莴笋。
“我觉得这是另一种意义的世面。”崔思敏开心地跟城里的同龄人讲述这些农事,他自豪能够帮家里做这些,“我现在就会这么多,不够,要会更多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本事。”
在这个群山之间的小小家里,崔思敏也有自己的阅读角。房间的角落,用模板隔出来的约半平米空间。那是在他小学一年级的寒假,父亲崔贵泽亲手为儿子搭建的。
“我就希望他能够好好读书,靠读书走出这里。”这是一位很朴实的父亲。年少时因为家贫,考上高中未能就读。有了孩子后,他放弃出去打工,一年围着农活转,因为他想要多陪陪孩子,“不错过他们的成长。”
带着孩子干活时,崔贵泽会教孩子认识沿途的植物,会给他们讲各种故事。他亲手给儿子做了书架, “不是他们一定要多优秀,但至少不会因为家庭,让他们失去很多选择的权利。”
4
“正义的路都想走”
崔贵泽自己都没意识到,他在言传身教之间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他们家所在的乡村是典型的“空心村”,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村里的老年人只要需要帮助,崔贵泽都有求必应,只要一个电话,帮着买药卖菜、买生活用品……
“有时候爸爸会带着我和弟弟一起去帮忙。”渐渐地,崔思敏习惯了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于是,在参加综艺时,他将自己身上的钱都拿出来,为同伴买泡面。不过,他给别人买的是桶装,给自己买的是袋装。
“因为我算了下,三个袋装方便面就能省出一个桶装的钱。”他的想法很直观,“他们吃好点,我吃一般的,不吃亏,还让更多人舒服,这是对的。”
看着孩子这么懂事,崔贵泽也会心疼,但他鼓励儿子这么做,他相信,因为宽厚的品质、洒脱的个性,会让人生更加坦然和快乐。
在崔思敏看来,这都是一些很普通的事情。但当节目结束后,他回到家乡,第一次面对了蜂拥而至的关注。
刚开始,同学们说他是上过电视的明星,夸他表现很好。他模糊觉得那是一种骄傲又自豪的感觉,他觉得自己要做得更好,“但后来我觉得这是一种压力,而且大到会影响我。于是,我就无视它,就是我觉得有些声音是必须接受的,有一些声音不用理会。”
确实,很快地,同学们的讨论渐渐消失了,毕竟校园里永远都有更新的事,例如,谁家的羊生了小羊羔,或者是,大家都在传阅的科幻小说。崔思敏喜欢上侦探小说,于是他又做了个小本,写他总结的侦探技巧,这时候,先前看漫画的同学不乐意了,围着他催他加更。
吵吵闹闹的校园生活,从未改变。
或者说,改变在更细微的地方。
以前,崔思敏说自己“正义的路都想走”,他列举了老师、警察,但现在他说,“我知道还有宇航员、特种兵,还有很多职业,只要是贡献社会的,我都愿意努力。”
最近,语文课上学到梁启超先生所著《少年中国说》,崔思敏在最后一段认真做下记号。“‘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他说,读到这里,会想到自己去过的那些地方,见到的那些人,“那个藏在诗词中的远方,我会通过努力,靠着自己真正走进。”
很显然,属于山里娃崔思敏的奇幻“漂流”还在继续。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