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彭宗坤老人正在整理报纸。(摄影:高林阳)
一间传统川北民居,10余平米的小屋,墙边立着简易木架,满满当当都是报纸,每层还贴着标签,记录年代。
这是彭宗坤老人的“藏报室”。
82岁的他,一生爱看报、爱收集报纸。这200余种、2万余份报纸,是他走过漫长岁月留下的“传家宝”。
老人说:“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些“传家宝”,欢迎谁都来看一看。
白木架、红砖头
川北民居里的“藏报室”
坐落在四川南充南部县西北部的升钟湖,汇千水、穿万壑,滋养蜀地山川沃野,造就秀丽风景,孕育灿烂文化,有“西南第一湖”之称。
西水镇檬子桠村,便位于升钟湖腹心地段嘉陵江支流西河中段,距南部县城50公里左右。
1942年2月,彭宗坤出生在这里。退休后,彭宗坤回到村里,建起他的“藏报室”。
几间传统的川北民居小矮房,彭宗坤在几间屋里,又挤出单独的一间,专门用来藏报。10余平方米的小屋,被塞得满满当当,大多是泛黄的报纸。
靠窗的位置,置着一张长方桌和一把老式椅子,墙边立着一排浅色简易木架,架子上整齐码放着各种报纸。每一摞下都贴着标签,记录年代。还有一些没来得及入册的报纸,摞放在长桌上,或木架底,一垛一垛。
简易木架看起来也有些年份了,怕承重不够,架子地和顶上还放了些红砖,加固。
“我一辈子不抽烟、不打牌,就喜欢收藏报纸。”面对满屋的“宝贝”,彭宗坤介绍起来如数家珍。老人笑着说,退休后,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泡在了自家“报库”,整理报纸,就是喜欢“泛黄纸张飘出墨香”。
房间里,还有一些旧书、老式电话机、古玩雕塑、酒瓶等物件。彭宗坤说,过去工作辗转多地,这些当时兴之所至的收藏,都成为如今晚年生活的乐趣。
从看报到集报
“这都是精神食粮”
这些报纸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我小时候家里兄弟姊妹多,生活条件艰苦,但父母教育十分严厉,常激励我们要饱读诗书,将来成为国家有用之人。”老人回忆,儿时,父亲是一名村干部,母亲靠务农维持家庭生计。 父亲工作时,彭宗坤会跟着“撵路”,有幸看到各类图书和报刊杂志。
每次看到什么,他回去就会和家人分享。“母亲文化浅,但每每听到,都专注极了。”母亲渴求知识的眼神,让彭宗坤一辈子难以忘怀。
从那时起,他就懂得知识比什么都重要。从那开始,读报、分享报纸内容,有机会就买报纸,甚至向报纸多的人“要旧报”,慢慢成为彭宗坤家的一个习惯。而母亲对这些报纸的爱,具化为小心翼翼地收纳整理。潜移默化间,养成了彭宗坤收报、集报的习惯。
彭宗坤从这些丰厚的“精神食粮”里,尝到甜头。自此,订报、买报成为爱好,他也利用业余时间四处搜寻报纸,乐在其中。
通过报纸,彭宗坤在升钟湖边,看到国家发展、社会变迁,也看到世界。
1959年,南部县社会经济百废待兴,有文化基础又爱学习的彭宗坤,通过考试选拔,成为一名公务员,先后在乡镇、县档案馆等单位工作。订报、看报、收集报纸的习惯,从未间断。
2002年7月退休后,彭宗坤回到老家,大部分时间还是和报纸打交道。报纸里,一篇篇记录时代的报道、一张张定格历史的图片,每每整理,都能牵引出这位老人的很多回忆和故事。
“每次看到它们都很欣慰、欣喜。”彭宗坤说,收藏这些报纸,也就是收藏每个时段的历史。这些报纸,就是他的“老伙计”“老朋友”。
2万余份报纸全家总动员打理
“谁来都欢迎看一看”
这么多报纸是怎么保存下来的?
说到这里,老人满脸骄傲:“家人们支持我的爱好,儿孙都参与到报纸整理和保护中。”
他说,多年来,为了把这些“宝贝”分门别类保护好,一大家子都参与进来。尤其是处于丘陵地带,又临水,报纸容易受潮。“好天气腾出时间来打理报纸,几乎都是全家总动员。”
老人一辈子爱阅读的习惯,也让儿孙耳濡目染,受益匪浅。
“父亲爱读报爱读书,他就是我们兄弟姊妹的启蒙老师。” 彭宗坤的儿子彭本德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一家人在父亲的影响下,都喜欢阅读,能静下心来做事。“经常有人夸我们一家发展兴旺,但归根到底,还是耕读传家的家风,和父亲言传身教,通过阅读培养我们看世界的眼光,带来的积极影响。”
在彭家,读报互动、找旧报纸、旧图,看报纸说历史等,成为几代人的“亲子互动”。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也成为彭家的好家风。这种家风,也在当地和彭家子孙定居地,带来重家庭、重家教、重家风的积极影响。
这几年,彭宗坤开始整理家里的报纸,粗略统计,这几十年,共收集了200余种、2万余份报纸。
当地的乡亲们,或有游客听闻慕名前来,彭宗坤只要在家,都会热情欢迎。“这报纸,谁来,都欢迎看一看。”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