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亚洲野生动物面临的生存危机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亚洲野生动物面临的生存危机
2024年05月22日 18:31 Newton-科学世界

每年的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这一天提醒我们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根据保护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2》,从1970年以来,由于森林遭砍伐、海洋受污染,全世界的野生动物数量已减少近70%。其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野生动物数量,遭受的打击尤其严重,仅在50年内就减少约94%。亚洲的野生动物生存状况也不容乐观, 由于道路建设不断发展,人们更容易进入森林深处,这使得偷猎者纷至沓来。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部分濒危亚洲野生动物的生态状况及为保护它们所做的努力。

雪豹

IUCN红色名录评级:易危

学名:Panthera uncia

雪豹生活在中亚、蒙古国西部、俄罗斯和中国西南地区的严寒山区,它们体长一般为100~130厘米,一身长而厚的被毛可以帮助它们抵御寒冷。雪豹的脚底也生长着毛发,这使它们能在雪地上行走。它们的头部、颈部和四肢生长着豹特有的黑色斑点,背部和腋下还有梅花状的花纹,又长又粗的尾巴有利于它们保持身体平衡,在遇到恶劣天气时,还能保护身体。雪豹的猎物包括喜马拉雅旱獭、高原兔,以及岩羊和捻角山羊等。据估计,目前它们的数量最多只有6300只左右,生态仍未完全为人类所知。全球变暖导致雪豹栖息地环境恶化,再加上非法狩猎,以及被视为害兽而被驱逐,使得它们的数量不断减少。

大熊猫

IUCN红色名录评级:易危

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

大熊猫生活在中国的甘肃省、四川省、陕西省等几个极其有限的地区。它们体长约120~150厘米,雄性个体的体重约100千克。与其他熊科动物不同,大熊猫前肢周围的骨骼(腕骨或籽骨)已经进化成手指状突起,可以抓起竹子或细竹条。它们的主食是竹子,但有时也会捕食小型哺乳动物、鱼、昆虫等小动物,还曾有报道称大熊猫袭击家畜。由于中国政府曾将大熊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采取了很多保护措施,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已经恢复到1800只左右。然而,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竹林面积减少、竹子大规模开花枯死等问题,使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它们仍然面临灭绝的风险。

野骆驼

IUCN红色名录评级:极危

学名:Camelus ferus

野骆驼生活在中国西北地区和蒙古国,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2000米的半沙漠地区和大草原上。它们的体长约为220~350厘米,驼峰处的高度约为190~250厘米。野骆驼适应沙漠等干旱地区的生活,能够长时间不进食,仅通过驼峰储存的脂肪来补充能量。长长的睫毛和能够一开一合的鼻孔可以保护它们的眼睛与鼻子不受沙尘的影响。野骆驼与人类的关系源远流长,据说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经被驯化了。然而近年来,由于与家畜的杂交及乱捕滥猎等原因,野骆驼的数量已经锐减至1000只左右。

苏门答腊虎

IUCN红色名录评级:极危

学名:Panthera tigris sumatrae

苏门答腊虎生活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热带雨林中,是现存虎类中唯一生活在岛屿上的亚种。它们体长约150~270厘米,在所有老虎亚种中体型最小。相比其他亚种,苏门答腊虎的黑色条纹更多且更宽,雄性的脸部周围长着长长的颊毛。苏门答腊虎擅长游泳和攀爬树木,常隐藏在茂密的树丛中狩猎。它们的猎物包括鹿、野猪、兔子等哺乳动物,以及鸟类、鱼类和昆虫等。老虎一般单独行动,它会在森林中建立属于自己的广阔领地。然而由于森林开发,苏门答腊虎的栖息地在减少。此外,由于栖息地的破碎化,雄性和雌性之间相遇的机会减少,这更加使得苏门答腊虎的数量不断减少。生存在野外的苏门答腊虎的数量约为300~500只,已处于灭绝的边缘。

阿拉伯大羚羊

IUCN红色名录评级:易危

学名:Oryx leucoryx  

阿拉伯大羚羊生活在沙漠和干旱的平原地区,如阿拉伯半岛。它们是剑羚属(长角羚属)中体型最小的,身高约1米。年幼时,它们全身覆盖着黄棕色的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变成白色。雌性和雄性都长有两只直立的长角,长度约为70~150厘米。因为从侧面看好像只有一只角,也有人说它是独角兽的原型。阿拉伯大羚羊以草、树芽、地下茎、根和果实为食。它们的活动范围很广,为了寻找食物,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会在约300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移动。然而,因为羚羊角和皮毛很有价值,阿拉伯大羚羊面临着人类乱捕滥猎等的威胁,在也门、伊拉克等大部分地区已经灭绝。据估计,目前存活的阿拉伯大羚羊仅1000只左右,沙特阿拉伯、阿曼、以色列等国的人们正在积极推动将动物园繁殖的个体放归野外的活动。

马来熊

IUCN红色名录评级:易危

学名:Helarctos malayanus

马来熊是熊科中最小的一种,栖息于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中。它们的活动范围很广,食用完果实后会离开母树到其他地方排泄,因此成为种子的散播者。此外,马来熊还会用爪子和牙齿剥开树皮,扩大树洞的入口,以便吃掉里面的麦蜂的蜜。被马来熊打开的树洞可以成为鼯鼠和犀鸟等动物的栖息地,因此,马来熊可以说是生态系统中的工程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人类大规模开发油棕种植园,马来熊的栖息地——热带雨林正急剧减少。此外,由于马来熊的胆囊是一种珍贵的中药,偷猎现象因此屡禁不止,导致它们的数量不断减少。

马来穿山甲

IUCN红色名录评级:极危

学名:Manis javanica

马来穿山甲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除了面部、腹部和四肢内侧外,全身覆盖着坚硬的鳞片。它们体长约40~65厘米,感到危险时会将身体蜷成一团来保护自己。马来穿山甲没有牙齿,它们用长约70厘米的细长且具有黏性的舌头舔食蚂蚁和白蚁。它们一般生活在地面上,但也可以用大爪子和尾巴钩住或缠绕住树枝,并在树上自由活动。由于土地开发,马来穿山甲的栖息地越来越少,加上因为食用和药用价值而被大量捕杀,它们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特别是穿山甲的鳞片在中国被视为珍贵的中药材,需求量很大,导致非法捕猎的现象屡禁不止。

麋鹿

IUCN红色名录评级:野外灭绝

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

麋鹿属于鹿科麋鹿属,是一种偶蹄类动物。它的角像鹿,头像马,蹄像牛,尾巴像驴,但整体上又不像这四种动物中的任何一种,因此也被人们称为“四不像”。麋鹿是一种大型鹿,体长约2米,高约1.2米,重约150~200千克。它们的毛发柔软,黄褐色中略带灰色。只有雄性麋鹿才有角,长的角可达80厘米以上。麋鹿是草食动物,野生麋鹿曾生活在中国北部到中部水草丰茂的水边,但现在野生个体已经灭绝。目前,在英国动物园繁殖的麋鹿正在被逐步放归到中国的保护区内。

苏拉塚雉

IUCN红色名录评级:极危

学名:Macrocephalon maleo

苏拉塚雉是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的特有物种。它们有橘红色的喙和红棕色的眼睛,头顶像戴着黑色的头盔,脚是灰蓝色的,有四根锐利的爪子。它们一般生活在热带雨林中,以种子、蚂蚁、白蚁和甲虫等为食。在繁殖期,苏拉塚雉会在火山区的沙地上挖一个洞,产下一个约为鸡蛋5倍大的蛋。它们在蛋的上面筑起土堆,并用树枝和树叶进行伪装。它们不会自己孵蛋,而是依靠太阳或火山(地热)的热量来维持蛋的温度。雏鸟在孵化后不久就可以飞起来了,并且不需要依靠亲鸟就能独立生存。由于栖息地不断减少,苏拉塚雉的数量也在迅速下降。

鳄蜥

IUCN红色名录评级:濒危

学名: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鳄蜥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的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以及越南北部等地区。它们的吻部较短,背部和尾部的鳞片非常发达,尾部侧扁,形态与鳄鱼相似。由于它们不但外形像鳄鱼,而且还善于游泳,故而被命名为“鳄蜥”。大的鳄蜥体长可达46厘米左右,身体呈棕色,有红色、黄色和深色的斑纹。雄性的喉部到腹部呈红色;雌性的腹部呈灰色或浅色,有少量条纹。它们生活在山间溪流附近,以青蛙、蝌蚪、甲壳类和昆虫为食。鳄蜥属于卵胎生动物(鳄蜥卵在母体内孵化成幼崽后产出体外),这在蜥蜴中并不常见。每年4~5月,雌性鳄蜥会产下2~7只幼崽。由于森林开发、河流治理和宠物贸易带来的偷猎等原因,它们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

亚洲占据了欧亚大陆约80%的面积,可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和西亚5个区域,人口众多,全球约53%的人口生活在这里。

亚洲涵盖了从热带到寒带几乎所有的气候类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环境。欧亚大陆北部分布着针叶林(泰加林),大陆中部是沙漠地带,而喜马拉雅山周边则是高山地区。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则受到季风影响,形成了广阔的热带雨林。这种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亚洲拥有许多独特物种,如马来熊、大熊猫等熊类动物,以及东北虎、苏门答腊虎等虎类动物。此外,还有猩猩、长臂猿、小熊猫等哺乳动物,马来犀鸟、仙八色鸫等鸟类,眼镜王蛇、鳄蜥等爬行动物,以及大鲵、红瘰疣螈、加都巴蟾等两栖动物。 

此外,还有一些非洲动物的近亲也生活在亚洲,如亚洲象和亚洲狮,但它们的体型比非洲同类小,生存环境也有所不同。

世界上有一些地方被称为“生物多样性热点”。这是由生态学家诺曼·迈尔斯(1934~2019)提出的概念。生物多样性热点指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但因人类活动而遭受到破坏、面临危机的地区。一个地区要成为生物多样性热点,必须符合两个条件:至少有1500种特有的维管植物(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且该地区已失去了至少70%的原生生态系统。截至2017年,全球共有36个地区被认定为生物多样性热点。    

在亚洲,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中国、日本等国都有生物多样性热点。尽管生物多样性热点的面积仅占地球陆地面积的2.4%,但全球有50%的植物、60%的两栖动物、40%的爬行动物,以及30%的鸟类和哺乳动物在其中生存。

在亚洲,矿山开发、水坝及道路建设、农业用地扩张等导致森林大面积减少,自然生态系统正在遭受破坏。过度放牧、滥捕野生动物和引入外来物种,也对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日本,城市开发带来的自然环境破坏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而在大多数东南亚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因开垦农业用地而导致森林面积减少的现象日益严重。

森林的破坏与野生动物传染病的传播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因为森林遭到破坏后,野生动物与人类接触的机会大幅增加。1990~2000年,亚洲几乎所有地区的森林都减少了。虽然中国在2000年以后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使森林面积得到恢复,但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像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这样的热带雨林地区,森林面积仍在持续减少。

东南亚湄公河流域森林面积减少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严重。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报告,1973~2009年,在湄公河流域,因持续的人口增长和土地开发,森林遭到大规模破坏,面积从140万平方千米减少到98万平方千米,减少的森林面积相当于日本国土面积的1.4倍。

婆罗洲岛上为了偷食油棕树叶而闯入油棕种植园的婆罗洲侏儒象(Elephas maximus borneensis)

造成这种森林被大规模破坏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为因素,如开发天然橡胶、油棕等种植园(大规模农园),以及为了获取造纸的纸浆而栽培人工林等。在全球天然橡胶的总产量中,东南亚国家的产量占7成以上,预计未来缅甸、柬埔寨和老挝的天然橡胶产量还会进一步扩大。

柬埔寨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内发现了大量诱捕工具(猎套),老虎、熊、野猪等野生动物深受其害。

在印度纳加尔朱纳萨加尔保护区发现的印度象的骨骼。偷猎者为获取象牙非、法猎杀了大量印度象。

保护森林的方法之一是实行认证制度。其中之一是FSC认证,即由森林管理委员会(FSC)评估和认证。只有在生产过程中考虑了可持续性,未对环境和社会造成过大负担的产品(如木材),才能获得该认证。针对油棕种植园,则有可持续棕榈油圆桌会议(RSPO)制定的RSPO认证。如果消费者逐渐了解这些认证制度并购买经过了认证的产品,这将成为阻止热带雨林过度采伐和非法采伐的有效手段之一。此外,除了监管乱捕滥猎和偷猎行为,还有多种保护森林的措施正在执行中,如通过教育宣传促进民众转变价值观念,让人们认识到丰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在其中的野生动物可以被视为重要的旅游资源等。

本文摘编自《科学世界》2023年第9期

新媒体编辑 | 张丽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