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猕猴贩卖案暴露监管漏洞:技术和能力显不足 野生动物保护面临诸多难题|封面深镜

野生猕猴贩卖案暴露监管漏洞:技术和能力显不足 野生动物保护面临诸多难题|封面深镜
2025年03月26日 12:31 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刘彦君 摄影报道

2024年四川警方侦破的特大野生猕猴贩卖案,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出野生动物保护领域深藏的监管困境。

截至目前,距离四川警方披露案情已过去三个月。连日来,封面新闻记者深入调查发现,野生猕猴贩卖带来巨额利益背后,留下了行政监管的亟待破解难题。其中,作为“洗白”养殖场所在地,负有属地行政监管职责的重庆城口县林业局,就此案相关情况首次作出回应。

是圈养还是野生,养殖场内的猕猴身份如何快速、精准鉴定?每只猕猴的来源如何追溯,去向如何跟踪?“这些难题的解决需要时间,我们在努力,但当前的技术和能力还跟不上。”重庆城口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野生动物保护,确有不少难题待解。

养殖场实行落实到人头的分区管理制度。曾业 摄

办案民警的尴尬:

涉案猕猴不敢自己养

“当了多年警察,涉案猕猴数量如此之多,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四川达州一名办案民警称,2024年,他曾被抽调到四川省公安厅指挥侦办的野生猕猴贩卖案专案组,支援了大约3个月时间。刚进专案组,他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猕猴身份核实。

办案民警称,涉事养殖场是取得了合法手续的,可以通过野外猎捕的方式获取猕猴进行养殖。“每只猕猴都有一个猴牌,相当于人类的身份证。但涉案的猕猴都挂了猴牌,对应的档案中也有相关信息记录,看起来都‘合法’。所以,取证和固定证据,难度都不小。”但事实上,仅2022年以来,涉案犯罪团伙就多次非法收购野生猕猴,而后,再以合法繁殖猕猴的名义售卖逐利。

在做了大量工作后,四川警方从扣押的1104只涉案猕猴中,成功溯源非法交易野生猕猴467只。其中,已出售给山东、重庆等地的,共追踪到252只。

“涉案的猕猴被扣押,尴尬的是,猕猴养殖技术含量较高,我们不敢自己养。”办案民警称,他们此前在宣汉县境内扣押过当地村民非法猎捕的野生猕猴,通过咨询多名专家和业内人士得知,野生猕猴不能人为饲养,否则可能患病,也会失去野外生存能力,还有与人类交叉感染病毒的风险。为此,在固定图片、视频等相关证据后,他们只得将这只猕猴放归山林。

而在四川警方侦破的这起野生猕猴贩卖案中,涉案猕猴数量较大,贸然放归山林,又会带来新的风险——可能破坏放生地原有的生态平衡,也可能出现被放生个体被其他猴群攻击致死,甚至感染未知疾病造成大量死亡的严重后果。寄养,暂时解决了这一问题。

精准溯源的难点:

缺乏生物识别技术支撑

通过回溯,四川警方调查发现,大约20年前,犯罪嫌疑人赖某伟就在四川万源境内开办过特殊动物养殖场。2008年,赖某伟在重庆城口开设一家合法的猕猴养殖场,拿到了重庆市政府批准的相关资质,万源的特殊动物养殖场此后被废弃。

多年来,借助合法外衣掩护,犯罪嫌疑人赖某伟在重庆、四川交界地带实施违法活动,长期从四川甘孜的康定、丹巴以及四川阿坝的小金县非法收购野生猕猴,通过余某、宋某友为首的“中间商”转手后,运至重庆市城口县的合法猕猴养殖场,与养殖猕猴混养。

2023年4月,在四川省公安厅统一指挥下,达州、阿坝两地公安联合行动,在万源那家废弃的养殖场内,当场抓获正在实施野生猕猴交易的赖某伟、宋某友等人。

在日常监管中,重庆城口相关部门曾多次对涉事养殖场开展检查。城口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坦言,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他们还无法精准溯源每只猕猴。

无人机俯瞰养殖场全貌。曾业 摄

“由于养殖物种的特殊性以及技术手段的相对匮乏,在开展监管工作时,难以精准区分养殖场内的猕猴是人工驯养种群还是野生种群,也无法实时准确掌握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城口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解释,同时受人力和资源限制,他们无法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管,从猕猴的繁育到交易环节,也难以做到全过程、无缝隙的监管覆盖。

该负责人还提到,涉案的犯罪嫌疑人赖某伟主要在城口县境外非法猎捕、买卖野生动物,致使在监管过程中,更难以察觉其违法行为。

监管挑战下的对策:

多措并举提升监管精准度

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如何找到最佳平衡点?用科技赋能监管,以严管护航发展,是一种有效的对策。

“哪怕一只苍蝇飞进了养殖场,我们都要能掌握情况。”城口县林业局主要负责人表示,野生猕猴贩卖案发生后,除了积极配合四川公安机关调查,他们也在主动反思,努力寻找破解监管技术困境的方向,力求在探索和创新中健全监管机制。

养殖场内张贴有一系列管理制度。曾业 摄

“案发后,城口县人民政府立即督促养殖场完善监控设施,做到全方位无死角地监控养殖场进出口、各圈舍出入口,做到进出车辆、人员以及日常饲养活动全过程可追溯;加大安全检查频次,督促企业规范经营,严禁收售无合法来源野生动物;督促企业进一步完善档案资料,厘清繁育谱系,做到来源清晰、去向明了。”城口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养殖场内配备的员工服装及消毒用品。曾业 摄

当前,城口县林业局正在探索建立信息化监管系统,密切关注养殖场人工繁育野生动物数量变化,实现养殖繁育档案信息与主管部门实时共享,提升监管“精准度”。同时,通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多部门联合执法等方式,从严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行为。

“很多工作我们一直在做,但仍有改进空间。”城口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猕猴养殖场成立以来,该县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属地政府按照职能职责,多次到养殖场进行检查和相关技术指导,内容涵盖经营情况、场地安全、饲料药品安全、操作规范、规章制度、档案资料等。此外,还配合上级相关部门,清理排查过野生动物非法经营、非法猎捕等情况。

养殖场内人工繁育的一只小猕猴。曾业 摄

“由于猕猴的生物学特性,目前,猕猴身份信息识别,在我们的日常监管中仍是一个难题。”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他们将积极寻求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探索更精准、便捷的身份识别方法。同时,通过宣传、警示教育等形式,提高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从业者和广大群众的守法意识,让更多人自觉参与到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来。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